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首熟悉的诗,吴承恩整个人为之一怔。
这不正是他为《西游释厄传》所写的开篇诗吗?
但他从未将这开篇诗告知他人,为何店家会知道?
难不成,真的像店家所说的那样,他亲眼看过自己写的《西游释厄传》?
可这是如何做到的?
拧着眉头思索片刻,吴承恩将头抬起,用征询的目光望向张泊。
还没有等吴承恩将心中的问题问出口,张泊便示意吴承恩继续看手机。
同时他伸出手,教导吴承恩如何翻阅电子书。
看着张泊的动作,吴承恩的眼睛蓦然瞪大。
他手中这块只有巴掌大小的玩意,竟然能够和书籍一般翻页。
他从来没有见过此等事物!
简直不可思议!
吴承恩的惊叹没有持续太久,他就看到了一件更令他震惊之事。
“这……这是……”
自言自语了一声,似乎是有些不信邪,吴承恩迅速滑动电子书。
随着一页页的内容映入他的眼帘,他眼中的惊诧之色愈发浓重。
这是吴承恩来到农家乐后,第一次露出此等神情。
即便是先前“得知”农家乐是后世以及通向其他朝代时,他都没有这么大的反应。
而之所以会露出这般表情,是因为吴承恩在手中巴掌大小的玩意上,看到了令他瞠目结舌的内容。
除了开头诗是一样的以外,后续的所有内容,都与他所写的《西游释厄传》八九不离十。
“店……店家,为何此物上的内容,与我所写的《西游释厄传》如此相似?明明我还未将《西游释厄传》刊印……”
经过了几息的惊讶,吴承恩再度将头抬起,望向对面的张泊。
“吴县丞,就像我刚刚说的那样,我这食肆乃是嘉靖三十五年的四百年后。
所以,拥有你所写的《西游释厄传》是不是很合理?”
“嘉靖三十五年的四百年后……”
虽然这是吴承恩第二次获悉这个消息,但他此刻的心态,与第一次相比可谓是截然不同。
第一次他听到这个消息时,仅仅认为此事是店家与他开的一个玩笑。
因此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
但是这次……
他原本坚定的内心不由得产生了动摇。
难不成,店家说的是真的?这食肆真的是嘉靖三十五年的四百年后?
这倒也确实能够解释店家手中拥有《西游释厄传》这一事。
不过,就在这时,一阵声音打断了吴承恩的思绪。
“丢丢丢,登登等登,瞪登等登,登登等登,瞪登等登……”
循着悦耳的声音望去,吴承恩发现,声音是从“汉王朱高煦”手中那巴掌大小的物件上发出的。
“店家,那是?”
“吴县丞,那是我们后世,根据你所写的《西游记》所编写的电视剧,至于何为电视剧,你一看便知……”
考虑到向吴承恩解释电视剧难度不小,于是张泊便直接拿过吴承恩手中的手机,在网上搜索起86版《西游记》,然后将手机交到了吴承恩的手中。
伴随着那段熟悉的悦耳音乐,吴承恩低头向下看去。
然后,吴承恩整个人便呆住了。
他手上巴掌大小的玩意中,竟然有一些活灵活现的人影在里面活动。
这可把吴承恩吓得不轻。
好在吴承恩经过这么多年志怪小说的熏陶,他倒是没有太过惊慌失措,而是选择继续看下去。
“这是……孙行者……唐僧……天庭……”
目不暇接地看着片头曲中的各个场景,吴承恩嘴巴微张,眼睛也越睁越大。
他从未想过书中的内容,能够如此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自己面前。
“第一集……猴王初问世……”
望着突然出现的标题,吴承恩直接就联想到了他第一章的内容。
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
他当即继续看了下去。
一阵景物描写过后,手机上的视角落在了一块圆滚滚的蛋形巨石上。
在吴承恩翘首以盼的目光中,只听得“轰隆”一声,一只猴子从巨石中蹦了出来。
虽然心中早有预料,但是看到眼前这一幕,吴承恩还是被惊得抖了一下。
“店家,这莫不是真猴子?”
吴承恩指了指手机上的孙悟空,朝张泊问道。
“吴县丞,这可不是真猴子,而是人假扮的。”
“人假扮的?可这未免太像了一些。”
“因为扮演孙悟空之人祖上精于猴戏,自小耳濡目染外加勤奋练习,表演起来自然惟妙惟肖。”
虽然六老师前段时间风评不佳,但是张泊不得不承认,六老师的演技确实没话说,他所扮演的孙悟空,也确实是最受人欢迎的孙悟空。
“原来如此……”
吴承恩认同地点了点头。
如果不是店家特意告知与他,他恐怕还以为这位孙行者真的是猴子呢。
观看了大概一炷香的时间,吴承恩这才恋恋不舍地从手机上移开了目光。
不得不说,店家所说的这个电视剧《西游记》,里面的所有人都扮演得可圈可点,与他心中所想的那个形象算是完美符合。
现在的他已经可以基本确定,店家所说的话是真的。
这里真的是嘉靖三十五年后的四百年。
光是他手中这个巴掌大小的玩意他就没有见过,更别提里面的《西游记》了。
“店家,如此说来,这里真的是后世?”
“没错,如果吴县丞还不信,我这还有一个更为简单的方式,来验证我的说辞。”
张泊说罢,朝低着头,正津津有味地观看《西游记》的朱高煦与朱高燧兄弟俩喊道。
“高煦高燧,该干活了,将吴承恩带去你们永乐一朝逛逛。”
此时的吴承恩,有些僵硬地将脑袋扭向了两兄弟的方向。
如果店家说的不错,那这两人,岂不是真的是历史上的汉王与赵王!
那他刚刚与两位那般说话……
想到这,吴承恩不由得咽了口唾沫。
听到张泊的呼喊声,朱高煦与朱高燧的目光从手机上移开。
吴承恩见状,忙起身行礼。
“参见汉王殿下,赵王殿下。”
朱高煦微微点头,倒并未计较先前之事。
“老三,走,我们领着吴承恩回去一趟。”
“二哥,要不你领着吴承恩回永乐一朝吧,我就在这等着。”
朱高燧瞥了一眼手中正在播放的《西游记》,不舍地和朱高煦说道。
“老三,你屁股一撅我就知道你要拉什么屎,你可别想单独留在这享福。”
朱高煦眉头一挑,没有商量余地地说道。
见自家二哥这么说了,朱高燧这才依依不舍地从躺椅上起身,跟在朱高煦的后面,向着农家乐外走去。
一炷香的时间后,朱高煦与朱高燧,吴承恩一道出现在了汉王府。
打量着周围极其气派的建筑,吴承恩好奇地向朱高煦打听道。
“汉王殿下,这里是?”
“这里是汉王府,走吧,我带你……”
朱高煦刚想说领着吴承恩去见识一番永乐时期的南京城,但他突然间想到了一个绝佳的点子。
“走,我带你去见一见老大。”
倒不是朱高煦如此好心,想让老大朱高炽认识一番嘉靖一朝的代理人吴承恩。
而是他很好奇,如果老大知晓了嘉靖一朝来人,会有什么反应。
因为老大和他一样,深知老爹一旦获悉嘉靖一朝有人来后世,那肯定是恨不得直接冲到嘉靖一朝,将嘉靖帝朱厚熜活活掐死!
他想看看,老大会不会救一救他的这位后代。
当然了,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老大先行动手。
毕竟朱厚熜那家伙,不仅将老爹从太宗改成了成祖,还把老大踢出了太庙。
一想到老大被踢出太庙,即便是朱高煦,都有点绷不住了。
见老大……
吴承恩被朱高煦的这一席话搞蒙了。
他自然知晓汉王口中的老大是谁。
那是大明的仁宗皇帝陛下。
可根据历史记载,汉王殿下与仁宗皇帝陛下的关系可算不得多么融洽。
而现在,当他来到永乐年间后,汉王没有带他去见成祖皇帝陛下,而是领着他去见仁宗皇帝陛下……
这是什么情况?
汉王没有说,他也不敢问。
一盏茶的时间后,一行三人坐上电动三轮车,向着紫禁城的方向驶去。
行驶在南京城那宽广的大街之上,吴承恩好奇地四处观望。
他对南京城并不陌生。
早些年,他曾三次来南京城参加乡试,但都名落孙山。
可如果他当时就中了举人,那想来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西游记》了。
望着永乐年间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南京城街景,吴承恩一时感慨万千。
不过,没过多长时间,吴承恩的感慨便戛然而止。
“汉王殿下,这里是?”
望着面前巍峨的城墙,吴承恩向朱高煦打听道。
“这里是我大明皇城,怎么?你没见过?”
“见过是见过,但并未进入。”
吴承恩讪讪一笑。
他连乡试都没有过,何谈进入皇城。
“汉王殿下,我们先前不是说去见太子殿下吗,为何会来到皇城?”
“哦,是这样,老爹不在,老大监国,所以要见老大,就必须前往宫中。”
成祖不在?
吴承恩蓦然想起,他还没有询问汉王殿下如今是永乐几年。
“汉王,不知当前年岁几何。”
“现在是永乐六年。”
永乐六年……
这不对吧?
据他所知,成祖第一次北伐,应该是永乐七年。
可现在是永乐六年……
难不成,成祖知晓了后世之事,提前北伐了。
嗯,这倒是很有可能。
“汉王殿下,成祖皇帝陛下莫不是北伐了?”
好家伙。
听到吴承恩脱口而出成祖,坐在吴承恩对面,低着头看手机的朱高燧猛地将头抬起。一脸惊诧地望着才说完话的吴承恩。
嘉靖帝朱厚熜这是给嘉靖朝的人都带坏了呀。
而在前往驾驶电动三轮车的朱高煦,听到吴承恩这么一喊,也被吓了一跳。
“吴承恩啊,你下次可不要当着老爹的面喊老爹成祖,老爹对此极为不满。
你记住了,老爹是太宗!”
被朱高煦如此郑重其事地警告,吴承恩立马就明白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他差点将这一茬忘了。
幸好汉王殿下提前告知了他这一切,要不然,他当着太宗皇帝陛下的面喊出“成祖”……
那场面,光是想想就感觉不寒而栗。
吴承恩刚想对朱高煦表达感谢,却又听到了一个令他始料未及的消息。
“至于你提到的北伐,老爹并未北伐,而是前往了明末时期。”
“明末?”
“吴承恩,你还不知道吧,其实我大明,连同你嘉靖一朝在内,已有五个朝代来到了后世。”
“五个朝代!”
吴承恩的嘴巴此时都快塞得下一只鸡蛋了。
“没错,除了你嘉靖一朝,还有洪武一朝,永乐一朝,景泰一朝,以及明末的崇祯一朝。
对你而言,洪武一朝与景泰一朝你应该不陌生吧。”
吴承恩默默地点点头。
他原本以为,食肆通向永乐年间,就已经够离奇的了。
结果,没想到食肆还通向洪武与景泰年间……
不得不说,他今日的经历就好似做梦一般。
在吴承恩愣神的功夫,朱高煦已经驾车来到了文华殿。
不过,令朱高煦有些意外的是,老大朱高炽如今不在文华殿,而在文渊阁。
当即,朱高煦带着朱高燧与吴承恩两人,马不停蹄地赶往文渊阁。
文渊阁内,朱高炽正在检查着《永乐大典》的进度。
原本《永乐大典》去年就已经宣告完成了。
但是,在见识过后世之物的神奇后,朱棣决定,续写被他寄予厚望的《永乐大典》,将一系列的后世产物,也写入永乐大典中。
本来这也没什么。
有着道衍的主持,就算续写,《永乐大典》事宜也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
可数月以前,道衍前往了东瀛,至今未归。
而缺少了道衍,《永乐大典》总不能停滞不前。
于是内阁首辅解缙便承担起了监修一职。
考虑到《永乐二年》,自己主持编写的《永乐大典》有被打回重写的经历,这次续写,解缙心中也没有底。
所以在编撰完成后,他第一时间就找来了太子朱高炽,想让太子看看,新编成的《永乐大典》是否有问题。
就在这时,文渊阁外,传来一阵人声。
“老大,老大。”
朱高煦一马当先,直接闯入文渊阁中。
朱高燧紧跟其后。
至于吴承恩,则有些畏畏缩缩地跟在两人的后面进入了文渊阁。
进入文渊阁中的吴承恩,按耐不住心中的好奇,小心谨慎地左右观望着。
要知道,文渊阁作为大明内阁的办公部门,可不是他这种连乡试都没过的人能够进来的。
只有进士中的佼佼者,才能够有幸进入文渊阁。
像现在他那一朝,权倾朝野的首辅严嵩,便是弘治十八年进士。
见到稀客朱高煦前来,文渊阁中所有人的目光全都汇聚到了朱高煦的身上。
朱高煦对众人的目光视若无睹,他领着吴承恩,几步之间来到了朱高炽的面前。
“老大,我带来一人,你猜猜,此人来自哪一朝?”
朱高煦没有废话,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
此时的朱高炽,被朱高煦的一连串动作搞蒙了。
但片刻后,他还是将目光落在了吴承恩的身上。
考虑到老二此行前来的目的,就是领着眼前之人与他见面。
那这人的朝代,肯定与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难道,此人来自大明?
虽然朱高炽是这么想的,但是当他见到了朱高煦脸上得意的笑容后,他还是选择摇摇头。
见老大不知道,朱高煦咧嘴笑道。
“老大,这位乃是嘉靖年间的来客,吴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