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大人,您还是歇会儿吧。”旁边的郡丞劝道,“平阳候神勇,定能旗开得胜。”
话是这么说,但谁心里没打鼓啊?
那可是十几万胡虏联军!
平阳候手里,满打满算也就五千骑兵。
这兵力对比,太悬殊了。
就在众人忧心忡忡之际。
“报——!!”
一声悠长的呼喊从城下传来。
紧接着,一名守城士卒连滚带爬地跑上城楼。
“太……太守大人!喜……喜报!”
高焉一个激灵,连忙上前抓住那士卒的胳膊:“快说!战况如何?!”
“平……平阳候……派韩副将……回城报捷!”士卒上气不接下气。
“韩副将?”高焉心中一紧,“他人呢?”
“正……正在城下,验明身份!”
“快!快开城门!不!本官亲自去迎接!”
高焉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抖,也顾不上什么太守的仪态了,提着官袍下摆就往城下跑。
其余官吏见状,也纷纷跟上。
城门缓缓打开。
韩忠那沾染着血迹和尘土的身影,出现在众人面前。
虽然略显疲惫,但那双眼睛,却是亮得惊人。
“韩副将!”高焉三步并作两步迎了上去,“战况……战况如何?”
韩忠翻身下马,对着高焉一抱拳,声音洪亮:
“启禀太守大人!”
“平阳候刘峰,率五千铁骑,于城外大破鲜卑乌桓十五万联军!”
“敌军己然崩溃,死伤无算!”
“侯爷命末将回城报捷,并请太守大人即刻组织人手,出城打扫战场,收殓将士遗骸!”
轰!
韩忠的话,如同一道惊雷,在高焉和一众渔阳官吏耳边炸响。
胜了?
大破十五万联军?
这……这怎么可能?!
高焉只觉得脑子嗡嗡作响,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愣愣地看着韩忠,嘴巴张了张,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韩……韩副将,此言当真?”一名郡吏颤声问道。
“千真万确!”韩忠斩钉截铁,“侯爷此刻正率军追亡逐北,焚其巢穴!”
“焚其巢穴?”高焉猛地回过神,“平阳候去烧胡虏的大营了?”
“正是!”
嘶——!
城楼上下,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这位平阳候,也太猛了吧!
不但打赢了,还要赶尽杀绝啊!
“快!快!”高焉终于彻底反应过来,激动得满脸通红,“郡丞!郡尉!”
“下官在!”
“立刻组织城中守备军!所有青壮!能动的都给本官动起来!”
“出城!打扫战场!”
“记住平阳候的吩咐!我大汉将士的遗骸,务必妥善收殓!火化!装入陶罐!”
“至于那些胡虏的尸体……哼!找个地方,挖个大坑,埋了!”
“不!还是按照侯爷的意思,堆成京观!让那些草原蛮子看看,犯我大汉的下场!”
高焉也是个有血性的,此刻被这场难以置信的大胜刺激得热血沸腾。
渔阳城的守备军,加上临时征召的青壮,很快就集结起来。
数千人打开城门,浩浩荡荡地开赴城外那刚刚经历了血战的战场。
当他们真正看到战场上的情景时,所有人都被惊呆了。
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折断的兵器,破碎的甲胄,倒毙的战马,还有那漫山遍野,数也数不清的胡人尸体……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血腥味,令人作呕。
但更多的是一种震撼。
难以言喻的震撼!
这就是……平阳候五千铁骑的战果?
我的老天爷!
这简首是神迹!
渔阳守备军的士卒们,很多都是本地人,平日里没少受胡虏袭扰之苦。
此刻看到这般景象,无不感到一种扬眉吐气的畅快。
“弟兄们!按照平阳候和太守大人的吩咐!动手!”
一名军官振臂高呼。
众人轰然应诺。
收殓己方将士遗骸的工作,进行得非常细致和肃穆。
每一具遗体,都被小心翼翼地抬走,然后集中火化。
骨灰则被仔细地装入早己准备好的陶罐之中,每一个陶罐上,都尽可能地标注了死者的姓名和籍贯。
这项工作,充满了悲伤,但也充满了敬意。
而处理敌军尸体,那场面就……比较粗犷了。
挖坑,扔进去,埋上。
或者,就那么堆积起来。
一些胆大的士卒,还在胡虏尸体上狠狠地踹上几脚,骂上几句。
整个战场清理工作,足足持续了三天三夜。
三天后,初步的统计结果出来了。
此役,共斩杀草原胡虏八万余众!
俘虏……几乎没有。
因为平阳铁骑根本就没想过要俘虏。
而平阳候麾下将士,包括后来出城打扫战场时遭遇零星抵抗的伤亡,总计……
不到两百人!
八万对两百!
当这个战损比报到高焉面前时,这位渔阳太守,拿着战报的手,抖得跟筛糠一样。
他戎马半生,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可这样的胜利……
他做梦都不敢想啊!
“史无前例……史无前例的大胜啊!”高焉老泪纵横。
渔阳保卫战,不,应该叫渔阳大捷!
此战,必将名垂青史!
而平阳候刘峰之名,也必将威震天下!
除了惊人的斩获,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更是堆积如山。
胡虏们丢弃的牛羊马匹,不计其数。
各种兵器甲胄,堆成了一座座小山。
更别提从他们大营中搜刮出来的粮草辎重,以及那些鲜卑乌桓贵族们随身携带,或者藏在营帐里的金银珠宝,皮毛毡毯……
这些东西,把渔阳城的府库都快堆满了,还有很多只能暂时露天存放。
高焉看着这些战利品,笑得合不拢嘴。
发了!
渔阳这下彻底发了!
有了这些物资,别说加固城防,就是再扩建一支军队,都绰绰有余啊!
……
就在渔阳城沉浸在巨大喜悦之中的时候。
韩忠,正快马加鞭,赶往蓟城。
蓟城,乃是幽州州治所在。
如此惊天大捷,自然要第一时间上报州牧,再由州牧上报朝廷。
韩忠怀揣着刘峰的捷报,以及高焉亲笔书写的详细战况报告,只觉得胯下战马都轻快了几分。
这一路,他几乎是不眠不休。
他行至半途,前方突然出现一支军队。
一面“赵”字大旗,迎风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