燕京。
西部山区,层峦叠翠,峰回路转,隐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军事重地。
夜幕降临,特战小组的车队悄无声息地穿行在这片寂静的崇山峻岭之间。
车灯犹如暗夜中的利剑,划破漆黑,照亮前方蜿蜒曲折的山路。
车辆疾驰而过,只留下轮胎与碎石路面摩擦的低沉嘶吼,以及引擎在山谷间回荡的阵阵轰鸣。
车队抵达预定位置,一座巍峨山体赫然耸立眼前。
这并非寻常的自然屏障,而是精心挑选的堡垒外壳。
首车在山脚下的隐蔽入口处停下,驾驶员降下车窗,向守卫岗亭递出一沓密封严实的证件。
岗亭内的士兵仔细核查,面容严肃,手势严谨,每一个环节都透出高度的保密性和警惕性。
确认无误后,岗亭内传来一声简短的指令,周围的伪装设施开始有条不紊地解除。
原本与山体浑然一体的岩石纹理悄然褪去,显现出隐藏其后的高科技电子迷彩装置。
紧接着,一座重型防爆门从山壁中缓缓滑出,其厚重的金属质感与冷硬线条在月光下泛着冷冽的银光。
门体上嵌入的复杂密码锁与生物识别系统闪烁着幽蓝微光,仿佛在诉说着其背后严密的安全防护机制。
车辆按照预先编排的顺序依次靠近,如同潜行的巨兽,悄无声息地滑入防爆门开启的宽大入口。
随着最后一辆车尾灯消失在门洞深处,防爆门再次闭合,一切回归平静,山体复归原貌,仿佛从未有过任何扰动。
唯有空气中残留的柴油味与轮胎印痕,揭示着刚刚发生的秘密行动。
车队深入山体内部,沿着精心开凿的隧道向下行驶。
隧道两侧,高强度混凝土墙坚实如岩,每隔一段距离便有应急照明设备和通风口,确保即使外部遭受攻击,掩体内仍能维持基本生存条件。
沿途可见醒目的军事标识和安全警示,以及嵌入墙壁的重型电缆与管道,无声地彰显着这座地下设施的深度与规模。
终于,车辆在一处宽阔的地下车库停稳,车灯熄灭,只余地下空间自带的柔和照明。
队员们迅速下车,整理装备,准备步入掩体主体部分。
此处,巨大的空间被分割成多个功能区。
这座深藏于燕京西部山区的地下掩体,不仅是‘九局’特战小组的秘密驻地,更是国家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节点。
它犹如一颗深深植入地壳的心脏,默默跳动,时刻准备在危机来临时,为守护国家安全与和平贡献其强大的生命力。
特战队员有条不紊执行着自已的任务,基地内的医护人员等,有序的赶过来,将俘虏们押送到最高戒备的关押室。
受伤的俘虏将得到一流的医护治疗,这是大夏国的一贯风格。
随后三只特战小队集结完毕,迈着整齐的步伐,全部到会议室进行作战总结,仿佛局外人的林易、陈素音、慕容三人跟随特战小组来到会议室。
三人尾随来到会议室时,刚才还在安全部指挥室的肩扛两星的将军和作战指挥李世峰已经等候在此。
“敬礼!”一声浑厚有力的口令犹如雷霆炸响,瞬间穿透了凝重的空气。
将军率先挺直腰板,目光如炬,右手紧贴帽檐,那两颗熠熠生辉的金星在灯光下闪烁着岁月的磨砺与战场的洗礼。
全体特战队员瞬时响应,他们动作整齐划一,如雕塑般挺立,手肘如枪,指尖似箭,向林易与陈素音致以最崇高的军礼。
慕容若云也向林易及陈素音行军礼,她本就是军方的人。
这军礼,无言却胜千言,它饱含着对林易力挽狂澜的崇高敬意。
正是他在危急关头,凭借过人的胆识与卓越的战术洞察,挽救了行动于水深火热之中,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灾难性后果。
而这军礼,更是对陈素音舍身忘我、以身为饵的英勇壮举的深深缅怀,她犹如一只翩翩独舞的凤蝶,明知前方是烈火,却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只为照亮队友前行的道路。
若非林易,今日她或许已化为青烟,消逝于历史的长河。
然而,命运眷顾了这位巾帼英豪。
一句话:
林易拯救了今天的行动,拯救了特战小组。
陈素音以身做饵,已是首功。
张克俭。今日这场收网行动的总指挥。
“林先生,”张克俭的嗓音低沉而有力。
“我,张克俭,在此代表全体特战队员,对你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他微微欠身,那庄重的一瞬,仿佛整个会议室的空气都为之凝滞。
将军的话语掷地有声,字字句句饱含深情: “你虽身处民间,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挽救了我方战士的牛命,也成功挽救了这次至关重要的特战行动。
张克俭将军的话语如同洪钟般响彻会议室,每一个字都带着军人特有的铿锵力度与深沉敬意。
他目光炯炯地凝视着面前的林易,那目光中满是对一位平民英雄由衷的钦佩与感激。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此次行动的战略意义: “你的英勇之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扭转了我国与灯塔国之间谍战的天平。”
这句话揭示了林易所扮演的角色并非仅限于一次偶然的救援行动,而是对国际间情报博弈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特种作战战后总结会议简短、高效,在总结汇报了这次行动之后,特战队员解散。
三支特战队的负责人和张克俭、李世锋,还有这几位民间人士。留在会议室。
张克俭向林易介绍了三位特战指挥者:安全部的林炬、‘九局’的杜青松、军方陈风雷。
这次行动动用了三方的特战队。
60人的特种作战部队,再加上外围配合的军、警、医、护、后勤、地方民兵组织等。
今天的行动参与人员高达几千人。
这次空前规模的联合行动,集结了近60名精锐特战队员,他们分别来自这三个核心部门,每一人都身经百战,技艺超群。
而在他们周围,更有一支庞大的支援队伍——军警协同,医护人员随时待命,后勤保障严密有序,地方民兵组织紧密配合。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动员,数千人共同编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安全网,只为确保行动的成功。
他的话语中流露出对此次行动成果的极度重视:“人民民主专政的铁拳,今天重重砸向了潜伏国内多年的间谍组织。”
这铁拳不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正义与决心的体现,它粉碎了敌人长久以来的阴谋,捍卫了国家的安宁。
最为关键的是,成功抓获了六名生化战士。
这是前所未有的突破,因为以往与这些敌人的交锋中,对方总能在紧要关头选择自杀,使得我方无法获取活口以深入研究其背后的秘密。
而今天抓获的这批生化战士中,竟然出现了能够自爆的新型个体,这一情报价值连城。
张克俭将军的语气中透出深深的忧虑:“如果这种生化战士能够批量生产,按照西方世界一贯的行事风格,短时间内就会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
他进一步解释道:“这种自爆产生的破坏力,甚至超过了常规榴弹炮的炮弹爆炸威力,其恐怖程度难以言表。”
言语间,仿佛可以看见那震撼人心的画面:剧烈的爆炸瞬间撕裂空气,炽热的火光吞噬一切,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久久回荡。
这样的力量一旦被大规模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张克俭将军的话语至此戛然而止,但留下的警示却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这场胜利只是开始,真正的战斗在于如何防范并对抗这种新型生化威胁的扩散。
林易提出去看一下这次抓获的俘虏,林易解释道:“为了防止这些俘虏做出一些超常规的举动,我有些手段可以用上。”
不是不相信咱们军方的控制手段,多一重保险毕竟会好一些,面对这些人型凶兽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张克俭早就从上层接收到了关于林易的授权,陈素音被安排去休息。其余一行人前往关押室。
一行人穿越层层安保防线,踏入了这座深藏于地下的高科技关押设施。
这里的空气仿佛凝固,唯有脚步声在空旷的走廊中回荡,与头顶上嵌入墙体的冷光灯带一同映照出一种肃穆而压抑的氛围。
厚重的合金门依次在生物识别与虹膜扫描后悄无声息地开启,仿佛在揭示一座精密机械与智能科技交织而成的地下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