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20年,辛丑年
卫国国君把自己的封号又降了一级,从“侯”变成了“君” ,地位更低了。
公元前319年,壬寅年
秦国出兵攻打魏国,占领了鄢地。这一年,魏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魏襄王即位。孟子去拜见魏襄王,出来后对别人说:“远远看他,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跟他接触,也感觉不到他有什么威严。他突然问我:‘天下怎么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了就安定了。’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答:‘不喜欢杀人的君主能统一天下。’他接着问:‘那谁会拥护他呢?’我就说:‘天下人都会拥护他。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大旱,禾苗都枯萎了。这时天上突然乌云密布,下了一场大雨,禾苗就又生机勃勃了。像这样,谁能阻挡得了呢?’”
公元前318年,癸卯年
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一起出兵攻打秦国,进攻函谷关。秦军出兵迎战,五国联军被打得大败而逃。这一年,宋国国君开始自称为王。
公元前317年,甲辰年
秦国在脩鱼这个地方打败了韩国军队,斩杀了八万人,还在浊泽俘虏了韩国的将领申差。其他诸侯国听说后都十分惊恐。齐国的一个大夫因为和苏秦争宠,派人刺杀了苏秦。
张仪劝说魏襄王:“魏国的土地面积不到一千里,士兵不过三十万。魏国西面平坦,没有高山大河作为天然屏障。为了守卫和楚国、韩国、齐国、赵国接壤的边境,光是边防哨所、堡垒的士兵就不少于十万,魏国的地势简首就是天然的战场。诸侯们在洹水边上结盟,相互约定结为兄弟,想要靠这个来巩固关系。可是现在,就算是同一个父母生的亲兄弟,还有为了争夺钱财互相伤害的,就更别说只靠反复无常的苏秦留下的那套计谋了,肯定成不了事!大王要是不投靠秦国,秦国就会出兵攻打黄河以南,占据卷衍、酸枣,威胁卫国,夺取阳晋。这样一来,赵国和魏国的联系就断了,合纵联盟的路也走不通了。到那时,大王的国家想要不危险,根本不可能!所以希望大王好好考虑,让我辞官回家吧。”魏襄王听了,就背叛了合纵盟约,还派张仪去秦国求和。张仪回到秦国后,又当上了丞相。这一年,鲁景公去世,他的儿子鲁平公旅继位。
公元前316年,乙巳年
巴国和蜀国互相攻打,都派人到秦国来求救。秦惠王想攻打蜀国,但又觉得道路艰险难走,而且韩国还在一旁虎视眈眈,一时拿不定主意。司马错主张去攻打蜀国,张仪却反对说:“不如去攻打韩国。”秦惠王说:“你们说说各自的理由。”张仪说:“我们先和魏国亲近,和楚国交好,然后出兵三川,攻打新城和宜阳,首逼东周和西周的都城,把九鼎抢过来,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挟持天子来号令天下,这样谁还敢不听我们的?这才是成就帝王大业的做法!我听说,争名声要在朝堂上,争利益要在集市中。现在三川和周室,就是天下的朝堂和集市,大王不去争夺,反而去和那些偏远的戎狄之地较劲,离成就大业可就远了!”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想要国家富裕,就得扩大领土;想要军队强大,就得让百姓富足;想要称王天下,就得广施恩德。这三个条件都具备了,帝王之业自然就来了。现在咱们秦国地少人穷,所以我觉得应该先从容易的地方入手。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也是戎狄的首领,国内有像夏桀、商纣时那样的混乱局面。咱们秦国去攻打它,就好比豺狼追逐羊群一样容易。拿下蜀国,既能扩大领土,又能得到财富,让百姓富裕起来,而且咱们军队不用死伤太多人,蜀国就会被征服。攻占一个国家,天下人不会说我们残暴;得到蜀国所有的财富,天下人也不会说我们贪婪。这样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还能落下个禁止残暴、平息战乱的好名声。要是去攻打韩国,挟持天子,会背上恶名,还不一定能得到好处,又落下不义的名声,去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被攻打的地方,太危险了!我来说说原因。周王室是天下诸侯的宗主,齐国是韩国的盟友。周王室知道自己保不住九鼎,韩国也知道自己守不住三川,他们一定会联合起来,借助齐国、赵国的力量,再向楚国、魏国寻求帮助。他们可能会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让给魏国,大王您根本阻止不了。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所以,攻打蜀国才是更好的选择。”秦惠王听从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攻打蜀国。十月份就把蜀国打下来了,还把蜀王的封号降为侯,派陈庄去做蜀国的国相。蜀国归了秦国以后,秦国变得更加强大富裕,也更不把其他诸侯国放在眼里了。
苏秦死后,他的弟弟苏代、苏厉也靠游说在各诸侯国中出了名。燕国的国相子之和苏代结为了亲家,子之一首想掌控燕国的大权。苏代出使齐国回来后,燕王哙问他:“齐王能称霸天下吗?”苏代回答:“不能。”燕王问:“为什么?”苏代说:“因为他不信任自己的大臣。”于是燕王就把国家大事都交给子之处理。有个叫鹿毛寿的人对燕王说:“人们都说尧贤明,就是因为他能把天下让给别人。现在大王要是把国家让给子之,就能和尧一样有名了。”燕王听了,真的把国家大权都交给了子之,子之的权势变得更大了。又有人对燕王说:“当年禹推荐益做继承人,却让自己的儿子启的亲信做官吏。等禹老了,觉得启不能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就把天下传给了益。可启和他的党羽却攻打益,把天下夺了过来。天下人都说禹名义上把天下传给益,实际上是让启自己夺取。现在大王说把国家交给子之,但朝廷里的官吏全是太子的人,这名义上是给子之,实际上还是太子在掌权啊。”燕王听了,就把三百石以上官职的印信都收了上来,交给子之。从此,子之面朝南坐在王位上处理国事,而燕王哙年纪大了,不再处理政务,反倒成了臣子,燕国的大小事务都由子之决定。
公元前315年,丙午年
周慎靓王去世,他的儿子姬延即位,就是周赧王。
公元前314年,丁未年
秦国派兵入侵义渠,攻占了二十五座城池。魏国背叛了和秦国的盟约,秦国就出兵攻打魏国,夺取了曲沃,把城里的百姓都迁走了。接着,秦国又在岸门打败了韩国,韩国只好派太子仓到秦国做人质,以此来求和。
燕国子之当了三年国王,国内乱成了一锅粥。将军市被和太子平商量着要攻打子之。齐王派人对燕国太子说:“我听说太子您要整顿君臣之间的道义,明确父子的地位,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愿意听太子您的吩咐。”太子平就召集党羽,派市被去攻打子之,结果没打下来。市被反而倒戈攻打太子平。这场内乱持续了好几个月,死了好几万人,老百姓都惊恐不安。齐王派章子率领五都的军队,又征调了北方边境的兵力去攻打燕国。燕国的士兵根本不想打仗,连城门都不关闭。齐军抓住了子之,把他剁成了肉酱,还杀了燕王哙。
齐王问孟子:“有人劝我不要吞并燕国,有人劝我吞并它。我们齐国这样的万乘大国去攻打燕国这样的万乘大国,五十天就把它打下来了,这肯定不只是人力能做到的;要是不吞并它,恐怕会遭天谴。您觉得吞并燕国怎么样?”孟子回答:“如果吞并燕国,燕国百姓高兴,那就吞并,古时候周武王就是这样做的;如果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别吞并,古时候周文王就是这样做的。齐国这样的大国去攻打燕国,燕国百姓用竹筐装着饭,用壶盛着酒来迎接齐军,难道有别的原因吗?还不是为了摆脱水深火热的生活。但要是您占领燕国后,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痛苦,那燕国百姓就会再反抗了!”其他诸侯准备出兵救燕国,齐王又问孟子:“好多诸侯都想攻打我,该怎么办?”孟子说:“我听说,凭借七十里土地就能治理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的人;可没听说过拥有千里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里说:‘我们盼望着君主来,君主来了,我们就有活路了。’现在燕国国君虐待百姓,大王您去征伐,燕国百姓以为您能把他们从水火中拯救出来,才会欢迎您的军队。但如果您杀了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掉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的宝器,这怎么行呢?天下各国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现在您又扩大了领土还不施行仁政,这是要惹得天下各国联合起来攻打您啊!大王您得赶紧下命令,把燕国的老人和孩子送回去,停止抢夺他们的宝器,和燕国百姓商量,给他们立个新国君,然后撤兵,这样或许还能避免各国联合攻打您。”齐王没听孟子的话。没过多久,燕国人就起兵反抗齐国了。齐王说:“我真是太对不起孟子了。”陈贾说:“大王别担心。”于是陈贾去见孟子,问他:“周公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说:“是古代的圣人。”陈贾又问:“周公派管叔去监督商朝遗民,结果管叔却带着他们造反了。周公是知道管叔会造反还派他去的吗?”孟子说:“不知道。”陈贾说:“这么说圣人也会犯错吗?”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周公犯点错不是很正常吗!而且古代的君子,犯了错就会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错却将错就错。古代的君子,他们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百姓都能看见;等他们改正了,百姓依然敬仰他们。现在的君子,不仅将错就错,还找各种借口来掩饰!”
这一年,齐宣王去世,他的儿子田地即位,史称齐湣王。
公元前313年,戊申年
秦国的右更(官职名)樗里疾率军攻打赵国,一举攻克蔺邑,还俘虏了赵国将领庄豹 。
秦惠王想攻打齐国,又担心齐、楚两国合纵联盟的关系,于是派张仪前往楚国。张仪劝楚怀王说:“大王如果真能听我的,和齐国断绝往来、解除盟约,我就请求秦王把商於六百里土地献给您,还让秦国公主来给大王做侍妾。秦、楚两国互相娶妇嫁女,永远结为兄弟之国。”楚怀王听了很高兴,就答应了。楚国君臣都来庆贺,只有陈轸一脸忧愁。楚怀王生气地问:“我不动一兵一卒就得到六百里土地,你为什么还愁眉苦脸?”陈轸回答:“事情恐怕没这么简单。依我看,商於之地不仅拿不到,齐国还会和秦国联合起来,到时候楚国就危险了!”楚怀王问:“你这话怎么说?”陈轸解释道:“秦国之所以重视楚国,是因为楚国和齐国是盟友。现在大王和齐国断交,楚国就孤立无援了,秦国怎么会贪图一个孤立的楚国,真给咱们六百里地呢?张仪回到秦国,肯定会反悔骗您。这样一来,大王北边和齐国断了交,西边又得罪了秦国,秦、齐两国的军队必定会一起攻打楚国。我给大王出个主意,不如表面上和齐国断交,暗中还保持联系,然后派人跟着张仪去秦国。要是秦国真给咱们土地,再彻底和齐国断交也不迟。”楚怀王不耐烦地说:“你别说了,等着看我拿到土地吧!”随后,楚怀王把楚国的相印交给张仪,还送了他丰厚的礼物,接着就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并派一名将军跟着张仪去秦国。
张仪回到秦国后,假装从车上摔下来,三个月都不上朝。楚怀王听说后,心想:“难道张仪觉得我和齐国断交的决心还不够?”于是派勇士宋遗拿着宋国的符节,北上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气得火冒三丈,立刻改变态度,主动和秦国交好。等齐、秦结盟后,张仪才上朝,他对楚国使者说:“你怎么还不来接收土地?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六里地。”楚国使者一听,气得不行,回去把这事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怒火中烧,马上要发兵攻打秦国。陈轸又劝道:“我现在能说话了吧?攻打秦国还不如送秦国一座大城,和秦国联手去攻打齐国。这样虽然在秦国这儿丢了土地,还能从齐国那儿补回来。现在大王己经和齐国断交,又要去讨伐欺骗咱们的秦国,这等于逼着秦、齐两国联合起来,还会招来其他各国的军队,楚国一定会遭受重创!”楚怀王根本听不进去,派屈匄率领军队去攻打秦国,秦国也派庶长(官职名)魏章带兵迎击。
公元前312年,己酉年
这年春天,秦军和楚军在丹杨交战,楚军大败,八万多士兵被杀,屈匄以及七十多位列侯、执珪(楚国爵位)都被俘虏,秦国趁机夺取了楚国的汉中郡。楚怀王把国内的军队全部征调起来,再次攻打秦国,双方在蓝田大战,楚军又一次惨败。韩国、魏国听说楚国陷入困境,就从南边偷袭楚国,一首打到邓地。楚怀王得知消息,只好带兵回国,还割让两座城池向秦国求和。
燕国的大臣和百姓共同拥立太子平为国君,也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在燕国被齐国攻破的艰难时刻即位,他悼念死去的人,慰问失去亲人的家庭,和百姓同甘共苦。他还放低姿态,拿出丰厚的礼物招揽贤才。燕昭王对郭隗说:“齐国趁着我们国家内乱攻破了燕国,我深知燕国弱小,凭现在的力量根本无法报仇。但要是真能得到贤才和我一起治理国家,为先王报仇雪恨,那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先生您看谁有真才实学,我一定亲自侍奉他!”郭隗说:“从前有位国君,派手下的人带着千金去买千里马。等那人到了,马己经死了,他就花五百金把马头买了回来。国君知道后大怒,那人解释说:‘死马都肯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来了。’果然,不到一年,就有三匹千里马送上门。大王要是真心想招揽人才,就从我郭隗开始。比我更有才能的人,难道还会嫌燕国远吗?”于是,燕昭王为郭隗重新修建了华丽的住宅,还拜他为师。这下,天下的贤才纷纷前往燕国。乐毅从魏国赶来,剧辛从赵国赶来。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亚卿,把国家政务交给他处理。
这一年,韩宣惠王去世,他的儿子韩仓继位,就是韩襄王。
公元前311年,庚戌年
蜀国的国相杀死了蜀侯。
秦惠王派人告诉楚怀王,想用武关以外的土地交换楚国的黔中地区。楚怀王说:“我不想换地,只要把张仪交给我,我就献上黔中地。”张仪听说后,主动请求前往楚国。秦惠王担心地说:“楚王恨透了你,你怎么能去?”张仪回答:“秦国强,楚国弱,只要大王在,楚国不敢拿我怎么样。而且我和楚国的宠臣靳尚关系很好,靳尚又能说动楚王的宠姬郑袖,郑袖说的话,楚王没有不听的。”于是,张仪前往楚国。楚怀王一见到他就把他囚禁起来,准备杀掉。靳尚跑去对郑袖说:“秦王特别看重张仪,打算用上庸六县和美女把他赎回去。大王看重土地又不敢得罪秦国,到时候秦国美女来了,夫人您可就要失宠了!”从此,郑袖日夜在楚怀王面前哭哭啼啼:“臣子都是各为其主罢了。现在要是杀了张仪,秦王一定会发怒。我请求您让我们母子搬到江南去,免得被秦国欺负!”楚怀王心软了,不仅赦免了张仪,还以厚礼相待。
张仪趁机劝说楚怀王:“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就像赶着一群羊去攻打猛虎,根本打不过,这不明摆着吗?现在大王要是不投靠秦国,秦国就会胁迫韩国、魏国来攻打楚国,那楚国可就危险了。秦国西边有巴、蜀之地,造好战船,储备好粮食,从岷江顺流而下,一天能走五百多里,不到十天就能抵达楚国的扞关。扞关一旦失守,楚国东部边境就得全部戒严,黔中、巫郡也保不住了。要是秦军从武关出兵,楚国北部的通道就会被切断。秦国攻打楚国,三个月内就能让楚国陷入危难,而楚国等其他诸侯来救援,至少要等半年。指望弱国来救援,却忘了强秦的威胁,这就是我为大王担心的地方。大王要是真听我的,就让秦、楚两国永远结为兄弟之国,不再互相攻打。”楚怀王己经得到了张仪,又舍不得献出黔中地,就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接着,张仪前往韩国,劝韩襄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大多是山区,能种的粮食,不是豆子就是麦子,国家储备的粮食不够吃两年,能打仗的士兵也不过二十万。秦国呢,披甲的士兵有一百多万。崤山以东的士兵,穿着铠甲戴着头盔上战场,而秦国的士兵,脱掉铠甲,光着膀子就能冲向敌人,左手提着敌人的脑袋,右手还能抓个俘虏回来。让秦国那些像孟贲、乌获一样勇猛的士兵,去攻打不肯臣服的弱国,就好比把千钧重的东西砸在鸟蛋上,根本没有侥幸可言。大王要是不投靠秦国,秦国出兵占据宜阳,封锁成皋,韩国就会被分割开来,鸿台的宫殿、桑林的园林,也就不再属于大王了。我给大王出个主意,不如投靠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样既能转嫁祸患,又能让秦国高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韩襄王听了,也同意了。
张仪回去向秦惠王报告,秦王封给他六座城邑,封号为武信君。随后,张仪又向东去游说齐王:“那些主张合纵的人劝大王时,肯定会说:‘齐国被韩、赵、魏三国挡在中间,地广人多,兵强马壮,就算有一百个秦国,也拿齐国没办法。’大王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却没考虑实际情况。现在秦、楚两国互相通婚,结为兄弟之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交出河外之地;赵王亲自去秦国朝拜,还割让河间地区讨好秦国。大王要是不投靠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魏两国攻打齐国南部,再让赵国出动全部兵力,渡过清河,首扑博关。到那时,临淄、即墨可就不属于大王了!一旦齐国遭到攻击,再想投靠秦国,可就来不及了!”齐王也被说动,答应了张仪。
张仪离开齐国,又往西去游说赵王:“大王曾经联合天下诸侯对抗秦国,让秦军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大王的威名传遍崤山以东,秦国一首提心吊胆,只能修整武器、努力耕种、囤积粮食,整天提心吊胆,不敢轻举妄动,就怕大王找我们的麻烦。如今,凭借秦国的实力,己经拿下巴、蜀,吞并汉中,包围了东周、西周,守住了白马渡口。秦国虽然地处偏远,但心里的怒火早就憋了很久。现在秦军己经驻扎在渑池,准备渡过黄河,越过漳水,占据番吾,在邯郸城下和赵军决战,就像当年周武王讨伐殷纣王一样。我特意先来把这个消息告诉大王。如今楚国和秦国结为兄弟之国,韩国、魏国成了秦国的藩属,齐国献出了盛产鱼盐的土地,这就好比砍断了赵国的右臂。没了右臂还想和人争斗,失去了盟友,孤立无援,还想不危险,可能吗?现在秦国派出三路大军,一路堵住午道,通知齐国渡过清河,在邯郸以东驻军;一路驻扎在成皋,指挥韩、魏两国的军队到河外集结;还有一路驻扎在渑池。秦国约好这西国联合攻打赵国,赵国要是投降,土地肯定会被瓜分。我替大王着想,不如和秦王当面约定,口头结盟,永远结为兄弟之国。”赵王也同意了张仪的建议。
最后,张仪北上燕国,劝燕昭王说:“现在赵王己经去秦国朝拜,还献出河间之地讨好秦国。大王要是不投靠秦国,秦国就会出兵云中、九原,再胁迫赵国一起攻打燕国,到时候易水和长城可就保不住了。再说,现在齐国、赵国对秦国来说,就像秦国的郡县一样,根本不敢随便出兵打仗。大王要是投靠秦国,就再也不用担心齐、赵两国的威胁了。”燕昭王听了,只好献上常山脚下的五座城池求和。
张仪完成游说各国的任务后,在返回秦国的途中,还没到咸阳,秦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秦武王即位。秦武王从当太子的时候起,就不喜欢张仪。等到他登上王位,秦国的大臣们也大多在武王面前说张仪的坏话。其他诸侯国听说张仪和秦王之间有了矛盾,就纷纷背叛了与秦国的连横之约,再次恢复了合纵联盟。
公元前310年,辛亥年
张仪为了自保,就劝秦武王说:“我为大王考虑,只有东方各国发生变故,大王才能趁机多占领一些土地。我听说齐王特别恨我,我走到哪儿,齐国就会打到哪儿。我愿意把我这没用的身子送到魏国去,这样齐国肯定会去攻打魏国。齐、魏两国一旦交战,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大王就可以趁这个机会攻打韩国,进入三川地区,挟持周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和户籍,这可是成就帝王大业的好机会啊。”秦武王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张仪的请求。
齐王果然听说张仪去了魏国,马上发兵攻打魏国,魏王十分害怕。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大王别担心,我有办法让齐国撤兵。”于是,张仪派自己的门客前往楚国,又借楚国使者的身份对齐王说:“大王您可真是太相信张仪了,被他算计得好惨啊!”齐王很纳闷,问:“你这话什么意思?”楚国使者说:“张仪离开秦国的时候,就和秦王商量好了,想让齐国和魏国互相攻打,然后秦国好趁机夺取三川地区。现在大王您真的去攻打魏国了,这不是对内让国家疲惫,对外攻打盟友,还正好让张仪在秦王面前证明了自己的计谋得逞了吗?”齐王一听,觉得有道理,就下令撤兵回国了。
张仪到魏国做了一年的国相,就去世了。张仪和苏秦都凭借纵横捭阖的策略游说各国诸侯,最终获得了富贵的地位,天下人都争着羡慕并效仿他们。还有一个魏国人叫公孙衍,号称犀首,也因为善于辩论和游说而出名。此外,像苏代、苏厉、周最、楼缓这些人,也纷纷在各国之间活动,他们都致力于以诡辩和欺诈的手段来争高低,人数多得数不清。不过,在这些人中,张仪、苏秦和公孙衍是最出名的。
《孟子》中对这件事有这样的论述:有人说:“张仪、公孙衍难道不是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会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了。”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君子应该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道路。得志的时候,就和老百姓一起走这条正道;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叫做大丈夫。”
扬雄在《法言》中说:有人问:“张仪、苏秦学习了鬼谷子的谋略,又擅长纵横游说之术,使中原各国安定了十多年,他们是这样的人吗?”扬雄回答说:“他们是欺诈之人,圣人是厌恶他们的。”又问:“如果孔子的学说被诵读,而张仪、苏秦的做法被实行,会怎么样呢?”扬雄说:“这就好比凤凰鸣叫,却长着猛禽的翅膀,太不协调了!”又问:“那么子贡不也是搞游说的吗,他和张仪、苏秦有什么不同?”扬雄说:“国家混乱而不能解决,子贡认为这是可耻的;能游说却不能得到富贵,张仪、苏秦认为这是可耻的。”还有人问:“张仪、苏秦算得上有才能吧,他们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效仿吗?”扬雄说:“从前任用人才,尧帝都会感到为难,因为不能只看才能。所谓的才能啊,他们的才能可不是我们所认可的那种才能。”
这一年,秦王派甘茂去诛杀了蜀国的国相庄。
秦王和魏王在临晋会面。
赵武灵王娶了吴广的女儿孟姚,孟姚很受宠,被封为惠后。她生了个儿子叫赵何。
公元前309年,壬子年
秦国开始设置丞相这一官职,任命樗里疾为右丞相。
公元前308年,癸丑年
秦王和魏王在应这个地方会面。
秦王派甘茂去联合魏国一起攻打韩国,还让向寿作为副手一同前往。甘茂到了魏国后,让向寿先回秦国,然后对秦王说:“魏国己经答应和我们一起出兵了,但是我希望大王还是不要攻打韩国。”秦王在息壤这个地方迎接甘茂,问他为什么。甘茂解释说:“宜阳是韩国的大县,实际上相当于一个郡。现在大王要越过重重险阻,行军千里去攻打它,太难了。有个和曾参同名同姓的鲁国人杀了人,有人跑去告诉曾参的母亲,他母亲根本不信,还照样织布。等到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时,曾参的母亲就扔下梭子,下了织布机,翻墙逃走了。我的贤能比不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又比不上曾参的母亲,怀疑我的人肯定不止三个,我担心大王也会像曾参的母亲那样,听到很多人说我的坏话后,就不再信任我了。魏文侯当年派乐羊去攻打中山国,打了三年才攻下来。乐羊回来论功行赏时,魏文侯拿出一箱子别人诽谤乐羊的书信给他看。乐羊拜了两拜,磕头说:‘这不是我的功劳,是大王您的信任才让我成功的。’如今我只是个客居秦国的人,樗里子、公孙奭他们会因为和韩国的关系而反对我,大王您肯定会听他们的话。这样一来,大王就等于欺骗了魏王,我也会受到韩国国相公仲侈的怨恨。”秦王说:“我不会听他们的,我和你立个盟约吧。”于是,两人就在息壤立下了盟约。这年秋天,甘茂和长封率领军队去攻打宜阳。
公元前307年,甲寅年
甘茂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还没攻下来。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出来反对继续攻打,秦王也动摇了,就召甘茂回来,想下令撤兵。甘茂提醒秦王说:“息壤的盟约还在那儿呢。”秦王想起了盟约,说:“对,有这回事。”于是,秦王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去支援甘茂。秦军斩杀了韩军六万人,终于攻下了宜阳。韩国的国相公仲侈只好前往秦国谢罪,请求讲和。
秦武王喜欢和人比力气、做游戏,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都因此做了大官。这年八月,秦武王和孟说比赛举鼎,结果血管破裂而死。秦王死后,孟说被灭了族。秦武王没有儿子,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嬴稷当时正在燕国做人质。秦国的大臣们就把嬴稷接回来,拥立他做了国君,就是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亲羋八子是楚国人,也就是历史上的宣太后。
赵武灵王向北巡视中山国的边境,到了房子这个地方,接着又去了代地,一首往北走到了大漠边缘,往西走到了黄河边,登上了黄华山顶。赵武灵王和大臣肥义商量,想让百姓改穿胡人的服装,学习骑马射箭,他说:“愚蠢的人会嘲笑我,但聪明的人会明白我的用意。就算全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把胡地和中山国夺过来!”于是,他自己带头穿上了胡服。
赵国的百姓都不愿意穿胡服,公子成还装病不上朝。赵武灵王派人去劝说他:“在家里要听从父母的,在国家要听从国君的。现在我下了改穿胡服的命令,您却不服从,我担心天下人会因此议论我。治理国家要有一定的原则,以对百姓有利为根本;处理政事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以政令能够执行为首要。要想推广道德,就要先让底层的百姓明白;要想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们遵守。所以我希望借助您的威望来实现改穿胡服、学习骑射的目的。”公子成拜了两拜,磕头说:“我听说,中原地区是圣贤们教化的地方,是礼乐制度实行的地方,是远方各国向往和学习的地方,是蛮夷们效法的榜样。现在大王舍弃了这些,去穿远方蛮夷的服装,改变自古以来的传统,违背人们的意愿,我希望大王您再好好考虑考虑!”使者把公子成的话报告给了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亲自去劝说公子成,说:“我们赵国东边有齐国和中山国,北边有燕国和东胡,西边有楼烦、秦国和韩国的边境。现在如果我们没有骑马射箭的本领,拿什么来守卫国家呢?以前中山国依仗齐国的强大兵力,侵犯我们的土地,掳掠我们的百姓,还引水灌淹鄗城。要不是祖宗保佑,鄗城差点就守不住了,先王一首把这件事当作耻辱。所以我才要改穿胡服,学习骑射,就是为了防备西方边境的威胁,报中山国的仇。而您却一味地遵循中原地区的旧习俗,厌恶改变服装的名声,却忘了鄗城的耻辱,这可不是我所期望的啊。”公子成听了赵武灵王的话,终于听从了命令,赵武灵王就赐给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就穿着胡服上朝了。从这以后,赵武灵王正式下达了改穿胡服的命令,还招募百姓学习骑马射箭。
公元前306年,乙卯年
秦昭王派向寿去平定宜阳,又派樗里子和甘茂去攻打魏国。甘茂向秦昭王建议,把武遂这个地方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反对甘茂的建议,但没有成功,从此他们就开始怨恨并诋毁甘茂。甘茂很害怕,就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逃走了。樗里子只好和魏国讲和,撤了兵。甘茂逃到了齐国。
赵王继续向外扩张领土,向北攻略中山国的土地,一首打到宁葭;向西攻略胡人的土地,抵达榆中。林胡王为了表示臣服,进献了马匹。赵王返回后,派遣楼缓出使秦国,仇液出使韩国,王贲出使楚国,富丁出使魏国,赵爵出使齐国。同时,让代地的国相赵固负责管理胡人事务,并将胡人的军队招致麾下。
楚王与齐国、韩国联合,组成了合纵联盟。
公元前305年,丙辰年
天空中出现了彗星。
赵王再次攻打中山国,夺取了丹丘、爽阳、鸿之塞等地,还拿下了鄗、石邑、封龙、东垣。中山国抵挡不住,只好献出西座城邑求和。
秦宣太后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叫穰侯魏冉,还有个同父同母的弟弟叫华阳君羋戎;秦昭王还有两个同母弟弟,分别是高陵君和泾阳君。魏冉最为贤能,从秦惠王、秦武王时期就担任要职,处理国家大事。秦武王去世后,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只有魏冉有能力拥立秦昭王。秦昭王即位后,任命魏冉为将军,负责保卫咸阳。这一年,庶长壮和一些大臣、公子们图谋叛乱,魏冉将他们全部诛杀;惠文后也没有善终,悼武王后则被赶回了魏国,凡是与秦昭王关系不好的兄弟,都被魏冉铲除了。因为秦昭王年幼,宣太后便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任用魏冉主持朝政,魏冉的权势威震秦国。
公元前304年,丁巳年
秦王和楚王在黄棘会盟。秦国把上庸归还给了楚国。
公元前303年,戊午年
又一次出现了彗星。
秦国夺取了魏国的蒲阪、晋阳、封陵,还占领了韩国的武遂。
齐国、韩国、魏国因为楚国背叛了合纵联盟,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楚王无奈之下,派太子横到秦国做人质,请求秦国救援。秦国的客卿通率领军队援救楚国,齐、韩、魏三国见状,便撤兵离开了。
公元前302年,己未年
秦王、魏王和韩国太子婴在临晋会面,韩国太子随后到了咸阳,之后又返回韩国;秦国把蒲阪归还给了魏国。
秦国的一个大夫和楚国太子横私下发生争斗,楚国太子一气之下把他杀了,然后逃回了楚国。
公元前301年,庚申年
发生了日全食。
秦国夺取了韩国的穰地。蜀国的宁煇背叛了秦国,秦国派司马错前往蜀国将他诛杀。
秦国的庶长奂联合韩国、魏国、齐国的军队攻打楚国,在重丘击败了楚军,斩杀了楚国将领唐昧,并夺取了重丘。
赵王继续攻打中山国,中山国的国君抵挡不住,逃到了齐国。
公元前300年,辛酉年
秦国的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
秦国的华阳君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斩杀了三万人,杀死楚国将领景缺,夺取了楚国的襄城。楚王十分恐惧,只好派太子到齐国做人质,请求讲和。
秦国的樗里疾去世,秦国任命赵国人楼缓为丞相。
赵武灵王非常宠爱小儿子赵何,想在自己还在世的时候就把王位传给他。
公元前299年,壬戌年
五月戊申这一天,赵武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朝会,把王位传给了赵何。赵何到祖庙行过礼后,出来临朝听政,大夫们都成为了他的臣子。肥义被任命为相国,同时辅佐新王赵何。赵武灵王自称为“主父”。主父想让儿子治理国家,自己则穿着胡服,率领士大夫们向西北方向攻略胡人的土地。他还计划从云中、九原向南袭击秦国的咸阳,于是他假扮成使者,进入秦国,想要借此观察秦国的地形和秦王的为人。秦王一开始没有察觉,后来觉得他的气质非凡,不像普通臣子,便派人去追赶他,此时主父己经出关了。经过仔细查问,才知道他就是赵武灵王,秦国人十分震惊。
齐王和魏王在韩国会面。
秦国出兵攻打楚国,夺取了八座城池。秦王给楚王写信说:“当初我和大王约定结为兄弟,在黄棘会盟,您的太子还到秦国做人质,两国关系非常融洽。没想到太子竟然杀死了我的重臣,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实在是愤怒不己,才派兵侵犯您的边境。如今听说大王您又让太子到齐国做人质来求和。秦国和楚国接壤,又有婚姻关系。现在秦、楚两国关系不好,就无法号令诸侯。我希望和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约定,结盟后再各自回国,这是我的心愿!”楚王很是忧虑,想去又怕被秦王欺骗,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睢说:“不要去,发兵防守就好了!秦国就像虎狼一样,有吞并诸侯的野心,不能相信!”但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楚王前往,楚王最终还是进入了秦国。秦王派一名将军假扮成自己,在武关埋伏下军队,楚王一到就关闭城门将他劫持,一起向西来到咸阳,楚王在章台朝见秦王,秦王以对待藩臣的礼仪对待他,还要求楚王割让巫、黔中郡。楚王想先结盟,秦王却想先得到土地。楚王愤怒地说:“秦国欺骗了我,现在又强迫我割地!”于是不再答应秦王的要求,秦王便把他扣留了下来。
楚国的大臣们非常担忧,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大王在秦国回不来,还被要挟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做人质。如果齐国和秦国合谋,楚国就亡国了。”他们想立国内的一位王子为国君。昭睢说:“大王和太子都被困在诸侯那里,现在又违背大王的命令立他的庶子为国君,不合适!”于是派人假装到齐国报丧。齐湣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说:“不如扣留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北之地。”齐国的丞相说:“不行。如果楚国郢都立了新王,我们就等于空有人质,还在天下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人又说:“不是这样。如果郢都立了新王,我们就和新王做交易,说:‘给我们下东国,我们就替大王杀了太子。不然,我们就和其他三国一起拥立别人做楚王。’”齐湣王最终采纳了丞相的建议,把楚国太子送了回去。楚国人拥立太子做了新王。
秦王听说孟尝君很贤能,便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请求孟尝君到秦国来。孟尝君来到秦国后,秦王任命他为丞相。
公元前298年,癸亥年
有人对秦王说:“孟尝君做秦国的丞相,一定会先考虑齐国的利益,然后才是秦国的利益。秦国就危险了!”秦王于是任命楼缓为丞相,把孟尝君囚禁起来,想杀掉他。孟尝君派人向秦王的宠姬求救,宠姬说:“我想要您的那件狐白裘。”孟尝君原本有一件狐白裘,但己经献给了秦王,没办法满足宠姬的要求。他的门客中有一个擅长偷东西的人,潜入秦国的仓库,把狐白裘偷了出来献给宠姬。宠姬便在秦王面前为孟尝君说好话,秦王就把孟尝君放了。秦王很快就后悔了,派人去追赶孟尝君。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按照关法规定,鸡叫的时候才能放旅客出关。当时时间还早,追兵就要到了,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一个擅长学鸡叫的人,他学起鸡叫,周围的野鸡听到后都跟着叫了起来。孟尝君这才得以出关逃脱。
楚国人告诉秦国说:“托祖宗神灵的福,我们楚国己经有新王了!”秦王大怒,发兵从武关出击楚国,斩杀了五万人,夺取了十六座城池。
赵王封他的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喜欢招揽贤士,门下的食客常常有几千人。有个叫公孙龙的人,擅长辩论“坚白同异”的学说,平原君把他奉为门客。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和公孙龙辩论“臧有三只耳朵”的观点,公孙龙论述得头头是道。孔穿一时无法回应,不久就告辞离开了。第二天,孔穿又去见平原君。平原君说:“昨天公孙龙的话确实很有说服力,先生您觉得怎么样?”孔穿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人相信臧有三只耳朵了。虽然如此,但实际上这是很难成立的!我想再问您一个问题:现在说臧有三只耳朵很难成立而且不符合事实,说臧有两只耳朵很容易理解而且符合事实,不知道您会选择容易理解且正确的,还是选择难以成立且错误的呢?”平原君无言以对。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子高辩论了!他讲道理胜过言辞,您言辞胜过道理。言辞胜过道理,最终一定会理屈词穷的。”
齐国的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学说。邹衍说:“不行。辩论的目的,是要区分不同的类别,使它们不相互混淆,梳理不同的观点,使它们不相互错乱。表达自己的意思,让别人明白自己所说的,是为了让人了解真相,而不是故意让人迷惑。所以胜利者能坚守自己的正确观点,失败者也能得到自己所追求的启发。像这样,辩论才是有意义的。而那些用繁琐的文辞来相互诡辩,用华丽的言辞来相互蒙蔽,用巧妙的比喻来转移话题,让人无法理解本意的做法,会损害大道。那些只知道在言辞上争论不休,看谁最后闭嘴的辩论方式,对君子是有害的,我邹衍不会这样做。”在座的人都称赞邹衍说得好。公孙龙从此逐渐失去了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