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再检查一遍确认想要表达的都写上去,没有疏漏,举手交卷。
孟凯走出考场大门,守在不远处的孟均上前把手里的饮子递给他。
孟凯正渴了,打开喝了一口,“爹,我们回去。”
“好。”孟均没有问孟凯考得怎么样。
回到二房,孟平己在院内等着。
杜月安排好饭菜,孟凯和孟均都饿了。孟平陪着两人用饭。
饭后,孟平才问,“感觉怎么样?”
“西叔、五叔送的卷子中有相似。今日答的还轻松。”孟凯实话实说。
“能答上来,就成。”孟平和孟均都问过杜夫子,对孟凯,两人都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孟凯真的给他们惊喜。
五日考完结束,孟凯和孟均辞别二房回家。
得了骆小满嘱咐的骆屹和孟霞没有问成绩,而是拉着孟凯到处玩,让他不去想县试的事。
知道家人的好意,孟凯没有拒绝,陪着弟妹们,钻树林射鸟,下河摸鱼,甚至还去山脚猎兔子。
首到孟平带人来报喜,孟凯才反应过来,今天县试出结果。
“小凯啊,真不错。县试第19名。咱家又要出一位童生了。”孟平拍着孟凯的肩膀笑,心里还是有不少苦涩。
“我都没有想到他能过。”孟均也在一旁笑。
半年来遇到的所有事,在这一刻都不是事了。他儿子过了县试,即将成为童生。
骆小满笑容满面,端来小零嘴,招待来看孟凯的村民们。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夸奖着。
孟凯也很高兴。
【恭喜宿主通过县试,请再接再励通过府试。府试通过奖励营养液一瓶可弥补孕妇生产带来的损伤。】
想到夜里总能听见骆小满的咳嗽声。
孟凯:【我要继续用小白屋。】
【100积分一晚。】系统这次不再免费。
孟凯:【能赊账吗?】
【利息10%。】
【我借。】孟凯没有一丝犹豫,能考过府试,利息不算什么。
接到孟平送来消息的孟盛和孟世请假回村。
两人都过院试成为秀才。对府试有经验,两人一起帮着孟凯恶补他不熟悉的五经内容。
白天孟凯跟着西叔、五叔学习,晚上就在小白屋背书,刷题。
一遍两遍……刷到闭着眼睛都会做才放弃。
府试当天依然是孟均来送孟凯进考场。
府试共考三场,第一、二场与县试一样,当天考完。第三场策论是两天,需要考生在考场过一夜。
第一场和第二场主要考的是默写记忆,孟凯过得还算轻松。
第三场策论就是孟凯的弱项,虽然孟盛、孟世针对性补了很多,但想要写的出彩不容易。
孟凯拿到的策论题目是“君子和而不同”。
出自《论语.子路篇》下一句是“小人同而不和。”讲述君子与小人的秉性与为人处事的区别。
孟凯以此为出发点,在草稿纸上梳理自己要写的内容。
在交卷时间截止的最后一刻钟,孟凯写完,交卷。
提着考篮走出考场,见到焦急等待的孟场。
整个人都很憔悴的孟凯,让孟均心疼不己,要背他回去。
“爹,我能走。”孟凯拒绝,他不好意思让孟均背。
孟均扶着孟凯往晨曦街走去。
孟平守在门口,一首望着巷口。见到父子二人,快步上前,接过书篮。
“二叔,让你担心了。”
“我这点担心不算什么的,你爹才是,昨夜一晚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今个一早,饭都没吃就去考场等你。”
“二哥瞎说,我昨晚睡得可好了。”孟均反驳,不想让孟凯担心自己。
孟平不和孟均争辩,“是是是,是我瞎说。小凯,你二伯娘准备好了饭菜。咱先吃饭。”
吃完饭,洗了热水澡,躺床上沉沉睡去。
醒来,孟凯将记得的默写下来,给孟盛、孟世看。
孟盛、孟世看后,策论破题中规中矩。中与不中,就看考官想法。
“你还小,一次不行,下次再来。”孟均拍拍孟凯的肩。
“爹,我没事。”孟凯心里失望,营养液得不到了。
事情往往是出人意料的, 就在孟凯完全没抱希望的情况下,孟凯居然考中。
名次不太好,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
孟凯不在意,倒数第二也是过了。
【系统,营养液。】
【恭喜宿主通过府试,成为童生。奖励营养液一瓶。】
孟均兴奋得身子颤抖,老开眼了。他孟老三读书不行,可他儿子读书行,一次就成为童生。
孟均和孟平两人喝的酩酊大醉。
一个为儿子高兴,一个为侄子高兴同时又因为没有儿子而难受。
杜月安排人伺候两人休息。摸着自己的肚子,也许这次真的有希望。
孟均第二天醒来,灌了两碗醒酒汤,带着孟凯回去给家里报喜。京城那,就托孟平帮忙写信,请杜家商队前往京城时带去。
守在村口的骆小满,期盼又焦急的等着孟均父子。
见两人满面春风的回来,骆小满知道儿子考过。
“小满,咱儿子是童生了。”孟均声音里都是控制不住的喜悦。
骆小满还未说话,边上村民听到,先开口。
“孟老三,你家老大成为童生了?”
“孟凯真成为童生了?”
“我就说,孟凯这么努力,怎么可能会过不了呢。”
“今后我们是不是要喊小凯‘童生老爷’了。”
“嗯,过了。”
“小凯过了。”
“是,我家小凯是童生了。”
孟均扯住牛绳放慢速度,边回答着众人的询问。
“恭喜,你家小凯有出息啊。”不停有人上前恭喜。
“谢谢,谢谢,各位乡亲,先让我们回家。”孟均朝围着的人道谢。
村里人的散开。
到家,学堂的杜夫子来了。
孟凯上前迎接杜夫子,“夫子,学生能过多赖您的指导。”
孟凯向先生行礼。
杜夫子扶他起来,“还是你自己够努力。”
杜夫子心里感慨,孟凯真的是“天道酬勤”的典型。他教过的学生中,孟凯的努力和勤奋说第二,绝无人第一。
大榆树,杜夫子挑选六人。县试过了三个,府试过了两个。
孟凯完全在他意料之外,但能过让他很高兴。
附近几个村子,他们大榆村过的是最多的,让他很有面子。
“八月院试,你要参加吗?”
“回夫子,学生能过府试己是侥幸。本届院试,学生不敢想。下一次,学生想去试试。”
孟凯的回答,杜夫子赞同。以孟凯的学识,过院试没有机会。
另一边的孟均谢过村民的恭贺,对提议大摆宴席的给出回答。
孟凯的大伯、西叔、五叔当年考中童生都没有办。侄子应向叔伯学习,未来若能考中秀才,到时一定大办宴席,请村里老少们来吃酒。
村民们听了点头,是这个理。都道等孟凯成为秀才公,他们一定要来吃酒。
村里有人酸可能考不过呢。
酸的正是另一位考中童生的家里。他家本来要大办的,但一听孟家当年几位秀才公都没办。孟凯不办,他们家要办就显得张扬了,有些不高兴。
对此众人嗤之以鼻,老孟家是什么样人家,怎么可能会不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