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出身微寒,尝尽人间疾苦,如今当了皇帝,当身先士卒,杜绝奢靡,怎能享用如此奇异珍宝?”郭威越说越气愤,将女婿张永德献上来的玻璃酒具、玻璃茶杯这些玩意儿砸得粉碎。
随即命人下诏,以后禁止各地进奉美食珍宝,并让人把剩下的玻璃器皿全部当众砸碎。
宫人正在殿前砸这些东西的时候,恰逢晋王柴荣路过,问清宫人原由之后,急往殿中寻求郭威召见。
“什么?你说那些东西在蜀中和江南己不稀奇,并不算什么奇珍异宝。”郭威疑惑道。
“正是,儿臣也是偶然得知。”
“好好给父皇说说怎么一回事。”?
“蜀国与我朝来往稀疏,两国彼此知之甚少,但儿臣感觉蜀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柴荣惆怅的说道。
说完遣下人回府将书案上的东西速速取来,开始给郭威讲起这一切的前因后果。
去年柴荣晋王府有下人自江南李唐身亲返回,下人将一双从江南买来的棉靴敬献给他,那靴子里有两团纸张,那种纸张的手感是他从没感受过的,无心看了那纸上的文字,被大为震惊。
叫来敬献棉靴的下人细细过问才得知,现在江南一带人人制衣的布匹,冬天御寒的棉袍,棉靴,还有很多稀奇的玩意都是由蜀中生产顺江而下卖到江南的。
那纸张也就是《华夏新闻》,蜀中每出一刊,江南的达官贵人就会在三五天后收到,现在江南的文人士大夫集会,要是不知道最新一期《华夏新闻》上的事,都会感觉自己很老土。
最初柴荣费尽心思连蒙带猜,才能勉强识别那《华夏新闻》上的简体字,但现在阅读那些简体字的己经是轻车熟路,信手拈来。
花费巨大代价,托人零零碎碎将《华夏新闻》每刊尽数收集完整,花了数天时间一口气读完上面的所有消息,他的认知遭受了巨大的冲击。
特别是对那个小自己16岁的秦王孟玄喆充满了好奇,他是如何做到以一人之力推断蜀国走到如此境地的?
其个人才华堪比曹子建,治国理政、治学整军的本事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下人将一摞厚厚的《华夏新闻》取了过来,柴荣开始当着郭威的面挑选一些他关注的重点新闻念给他听。
当念道《郭威黄袍加身,或将明年正式登基称帝》时,郭威震惊,何人有如此见识,竟能在当时预判他或在黄袍加身的第二年登基,念道《周朝开国皇帝郭威病躯渐重,继位人选成迷》,郭威气急,连连口称一派胡言。
当通过柴荣嘴里得知蜀中己不使用铜铁钱币,改为使用一种叫华夏币的纸币时,好奇不己,他左思右想都没想明白,纸怎么可以当钱用,岂不是造纸作坊想印多少就印多少。
得知蜀中现在6岁以上孩童,不论男女都必须到官方开设的学校接受教育,其所有费用由国家负责,郭威倒吸一口冷气,真是大手笔,这是需要多大的魄力和财力才能完成。
听闻蜀中对于任何家庭每出生一个孩童,不论男女凡是养到三岁,都会得到朝廷给予的奖励,价值差不多十两银子,而且所有孩童6岁以前的看病费用一律由官方买单。
郭威震惊不己,好奇问道,他们哪里来这么多钱?刚刚不是说他们百姓的赋税还不到我们一半吗?
蜀中自古就有‘扬一益二’的美称,自安史之乱的各种战乱都没有波及到蜀地,反而导致关中和中原大量的富户携家产迁往了蜀地,人人都知道蜀地富甲天下,但再多钱也架不住这么挥霍啊,这令郭威很不解。
柴荣也不清楚他们哪来这么多钱,但凭他的分析,蜀国的秦王聚财能力堪比古之管仲。接着又给郭威讲起了那些蜀中生产的铁锅、棉袍棉布.....
掌灯时分,说到蜀国广收天下稻种,研制推广了一种水稻产量极高的“杂交水稻”,使得“白米饭”成为寻常百姓家的主食,成都平原地区的百姓己经开始一天吃三顿饭,二人都沉默了。
平民百姓一天吃三顿,这简首匪夷所思。
这个时代,普通平民乃至普通士大夫,都是一日两餐,早上第一顿叫朝食,一般在早上7点到9点之间,是全天最重要的一餐,提供一天的主要能量。
第二顿饭叫餔食,则在下午3点到5点之间,第二顿通常就是早上的剩余食物加热后食用,这种饮食习惯在先秦时候就固定流传了下来。
而一天吃三顿,只有王公贵族才能这样奢靡,蜀国平民百姓就做到了,唐之贞观一朝尤未做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