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北大荒,七月的阳光像融化的铁水浇在麦田上。李云龙拄着锄头首起腰,汗水顺着脸上沟壑般的皱纹往下淌。远处拖拉机轰鸣声中,几个知青正在地头争论什么,其中扎羊角辫的女知青突然转头看向他这边——那转脖子的角度,和1945年东京湾战舰上的柳小满一模一样。
"老李头,场部来人了!"生产队长在田埂上喊。李云龙眯起眼睛,看见吉普车旁站着个穿军装的中年人,阳光下肩章反射着刺眼的光。他下意识摸了摸缝在棉袄内衬里的铜钥匙,那东西最近越来越烫,像是要烧穿布料。
总部办公室里,中年人从公文包取出个牛皮纸袋:"老首长,这是您当年留在总部的私人物品。"李云龙抖开袋子,一把伞兵刀当啷掉在桌上——正是1945年密苏里号上出现过的那把!刀柄上新增了道刻痕:"69.7.16"。
"谁让送来的?"
"军事博物馆的林研究员。"中年人压低声音,"她说您肯定记得青龙镇土地庙的香炉。"
夜里,李云龙蹲在炕沿就着煤油灯研究伞兵刀。刀鞘内侧不知何时多了张微型地图,绘着农场西边废弃的日军气象站。窗外突然传来布谷鸟叫声,这个季节北大荒根本没有布谷鸟!他抄起猎枪闪到窗边,看见羊角辫女知青站在月光下,手里举着个反光的金属物件。
气象站的地下室里,霉味混着铁锈味呛得人睁不开眼。女知青——现在她自称林雪——用伞兵刀撬开地板,露出个生锈的铁盒。里面是本日军实验日志,扉页上盖着"青龙计划"的印章。李云龙翻到最后一页,1945年8月14日的记录让他汗毛倒竖:"锚点转移完成,等待密苏里号最终确认。"
"他们没成功。"林雪突然说,声音却变成成熟的女性音调,"因为您把两把钥匙合二为一了。"她摘下眼镜,左眼下方有颗和凯瑟琳一模一样的泪痣。
远处传来吉普车引擎声。林雪迅速将日志塞进李云龙怀里:"明天中午,麦田里会出现个圆圈,把钥匙放在圆心。"说完就从通风管道钻了出去。李云龙刚爬出地下室,就看见场部保卫科长带着人打着手电往这边来。
第二天晌午,麦田中央果然出现个完美的圆形区域,麦秆全部倒伏成放射状。李云龙刚把铜钥匙放在圆心,整片麦田突然无风自动,麦浪翻滚出奇特的波纹。远处传来知青们的惊呼,他回头看见林雪站在拖拉机顶上,手里举着个类似照相机的设备对准这边。
钥匙开始剧烈震动,李云龙脑海中闪过碎片般的画面:1979年的军事博物馆里,白发苍苍的自己正把回忆录塞进展柜底座;1997年的香港回归仪式上,有个戴船形帽的女兵冲镜头微笑,脖颈后露出条形码纹身;2015年的阅兵式上,一辆坦克的炮管上刻着"HL-1943"的编号...
"老李头!"生产队长的喊声把他拉回现实。麦田里的圆圈消失了,铜钥匙变得冰凉。林雪和她的设备都不见了,只有地上一张崭新的《人民日报》,日期赫然是"1979年12月19日",头版照片里军事博物馆的展柜中,铜钥匙正静静陈列。
回到窝棚,李云龙发现伞兵刀不见了,炕席下多了个铁皮盒子。里面是整套微缩模型:密苏里号甲板上的投降仪式场景,所有人物都用大头针固定着,唯独代表他的那个小人被换成了一把微型铜钥匙。盒底刻着行字:"当所有钥匙归位,门就会打开。"
秋收前的某个清晨,场部广播突然中断正常节目,插播重要新闻。李云龙正往马车装麦子,听见播音员激动的声音:"军事博物馆今日重新开放..."就在这时,铜钥匙突然从他衣袋里跳出来,悬在半空指向西南方向。远处公路上,一辆插着红旗的吉普车正卷着尘土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