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猛地拍案而起,那沉重的桌案似也为之一颤。他双目怒睁,眸中好似燃着灼灼烈火,几欲喷薄而出,声若洪钟般响彻屋宇:“真是胆大包天!谁能料到,那晋王竟丧心病狂,暗中与倭寇勾连!此等行径,悖逆人伦,践踏国法,莫说是世间万民,便是神祇有灵,亦会怒目以视。吾等身为大宋臣子,怎可坐视?定当携手共进,群起而诛之,还我大宋朗朗乾坤!”言罢,他魁梧的身躯因愤怒而微微颤抖,双手握拳,指节泛白。
包大人,王安石亦是满脸激愤,连声附和:“吾等愿誓死跟随皇上,剿灭叛贼。晋王此举,实乃将我大宋江山置于水火,若不除此大患,天下苍生何安?”
我跟着他们在一阵慷慨激昂之后,还是忍不住泼了下冷水:“当下情势可不容乐观。晋王手下已然控制整个京城,四下城门紧闭。那大街小巷,处处都有他的眼线;他又有太后懿旨,借此号令满朝文武大臣,众人即便心有疑虑,也不敢公然违抗。更棘手的是,太后及整个内宫如今仿若人质一般,被其牢牢把控。我们当如何是好?贸然行动,只怕牵一发而动全身,危及皇室亲眷。”众人听闻,眉头皆皱成了川字,刚刚的激昂之气也被这残酷现实稍稍压抑。
狄青却毫无惧色,信心满满地朗声道:“军事实力方面我们占据优势,我们在城外的京师拱卫营共八万精兵,个个训练有素、骁勇善战,随时可以调至四处城门之下,将京城牢牢围住。”他一边说着,一边打开随身携带的军事地图,大手一挥,指向京城四方,“十日之内,各地的勤王之兵随便调个二十万过来也易如反掌。届时,内外夹击,量那晋王也翻不出天去!”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仿佛胜利已然在望。
王安石轻抚胡须,略作思忖后献策道:“夫战者,攻心为上。既然有狄将军率大军围城形成压制态势,我们只需将晋王勾结倭寇,胁迫太后之事公诸天下。朝中大臣,哪个不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知晓真相后必然心向陛下;京城百姓深受皇恩,听闻此等叛国恶行,自然也会拥护我等镇压叛乱之义举。如此一来,反贼军心大乱,自然束手就擒。”他眼神明亮,透着文人谋士的狡黠与聪慧。
“好,太好了。”皇上欣然拍掌,龙颜大悦,“有两位爱卿一文一武,犹如朕的左膀右臂,大事可为啊!”皇上从御座上起身,踱步而来,眼神中满是对胜利的憧憬与对臣子的嘉许。
“如此甚好,有两位大人双管齐下,不愁速度平叛。”包拯微微颔首,旋即面容凝重,“不过,为臣深知倭寇行事之凶狠歹毒,如果他们企图挟制太后,皇后,朝中大臣及后宫一干人等,来与我等拼个鱼死网破,我们投鼠忌器,倒也不好应付。”包拯的目光扫过众人,忧心忡忡,毕竟皇室亲眷的安危关乎大宋的体面与根基。
我略一沉吟,上前一步说道:“如果不给敌人逃生的希望,那么敌人就会作困兽之斗。我们不如围住京城三个城门,留下一个东门给敌人逃走。马汉,你看能不能派人抓一两个倭子来,这些倭寇平日里嚣张跋扈,想必城中不难寻到踪迹。抓来后,仔细打听对方兵马分布情况,以及接应方式,撤离路线等等关键信息。另外,还得派人通知林冲林大人,务必全力保护好皇太后,皇后及后宫主要人员,最好能在我们发动围城前全部退入宫中密道中,全力守住,以待我们入城救援。”
“肖先生,看不出来,你在排兵布阵,运筹帷幄方面也是蛮有见地的。以前真是埋没人才呀。”皇上对我的主意大加赞赏,眼中满是惊喜与欣慰。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狄将军你速速传我旨令,调动京城周围几个府郡驻扎的军队前来集合勤王。而后随朕前往京师拱卫营,率领将士们围住京城除了东门之外的三个城门。行动定要迅速且隐秘,切不可打草惊蛇,让那晋王提前警觉。”皇上转身看向狄青,神色威严又急切。
狄青单膝跪地,抱拳领命:“陛下放心,臣即刻去办,定不辱使命,管教那反贼知晓我大宋天兵的厉害!”言罢,他转身大步流星而去,铠甲碰撞之声清脆作响,透着一股一往无前的气势。
“王大人,你马上起草一份讨贼檄文,需言辞犀利、正气磅礴,批判揭露晋王通敌叛乱的行径,勒令参与叛乱的将士弃暗投明,号召国人一起反抗剿灭晋王的势力。这檄文一出,便是我等宣战之号角,务必让天下人同仇敌忾。”皇上又对王安石吩咐道。
王安石躬身行礼:“陛下圣明,臣定倾尽所学,写出一篇振聋发聩的檄文,让那叛贼在舆论上先输一阵。”说罢,也匆匆退下,准备纸笔,构思檄文去了。
“包大人,你安排通知林将军,并且差人去城中打探敌方的详细情况。诸事繁杂,还需仰仗包大人的缜密心思与周全手段。”皇上看向包拯,目光满是信赖。
包拯沉稳应道:“臣遵旨,定全力以赴,保皇太后与后宫众人周全,也会将敌情摸得一清二楚,为平叛助力。”随后,他看向展昭“展护卫,请速速赶往京城面见林冲,做好准备,务必护佑太后及一众皇室亲眷的安全。王朝马汉,你们二位一起调集人马,去刺探消息。”
众人高声应诺,立即转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