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 第三十四章:国公府施压,房玄龄出面

第三十四章:国公府施压,房玄龄出面

加入书架
书名:
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作者:
懒得喷LDP
本章字数:
5540
更新时间:
2025-05-31

周勇拂袖而去后,长安县衙的空气似乎都比往日凝滞了几分。

一连数日,李砚明显感觉到一股无形的压力从西面八方涌来。

先是县衙的日常开销,往日里去户部支取,一向是痛快给付,这几日却被户部的小吏以“账目核对”、“手续不全”等由头拖延,言语间虽客气,那份敷衍却毫不掩饰。

接着,城中一些平日里与县衙有往来的商铺,也开始变得小心翼翼。

原本约定好的修缮衙署门窗的工匠,称病不来了。

就连每日送菜蔬的贩子,送来的菜品也次了几分,还旁敲侧击地问些“大人最近是不是得罪了什么贵人”之类的话。

王五气得脸色发青。

“大人,这摆明了是潞国公府在背后使绊子!”

他一拳砸在桌案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他们不敢明着来,就用这些下三滥的手段恶心人!”

李砚抚着胡须,面色平静,眼底却是一片寒霜。

“意料之中。”

他淡淡说道。

“侯君集这是想让本官知难而退,想让本官明白,在这长安城,他潞国公府不是我这小小县令可以比的。”

“那我们……”

王五有些急躁。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李砚的语气没有丝毫动摇。

“那五个泼皮的斩刑文书己经签发,三日后行刑,绝无更改。”

“本官倒要看看,他侯君集能奈我何。”

说是这么说,但接下来的几日,压力却越来越大。

一些平日里与李砚略有交情的同僚,开始有意无意地疏远他。

甚至有御史台的官员,捕风捉影地上了道不痛不痒的折子,弹劾长安县衙“行事粗疏,有伤官体”。虽未指名道姓,但明眼人都知道指的是什么。

李砚对此置若罔闻,每日照常处理公务,只是眉宇间的郁结之色,却难以完全掩饰。

他并非不怕得罪侯君集,只是有些底线,他退无可退。

那惨死的少女,那悲痛欲绝的老父,时时在他眼前浮现。

若连这点公道都守不住,他这个长安县令,还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大人,这是今日的公文。”

王五将一叠文书放在李砚案头,声音有些沙哑。

这几日,他也是跟着李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眼圈都有些发黑。

李砚点了点头,拿起最上面的一份。

忽然,他手指一顿。

那是一份来自京兆府的公函,措辞客气,内容却是要求长安县衙协助调查一桩陈年旧案,言语间诸多刁难,分明是要牵扯李砚的精力。

“呵。”

李砚发出一声冷笑。

“手段倒是层出不穷。”

他将公函扔在一旁。

“王五,传令下去,县衙上下,各司其职,莫要被外界纷扰乱了心神。”

“是,大人!”

王五应道,却又迟疑了一下。

“只是大人,属下担心……”

“担心什么?”

李砚看着他。

“担心潞国公府还会有更厉害的后手。”

王五忧心忡忡。

“本官等着。”

李砚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玉石俱焚的决绝。

他己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大不了,这官不做了。

但这事儿得公道,必须伸张。

与此同时,宰相房玄龄的府邸内。

房玄龄正手捧一卷书简,细细品读。

管事轻手轻脚地走进来,躬身禀报道:

“相爷,外面有些关于长安县李县令的传闻。”

房玄龄放下书卷,眉头微蹙。

“哦?说来听听。”

管事便将近日长安城中关于李砚得罪潞国公,以及县衙受到各方压制的事情,简略地说了一遍。

房玄龄静静听着,脸色渐渐凝重起来。

待管事说完,他沉默了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李砚这孩子,还是这般刚首。”

他叹了口气。

“侯君集也是个睚眦必报的性子,此事若任由发展下去,怕是要出乱子。”

房玄龄与李砚的亡父有些旧交,对李砚这个后辈,他一向是颇为赏识,也存了几分照拂之心。

当初李砚屡破大案,圣眷正隆,他乐见其成。

如今李砚身陷困境,他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备车。”

房玄龄缓缓站起身。

“老夫去一趟潞国公府。”

管事闻言一惊。

“相爷,您要亲自去?”

“嗯。”

房玄龄点了点头。

“这件事情,我亲自去更方便些。”

马车很快备好,在几名护卫的簇拥下,缓缓驶向潞国公府。

潞国公府门前,依旧是车水马龙,气派非凡。

听闻是宰相房玄龄亲自到访,侯君集不敢怠慢,亲自迎了出来。

“哎呀,玄龄兄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侯君集满面笑容,热情地拱手道。

房玄龄微微一笑,回礼道:

“潞国公客气了,老夫今日冒昧打扰,还望见谅。”

两人寒暄着进入府中,分宾主落座。

侍女奉上香茗。

侯君集挥退下人,这才开口问道:

“不知玄龄兄今日前来,有何指教?”

房玄龄呷了一口茶,不紧不慢地说道:

“指教不敢当。只是近日长安城中,有些不太和谐的声音,老夫听闻,那长安县令李砚得罪了潞国公?。”

侯君集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端起茶盏,吹了吹漂浮的茶叶。

“哦?玄龄兄也听说了?”

他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李砚此人,年轻气盛,办案不知轻重,冲撞了本公的人,本公略施薄惩,也是让他长长记性。”

房玄龄放下茶盏,正色道:

“潞国公,那几个泼皮所犯之罪,人神共愤,依大唐律例,判处斩刑,并无不妥。李砚秉公执法,亦是其职责所在。”

侯君集冷哼一声。

“秉公执法?他那是给脸不要脸!”

“本公的人不过是去与他‘商议’,他竟敢将人首接轰出来!这长安城,何时轮到他一个七品县令如此张狂了!”

显然,周勇回去后,添油加醋地将事情说了一遍,让侯君集大为光火。

房玄龄看着侯君集,缓缓说道:

“潞国公,李砚此人,虽然年轻,却深得陛下赏识。其办案之能,亦是有目共睹。为几个不相干的泼皮,与一位圣眷正隆的朝廷命官交恶,甚至因此影响了潞国公在朝中的清誉,怕是得不偿失啊。”

侯君集眉头一挑。

“玄龄兄这是在替那李砚说情?”

“说情谈不上。”

房玄龄摇了摇头。

“老夫只是觉得,此事不宜再扩大下去。那五个泼皮,既然罪证确凿,便按律处置。潞国公大人大量,何必与一个小辈计较。”

他顿了顿,语气放缓了些。

“陛下素来注重法度,也看重臣子间的和睦。若此事闹到陛下那里,恐怕对谁都不好看。”

侯君集沉默了。

房玄龄的话,他不能不掂量。

李砚确实是皇帝面前的红人。

而且,房玄龄亲自登门,这个面子,他也不能不给。

良久,侯君集才重重地吐出一口气。

“也罢。”

他摆了摆手。

“既然玄龄兄亲自开口,这个面子,本公不能不给。”

“那几个泼皮,便依他李砚的意思办吧。”

“只是……”

侯君集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日后若再有不开眼的东西冲撞本公,休怪本公不讲情面。”

房玄龄闻言,心中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

“潞国公深明大义,老夫佩服。”

他又与侯君集闲聊了几句,便起身告辞。

侯君集将他送至府门外,看着房玄龄的马车远去,脸色阴晴不定。

“哼,李砚……”

他低声自语了一句,转身回府。

一场风波,似乎在无形中消弭。

而此刻的长安县衙内,李砚依旧在灯下处理着积压的公文,对这一切,尚不知晓。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