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逐鹿
十国逐鹿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十国逐鹿 > 第225章 《洛阳条约》(二)

第225章 《洛阳条约》(二)

加入书架
书名:
十国逐鹿
作者:
医界民工
本章字数:
4634
更新时间:
2025-07-01

9月,关中的天气己经开始凉了下来。

李老汉儿子李大双从县里开会回来,就回来翻箱倒柜,找出以前闹社戏的铜锣,哐哐灌了几口凉水就出了门。

“老头子,他这是做啥呢?”

“嗨!谁知道,去县里开了两天会回来,整个人都是风风火火的,家里的东地也不管了!”

“刚刚听他儿媳妇说,以后咱们都不用种地了?”

“瞎扯,我们家不种地吃啥?他一个村长难道就是县里的大官儿了?”李老汉没好气道。

“不是,我是担心啊,当家的,你得管管他,免得庄子里的乡亲锉咱们家的脊梁骨。”

老婆子这样一说,李老汉立马警觉了起来。

“他小子要是敢愧对大伙儿,我就敢和他断绝父子关系,叫老二回来大义灭亲,枪毙了他个兔崽子。”

说起老二,两老口脸上忍不住浮现出了自豪的笑容。

夏天的时候,老二参军时,带着大红花游街时,可是让他家狠狠长了一回脸。

“铛!铛!铛!各位乡党,快来晒场开会议事啦”

远处想起大儿子边敲锣边喊话的声音,李老汉嘱咐老妻锁好门,一起去看看,这兔崽子要说啥。

从去年关中光复以后,上头宣布关中免征农税以后,各种好用的铁质农具也得到极大充盈。

乡亲们的日子一下就宽裕了起来,一部分人开始学着一天吃起三顿饭。

村头的李老西家里儿子多,手脚也麻利,粮食自然也打得多,在开会的时候,故意端着一碗面片汤守在晒场边炫耀,惹得周围人笑骂连连,纷纷称其在显摆显宝。

“各位老少爷们,诸位乡党,现在开会。”

“额从县里带回了最新的文件,想知道的就给我把嘴闭上,好好听,不要想去年分地分农具一样,不了解政策乱来一通,再撒泼打滚,额可不认哈!”

李大双说完,大家哄堂大笑,大家都知道,他说的是谁,就是那刚刚在晒场旁显宝的李老西。

去年分地分农具的时候,李老西突击给几个儿子说媒订婚,虚增家中人口,想多分一点地。

却忽略了工作组的要求,结婚是要去县里扯了结婚证才算数,民间订婚不算家里人丁。

女方娘家也一听扯了结婚证人头就算到男方,就故意拖着不扯证,导致李老西的如意算盘落了空。

李老西没搞懂政策要求,结果馋着工作组撒泼打滚,大吵大闹被县里警察弄去关了几天才老实。

待场中安静之后,李大双开始念文件。

待文件念到中途,场上就开始议论纷纷。

“以后不许烧灶,只能烧蜂窝煤,蜂窝煤是个啥?”

“所有农户自动加入育林合作社,实行粮食供给制,这是不是以后不用我们种地了?”

“根据树苗成活数量发给一定的封山育林补贴,这补贴是什么?”

“国有林场又是个什么部门?”

李大双一一解释乡亲们的问题,说得嗓子都冒了烟。

得知成年人每月按70斤粮食保证口粮,其他肉类、杂粮和布匹凭票单独供应,会场所有人都沸腾了。

这是什么神仙日子?自己在这黄土地锄头抡出火星都刨不出这点粮食,不少人开始嚷嚷着要给孟委员长立生词,这简首是做梦都不敢这么做。

当关中广大农村百姓欢天喜地庆祝新政策时,新到任的西北局副局长陈岷江却愁得头发都大把大把丢。

尽管从成都赶来的研究院专家说咸阳煤矿产的煤炭高热值、低硫,是非常好的煤炭,而且也非常好开采,但是现在被卡了脖子。

卡脖子的原因主要是人,下井的昆仑奴在波斯商人的皮鞭下,非常卖力的开采,现在的煤炭己经都堆成了小山,但配套的蜂窝煤厂确因工人稀少,迟迟达不到预定产量。

昨天,顶头上司吴贞廉罕见的在大会上骂了娘,从今冬开始要承担起关中西十多万人的生活用火问题,这个确实耽搁不得。

组团到中原招聘的人事科负责人也迟迟没有消息,为此,陈岷江这几天急的有些上火。

于此同时,洛阳最高行政长官,知河南府军府事兼留守司公事刘温叟也同样急的有些上火。

同知罗斌文和几个县令正吵得他头痛脑胀。

“刘大人,万万不可放走了他们啊!”

“我们县一下走了一两千青壮,今冬的徭役怎么办?”

“是啊!此风万不可涨,这些百姓为小利而弃农本,长此以往,岂不是农田无人耕种。”

“要是放走了这些青壮,就是愧对这身官服。”

“没错,我等为官一方,当教化百姓,耕读传家,万不可让治下百姓,去民朝染上一身铜臭味。”

“就是,不知道朝廷怎么想的,竟会与民朝达成如此协议?”

刘温叟见这些人越说越离谱,啪的一声,重重拍在桌上。

“住口,我等为人臣子,怎可背后非议朝廷,非议官家。”

“你们跑到我这里来闹什么?你们在当地怎么不用心留住人?现在来求我不给他们发放通关文牒,行得通吗?”

“人家手持那条约正在衙门等着,我能怎么办?那《洛阳条约》上还签了官家大名,还盖着国玺大印,这与圣旨何异?”

“你们要我抗旨不遵吗?”

见刘温叟发火,几位县令纷纷将目光投向罗斌文。

罗斌文轻轻叹息一声,“刘公,非我等属下让您抗旨,实乃此事关系到各县的农事生产,眼下这几千人到对我们影响不大,但这口子一开,以后可就不好说了啊!”

“属下倒有个主意,刘公您看合适不合适?”

刘温叟瞥了他一眼,让他快说。

“那些民朝来招工的人既然来找我们办通关文牒,我们是不好拒绝,但我们可以来个拖字诀,不说同意也不说拒绝,让他们知难而退,你看怎么样?”

赵匡胤在武德殿对着群臣狠狠发了一通邪火,这刘温叟的做法让那民朝办的《华北新闻》对他狠狠挖苦了一通。

报纸上明里暗里指责他不讲信用,说是他授意地方官阻扰《洛阳条约》的执行,不管是不是真的,看样子都会赖到他头上。

赵匡胤生气的是,这条约现在整个朝廷都知道了其中的利害,执行也不行,不执行更不行。

他又不能下旨让地方上的官员不执行那条约,如果下旨让大家无条件执行更是不可,所以只能全靠地方官自己去把握分寸。

可这分寸稍微把握不好,就会引来今天这样的事,纵横天下数十载,从没遭遇过这么强烈的挫败感。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