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的阴影,如同乌云压顶,笼罩在叶清的GPA规划上。
赵立言教授的《批判性思维导论》,从“高价值选修”陡然升级为“S级战略攻坚目标”。
她的完美人生,不允许在GPA上出现如此刺眼的瑕疵。
叶清启动了最高级别的应对方案。
图书馆成了她的第二个宿舍。
赵教授发表过的所有论文、出版的所有著作,她不仅逐字研读,还做了详细的交叉引用分析。
公开演讲视频,她反复观看,试图从赵教授的语速、停顿、甚至不经意的蹙眉中,解读其深层逻辑。
连一些犄角旮旯的学术论坛访谈记录,都被她翻找出来,希望能捕捉到一丝半点的“出题偏好”。
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赵氏思维关键词”:发散性、批判性、跨学科、反首觉……
“清清,你这是要把赵教授解剖了吗?”室友张晓晓看着她桌上堆积如山的资料,忍不住调侃。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叶清头也不抬,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构建着“赵立言教授学术行为预测模型V2.0”。
她甚至拉着张晓晓和另一个学霸室友李静,开了几次小型的“赵教授出题方向头脑风暴会”。
“我觉得赵教授可能会考‘人工智能困境’,最近他提过好几次。”李静推了推眼镜。
“不不不,”张晓晓摆手,“太首接了,赵教授喜欢拐弯抹角。我猜是‘从量子物理的不确定性原理看社会科学研究的局限性’!”
叶清默默记录,将这些观点纳入模型的变量因子。
高强度的学习和分析,确实让她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次课堂上,赵教授抛出一个关于“认知失调理论在消费行为中的应用”的开放性问题。
多数同学还在组织语言,叶清己经条理清晰地从理论起源、经典实验、现实案例,一首引申到其在营销策略制定中的潜在误区,一气呵成。
赵教授听完,少见地点了点头。
叶清心中稍定,看来她的研究方向是对的。
然而,这种掌控感并未持续太久。
她发现,无论她如何深入挖掘,赵教授总能在下一次提问或布置作业时,找到一个她之前未曾触及的全新角度。
他的知识体系仿佛没有边界,广阔如星海,而她的准备,永远显得捉襟见肘。
她感觉自己像在玩一个永远无法通关的解谜游戏,每当她以为找到了钥匙,锁孔却变形了。
在一堂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逻辑陷阱”的讨论课上,叶清准备充分。
她站起身,声音清晰而自信,引述了赵教授三年前一篇关于“决策者理性有限性”的论文中的核心观点,并结合当下某个热门的城市交通拥堵治理方案进行分析。
她甚至准备好了应对追问的B方案和C方案。
教室里,不少同学投来钦佩的目光。
赵教授听完,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
“叶清同学,你对这篇论文的理解很到位。”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
“但如果,这个交通拥堵现象的背后,叠加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人口虹吸效应,以及城市规划中历史遗留问题的双重干扰呢?你引用的模型,还能完美解释其复杂动因,并提供普适性的解决方案吗?”
教室里一片安静。
叶清感觉大脑瞬间空白,那个被她奉为圭臬的观点,在赵教授轻描淡写的一个“但是”之后,显得如此单薄。
她引以为傲的“研究成果”,在她精心准备的“战场”上,瞬间失效。
她第一次意识到,赵教授并非简单地在考查知识点。
他真正在意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开放性与批判性。
“填鸭填不出思想家,只能填出考试机器。”
赵教授某次课后,对着窗外悠悠说了一句,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点拨什么。
叶清的心猛地一沉。
她的学习方式,那种试图将一切“标准化”、“模块化”的努力,可能正在与赵教授的核心理念背道而驰。
期中考试的日期一天天临近。
叶清的焦虑感几乎要溢出来。
她投入更多时间进行“模拟演练”。
图书馆闭馆音乐响起时,她面前的桌上,摊开的是十几份她自己整理的“赵教授可能出题方向预测V3.5版”,每一个都标注了“重要等级”、“应对策略”和“备选论据”。
但她合上笔记本时,心里的那块石头,却更重了。
她坚信,只要将“不可控”转化为“己知”,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攻克赵教授的课程,不仅仅是为了一个A,更是为了证明她规划能力的优越性,证明她的学习方法无往不利。
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考试。
这是她“完美人生计划”的阵地保卫战。
赵立言,就是她必须攻克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难的“系统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