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居所
在1960年代的北京老城,四合院不仅是居所,更是无数故事的舞台。
对一些人来说,这段时期满载欢笑与温情,对另一些人,则是苦难的篇章。
那时,每个人心中怀揣梦想,为共同的目标奋斗不懈。
然而,资源的紧缺使得日常生活成为一场又一场的挑战。
食品与衣物的供给不足成为普遍现象,基本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以红星四合院为例,在这座城市的历史转折点,这样的院子转变成多人混居的大杂居环境。
昔日,许多无处安身的人来到北京寻求庇护, ** 将他们暂时安排进了这些古色古香的住宅内。
原本设计为单家居住的空间,现在却拥挤地住了数十户人家,每个家庭都紧紧簇拥在一狭窄的房间中。
对这些曾漂泊不定的人来说,能在四合院中找到一片天地已是一份恩赐。
随着岁月沉淀,他们在北京扎下了根,有了稳定的职业,但对简陋住宿的不满也日益增加。
更换住房的愿望,却因种种原因难以实现。
李青是生长在这四合院中的高中少年之一。
他的早年颇为坎坷:父亲作为一位英雄,在他幼儿时便英勇殉职;母亲则独自撑起整个家庭,不幸的是,在今年罹患重疾,英年早逝,留下了年仅四十多岁的背影。
母亲的离世仪式得到了街道委员会的支持完成,但院内的邻里不仅未能给予他情感上的慰藉,反而时常加以言语上的欺凌。
在这一连串的压力下,李青这个年轻人的心理承受了极大负担:面对周围人的冷眼相待,丧失至亲的沉痛悲泣,加上日常生活的重压。
某晚,身处绝境的他,私自购买了一些 ** 服用了下去。
次日破晓之时,看似已停止呼吸的李青忽然出现抽搐反应,伴随剧烈的咳嗽及急促的气息,竟然坐了起来!
只是,这一次苏醒过来的灵魂已非之前的那个。
一个来自平行时空的新李青,成功“占据”了他的身躯,宛如一次奇妙的重生。
新生的瞬间带来了极大的 ** 疼痛,让这位新来的灵魂弯腰弓背。
努力站立起来之后经历了一轮恶心呕吐,心情稍稍平复后,眼前的景象却让他顿感迷茫——这不是他本应所在的医院病房。
脑海中的异样片段涌入,让原本已混乱的心情更加纷杂。
靠着墙壁坐稳,深呼吸几番,逐步适应这份不属于原本自已的记忆。
直到这个时候,新李青才彻底认识到自已的处境。
原来,他虽然同样名为李青,但属于更晚期的2022年版本。
他是当时的企业翘楚,在不到四十五岁的年龄就已经创造了可观的商业版图。
可惜好景不长,突如其来的疾病打乱了他的一切,面对不可逆的健康挑战,他不得不放弃工作,选择休息。
如今回顾起来,新李青猜想自已可能是死在那个时空,灵魂因而被导向此间。
经过内心一番自我调整,他接受了新的命运——成为这个时代的李青。
父母离世之后,留下两处房产、一笔丰厚的怃恤金,以及母亲多年劳动所积攒下来的存款。
此外,还有一辆老式的自行车,这辆由工厂配发的自行车,曾是母亲每日通勤和接送孩子上学的工具。
因为是烈士遗属的身份,李青的母亲被安排到了红星轧钢厂的艺术团任职,承担起活动的组织与文化工作的事务,工作相对轻松。
可是,由于父亲的历史遗留问题,母亲长期忧虑,身体状况日衰,终至撒手人寰。
父母相继去世的经历,仿佛预示着主人公李青将面对一场不平凡的命运旅程。
在整理关于过往生活的点滴时,李青发现,自已所住的那个四合院里几乎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好邻居!这是一个居住密集的地方,虽然在当时那种物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人们理应彼此扶持,但在李青的记忆中,邻居们的对待并非友好。
特别是三位被称为“院落管理者”的老伯,他们的角色源自建国初期的安全需求,旨在通过民众参与防范外来威胁和内部问题,尽管如今外部威胁已减少,但他们仍旧发挥着调节民间矛盾的作用。
这几位“管理者”老伯的实际权限并不多,面对大事件时还需向街区办事处或警方求助。
然而,即便是一点小错也可能导致严峻的后果,在这样严格的社会氛围下,这些人如果存有偏见或公报私仇,便会给李青的生活造成不小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