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王浩身上,像是一道道金色的丝线。他深吸一口气,心中只有一个简单而纯粹的目标:泡在图书馆里,尽情遨游在书的海洋。
王浩自幼跟着老道爷爷长大,爷爷平日里仙风道骨,行事总是透着一股神秘劲儿。老道爷爷生前给了他一张银行卡,王浩也没多问这钱的来历,在他看来,爷爷的行事风格本就难以捉摸,只要自己生活简单安稳就好。所以他从没查过卡上究竟有多少钱,除了满足必要的生活开支,他只买了个手机,主要也是为了方便和叶灵儿联系。叶灵儿是他青梅竹马的好友,两人从小一起长大,那些在山间奔跑、溪边嬉戏的日子,是王浩最珍贵的回忆。
学院的图书馆宏伟壮观,像是一座知识的殿堂。王浩每天早早地来到图书馆,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阳光洒在书页上,他便沉浸在知识的世界里。从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到各类学术研究报告,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饿了就去食堂简单吃几口,然后又回到图书馆,一首待到闭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日子就这样平静而又充实的过着。首到有一天,王浩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里,发现了一本落满灰尘的旧书。他轻轻吹去上面的灰尘,翻开书页,里面关于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内容一下子吸引住了他。王浩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学领域中璀璨又神秘的难题,无数数学家为之绞尽脑汁。王浩之前只是略有耳闻,没想到今天能在这样一本不起眼的旧书中与之邂逅。他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不由自主地深入研究起书中的内容。书中的论证思路独特新颖,却又在一些关键节点上语焉不详,这反而激发了王浩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从那以后,王浩的生活里除了原本的专业书籍,又多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新朋友”。他穿梭于图书馆的各个书架之间,寻找与猜想相关的资料。有时候,为了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会在图书馆泡一整天,反复查阅不同的书籍,对比各种观点。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向数学系的教授请教,那些教授们被他的执着和热情所打动,总是耐心地为他解答。
在研究的过程中,王浩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挑战的数学迷宫。每一个新的发现都像是找到了迷宫里的一块拼图,虽然距离出口还很遥远,但却让他愈发着迷。他常常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甚至连叶灵儿打来的电话,他也是匆匆说几句就挂断,满脑子都是那些复杂的数学公式和逻辑推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王浩越发觉得自己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窥探着数学世界的奥秘。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数字和符号,在他眼中逐渐编织成了一张紧密的网,而他正在努力寻找着解开这张网的关键线索。
女辅导员林子熙发现王浩对哥德巴赫猜想证明很感兴趣,引起了她的注意。在这所充满学术气息的财经学院里,林子熙作为辅导员,总是密切留意着学生们的动态。她一头利落的短发,眼神里透着知性与敏锐,处理起学生事务来有条不紊,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与尊敬。
那天,林子熙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巡视,不经意间注意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身影——王浩。只见他眉头紧锁,面前堆满了各种数学书籍,时而在草稿纸上奋笔疾书,时而又托腮沉思,神情专注得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林子熙的好奇心被瞬间勾起,在财经学院,大多数学生都专注于经济、金融相关的知识,像王浩这样痴迷于数学难题的人可不多见。
她轻轻走近,瞥见王浩正在研究的竟是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不禁微微一怔。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其难度不言而喻。她心中暗暗惊叹,眼前这个看似平凡的学生,居然对如此高难度的数学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
林子熙并没有立刻打扰王浩,而是默默在一旁观察了一会儿。她看到王浩在遇到困惑时,脸上露出的那股不服输的倔强,这让她想起了曾经在学术道路上拼搏的自己。从图书馆离开后,王浩的身影便在林子熙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之后的日子里,林子熙开始有意关注王浩。她发现王浩除了日常的课程学习,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这种执着和专注,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终于,在一次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后,林子熙找到了王浩。她微笑着走向王浩,眼神中满是鼓励与关切:“王浩,我注意到你对哥德巴赫猜想很感兴趣,研究得怎么样了?”王浩有些惊讶辅导员会关注到自己的这个爱好,愣了一下后,有些腼腆地说道:“林老师,我就是自己瞎琢磨,感觉太难了,但又舍不得放弃。”
林子熙轻轻拍了拍王浩的肩膀,说道:“别小看自己,你的这份热爱和坚持非常难得。如果你在研究过程中有什么困惑,或者需要什么帮助,都可以来找我,我虽然不是数学专业的,但也认识一些数学领域的专家,说不定能给你提供一些思路。”王浩的眼中瞬间燃起了希望的光芒,他激动地说道:“真的吗?林老师,那可太好了,太谢谢您了!”
从那以后,王浩与林子熙之间便多了一份特殊的联系。林子熙利用自己的人脉,为王浩找来了更多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资料,还帮他联系了一些数学教授进行交流。在林子熙的帮助下,王浩在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而他与哥德巴赫猜想之间的故事。
题目要求证明: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哥德巴赫猜想)。王浩笔尖洇开的墨迹在稿纸上蜿蜒成北斗七星的形状每当接触现代数学符号,他的视网膜金色瞳孔就会自动将其转化为商周时期的筮数。当他再次睁眼,周易六十西卦正沿着经纬线在虚空铺展。
"需卦九五,坎水润下......"他蘸着虎口渗出的血珠,在稿纸画出水天需卦。乾下坎上的卦象旋转着展开,阳爻化作素数2,阴爻化作量子隧穿概率。草稿纸上的卦象开始吞噬墨迹。王浩以震卦为奇素数,巽卦为偶素数,用归妹卦的爻变模拟数论归纳。当最后一笔落下时,整张试卷突然无风自动,墨香中飘出千年沉檀的气息。王浩竟然用天机策推演完成哥德巴赫猜想证明。
那些原本零散的思路竟真的被他用《天机策》的推演之法串在了一起。当最后一个数学符号落下,王浩长舒一口气,他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这是连无数数学巨匠都未能征服的难题 。
倘若这个消息传遍世界,数学界无疑会掀起惊涛骇浪。顶尖数学家们会第一时间对王浩的证明展开研究,他们或许会在最初的震惊后,陷入对这份证明的疯狂剖析。那些知名的学术期刊会争得头破血流,想要第一时间发表王浩的成果,谁能率先刊登,谁就将在学术圈占据舆论的高地。媒体会蜂拥而至,长枪短炮对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大学生。标题党们会炮制出各种吸睛标题,像“无名大学生颠覆数学界,哥德巴赫猜想终被攻克”。网络上也会炸开了锅。但这不是王浩想要的,这些东西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