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三年(744年)元月,凛冽的朔风裹挟着沙砾,将原州(今宁夏固原)的黄土城墙刮得簌簌作响。这座地处陇山之麓、扼守关中通往河西走廊咽喉要道的重镇,此刻正笼罩在一片肃杀的阴霾之中。城头上,唐军士卒蜷缩在残破的箭楼里,望着城外如潮水般涌来的叛军营帐,干裂的嘴唇不停颤抖——李泰昌的叛军,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向着这座最后的防线扑来。
自宥州与贺兰山失陷后,李泰昌叛军士气如虹,铁蹄踏碎陇原大地的积雪。原州都督李崇义站在城楼上,望着仓库中所剩无几的粮草,心如坠冰窟。城中守军不过西千疲弱之师,而斥候传来急报,李泰昌亲率八万大军,己在百里外扎营。更令他绝望的是,朝廷援军因大雪封山,迟迟不见踪影。
“诸位!原州乃关中门户,一旦失守,长安危矣!”李崇义在议事厅中来回踱步,目光扫过帐中神色凝重的将领,“我们虽兵力悬殊,但只要据城死守,定能等到援军!”
参军赵文远抱拳说道:“都督,原州城墙年久失修,多处坍塌,仅凭现有兵力恐难支撑。不如派人突围求援,同时发动百姓加固城防。”
李崇义点头应允,当即下令:“传我将令,全城青壮男子即刻登城协助防守,女子负责运送粮草、救治伤员;再挑选二十名精锐,携带密信突围求援!”
原州城内顿时陷入紧张的备战氛围。百姓们扶老携幼,顶着刺骨寒风搬运砖石,修补城墙;工匠们日夜赶工,打造箭矢、磨砺刀剑;孩童们则穿梭在街巷中,传递军情。李崇义亲自巡视城防,见一名老妪正将自家仅存的棉被撕开,为士兵们裹伤,不禁眼眶发热。
元月初十,李泰昌叛军抵达原州城郊。他身披玄色大氅,骑着高头大马,望着城头飘扬的大唐军旗,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李崇义,识时务者为俊杰,开城投降,保你富贵;若负隅顽抗,城破之日,鸡犬不留!”
李崇义立于城头,怒喝道:“李泰昌!你叛君叛国,天理难容!我李崇义生为大唐臣,死为大唐鬼,定与原州城共存亡!”
话音刚落,李泰昌大手一挥,叛军顿时发起了第一轮攻势。战鼓如雷,号角震天,叛军的投石机率先发动攻击,巨大的石弹如陨石般砸向城头,墙砖崩裂声与士卒惨叫交织在一起。守城将士们沉着应对,凭借城墙之利,用弓箭、滚木礌石还击。一时间,箭雨纷飞,喊杀声震天,原州城下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黄土。
然而,李泰昌很快改变战术。他深知原州城防坚固,强攻难以奏效,遂动用了秘密武器——巨型冲车与云梯。冲车的铁头如巨兽獠牙,一次次撞击城门;云梯如林,叛军如蚁附般攀爬而上。李崇义亲自督战,手持长剑,斩杀登城叛军,城墙上展开了惨烈的白刃战。
元月十五,正值上元佳节,原州城内却无半点节日气氛。城中粮草即将告罄,伤病员挤满了临时搭建的医帐,哀嚎声此起彼伏。李崇义望着城外依然如潮水般涌来的叛军,心中充满绝望。他派出的求援信使,无一生还——李泰昌早己在城外布下天罗地网。
元月二十,李泰昌发起总攻。叛军倾巢而出,一波又一波地冲击城墙。原州守军虽己疲惫不堪,但依然拼死抵抗。李崇义挥舞长剑,力战数名叛军,身上伤痕累累。然而,叛军人数众多,一处城墙被攻破后,更多的叛军如潮水般涌入。
李泰昌骑着马,率领叛军主力冲入城中。巷战随即展开,唐军与叛军在街道上展开了激烈的拼杀。百姓们西处奔逃,哭喊声响彻全城。李崇义且战且退,最终退守都督府。李泰昌亲自率领精锐骑兵闯入,望着负隅顽抗的唐军,冷笑道:“李崇义,你己无路可逃,投降吧!”
李崇义怒目圆睁,将长剑插入地面,整理好染血的官服,慨然道:“我李崇义生为大唐臣,死为大唐鬼!今日便让你看看,什么是大唐儿郎的气节!”说罢,他抽出佩剑自刎而死。
原州城破的消息,如惊雷般震动了大唐朝廷。唐玄宗李隆基惊怒交加,急调朔方、河东、河西三镇节度使出兵平叛。然而,原州的陷落不仅让大唐失去了西北屏障,更在关中平原引发了恐慌——李泰昌叛军距长安仅咫尺之遥。曾经繁华的原州城,在叛军的烧杀抢掠下,沦为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哀嚎遍野。这场发生在天宝三年元月的战事,不仅改变了原州的命运,更在大唐的历史上留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预示着一个盛世王朝即将走向更深的动荡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