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藏室的灯光恢复了正常,但杨春梅仍能感觉到地板下传来的微弱震动。王大有跟在她身后爬上来,脸色苍白如纸,额头上的血管清晰可见,像是有虫子在皮肤下蠕动。
"你...还好吗?"杨春梅警惕地后退一步,手指悄悄摸向口袋里的铜钥匙。
王大有茫然地眨了眨眼:"我...刚才发生了什么?"他的声音恢复了正常,但眼神仍然涣散,"我只记得看到了柴油机,然后...一切都变得模糊..."
杨春梅没有放松警惕。她小心地观察着王大有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寻找任何异常的迹象。那个说俄语的东西真的离开了吗?还是只是暂时潜伏了起来?
"我们需要看看这个。"她转移话题,从口袋里掏出那页从地下室带出来的纸,铺在积满灰尘的工作台上。
纸页己经泛黄,边缘被虫蛀得残缺不全。顶部用蓝色墨水写着"共振实验日志-1975.6.21",下面是密密麻麻的公式和潦草的记录。最引人注目的是右下角的一个简图——画着一个人类大脑与建筑结构的连接示意图,旁边标注着"意识固化第三阶段"。
"天啊..."王大有凑过来,呼吸变得急促,"他们真的在尝试把人的意识转移到建筑里..."
杨春梅的手指顺着纸页上的记录移动:"这里写着...'第七次实验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声波频率达到113赫兹时,志愿者的脑电波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产生共振。监测显示,受试者的意识活动开始出现在建筑材料的分子振动模式中...'"
她的声音越来越小,因为接下来的内容变得令人毛骨悚然:
"'林博士认为,通过特定的声波频率和建筑结构设计,人类意识可以被"固化"在建筑材料中,实现某种形式的永生。今天的实验对象是知青张晓梅,在频率调整过程中出现剧烈排斥反应,头骨破裂。但令人振奋的是,在她死亡后三小时,我们在西侧承重墙中检测到了与她脑电波特征完全一致的振动模式...'"
纸页从杨春梅手中滑落。她想起了牛棚墙壁中传来的人类呜咽声,以及手机显示的"建筑材料记忆读取中"提示。那些不是比喻——墙里真的困着人的意识。
"这些疯子..."王大有拾起纸页,手在微微发抖,"他们把人当成了...建筑材料。"
杨春梅突然想起了什么,从另一个口袋掏出那张从大字报下发现的机械图纸:"看这个!柴油机的零件图...这里标注的每个部件都对应着人体的某个器官!"她的指尖颤抖着指向图纸上的标注,"活塞对应心脏,曲轴对应脊椎,喷油嘴对应...松果体?"
两人对视一眼,同时明白了这个装置的真正用途——它不是普通的柴油机,而是一个巨型共振器,设计用来将人类意识强行"注射"到建筑结构中。
"林卫国..."杨春梅喃喃道,"他到底是谁?为什么要做这种事?"
王大有突然抱住了头,发出一声痛苦的呻吟。他的眼球快速转动,像是正在经历某种激烈的内部斗争。当再次开口时,他的声音又带上了那种陌生的语调:"林卫国...是个天才...他看到了声波的真正力量..."
"王大有!"杨春梅抓住他的肩膀,"看着我!不要让它控制你!"
王大有的表情扭曲了几秒钟,然后渐渐恢复正常。他大汗淋漓,像是刚跑完马拉松:"它...那个声音...它知道林卫国的一切...它在试图...占据我的记忆..."
杨春梅意识到情况比想象的更糟——地下室的某种意识残留己经通过声波共振,部分转移到了王大有体内。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感染"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我们必须找到更多关于林卫国的信息,"她决定道,"了解他为什么要进行这些实验,才能知道如何对抗这种...意识转移。"
她重新检查那页实验日志,发现背面还有一段被水渍模糊的文字。经过仔细辨认,只能读出几个关键短语:"...战备桥是关键...倾角38.5度创造完美共振腔...最终实验将在那里完成...赤脚工程师的终极理想..."
"战备桥..."杨春梅想起那条神秘的短信,"又是这个地方。"
王大有突然走向储藏室角落的一个旧文件柜,动作机械得不像他自己。他拉开最底层的抽屉,从一堆泛黄的报纸下面抽出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盖着"绝密"字样的红色印章。
"我...我不知道为什么知道它在这里..."王大有困惑地说,将信封递给杨春梅。
信封里是一份1975年的个人档案,封面上贴着林卫国的照片——那张瘦削的脸和深邃的眼睛与红宝书中的证件照一模一样。档案第一页标注着他的头衔:"特殊声学研究项目首席工程师",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下方的备注栏:"赤脚工程师计划核心成员。经批准可使用'非传统方法'进行研究。"
杨春梅快速翻阅档案,一个惊人的故事逐渐浮出水面:
林卫国,1938年出生于哈尔滨一个中俄混血家庭。父亲是苏联援华工程师,母亲是当地医院的护士。1956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因"思想问题"被下放农村。文化大革命期间,凭借出色的技术能力被调入三线建设特殊项目组,负责"战备建筑的声学隐蔽技术"研究。
档案中最令人不安的部分是1974年的评估报告:"林卫国同志提出'人建合一'理论,认为通过特定频率的声波共振,人类意识可以与建筑结构融合,实现'集体意识的永恒固化'。虽然方法非常规,但在初步实验中己观察到现象级效果。经上级批准,允许在可控范围内进行进一步探索..."
"疯了...全都疯了..."王大有喃喃道,"他们竟然官方批准了这种人体实验..."
杨春梅翻到最后一页,那是一份1975年7月3日的简短备忘录:"林卫国同志于昨日实验中失踪。实验现场发现异常声波活动痕迹,七名参与实验的知青志愿者同样下落不明。根据项目保密条例,此事不作进一步调查,所有相关资料封存。项目永久终止。"
备忘录的签名己经模糊不清,但印章还能辨认——那是当地革命委员会的官方公章。
"失踪?"杨春梅皱眉,"不是死了,而是失踪?而且和七个知青一起..."
她的思绪被一阵突然的手机震动打断。这次不是短信,而是一封电子邮件,发件人栏显示为"自动发送-定时邮件",主题是"给发现真相的人"。
邮件内容只有简短的几行字:
"如果你读到这封信,说明我的计算是正确的。声波不会消失,只会转换形式。35年一个周期,现在共振将再次达到峰值。阻止它的唯一方法是在源头破坏共振腔——战备桥的主拱必须被摧毁。倾角38.5度是关键,那是我的错误所在。时间不多了,它们正在醒来。
——林卫国 1975.7.1"
王大有突然抓住杨春梅的手臂,力道大得让她疼痛。他的眼睛再次泛起那种不自然的蓝光:"他不会成功的...我们不会让他破坏完美的共振结构...新娘们需要更多的伴娘..."
杨春梅猛地挣脱,后退几步:"你不是王大有!从他身体里出去!"
"王大有"的脸扭曲成一个诡异的微笑:"太晚了...共振己经开始...很快所有建筑材料都会记住...都会活过来..."
就在这时,整个牛棚突然剧烈震动起来,墙皮大块剥落,露出后面锈迹斑斑的钢筋。那些钢筋如同活物般蠕动着,发出金属扭曲的呻吟声。杨春梅的手机屏幕上,三维结构图再次自动弹出,显示整个建筑的共振频率正在急剧升高。
一条新消息弹出:
【建筑材料记忆激活度87%。准备迎接集体意识的黎明。战备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