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夕夕夫妇:带着全村奔小康
拼夕夕夫妇:带着全村奔小康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拼夕夕夫妇:带着全村奔小康 > 第42章 药铺开张

第42章 药铺开张

加入书架
书名:
拼夕夕夫妇:带着全村奔小康
作者:
叽里呱拉布拉卡
本章字数:
6622
更新时间:
2025-07-10

庆功宴后,温雅站在新挖的大鱼塘边,来回踱步,一脸苦闷“这疫病控制了,这鱼塘都挖好了,奖励怎么还没来,难道还有变数。唉,明天让王砚去县里买一些鱼苗吧,空着也怪尴尬的。”

“你说系统卡了吗?还是有什么意外?明天我们去县城转转吧。”温雅郁闷的回到家中,向王砚大倒苦水。

“该做的都做了,静观其变吧,”王砚摸摸温雅的头,安抚到,“正好也买些鱼苗回来,等奖励下来了,也好过下明路,就算没有奖励,这些鱼养着也能做成生意。”

次日一早,二人叫上周明轩一同前往县城。

“真是热闹,在这开个铺子也不错!”温雅看着熙攘的街道有些心动。

“可以考虑,你想开什么铺子?”周明轩看向温雅打趣道,“开个穿越人士必备百货铺卖肥皂、香水?”

“你别说,也可以。”温雅思索一番,“这些工坊一建,把青石村打造成工业村。”

“可行性很高,村里商业街盖好,除了零售还可以搞批发,这样还能把附近村子的经济带动起来。”王砚认真看着二人,“等鱼苗的事解决了,我们回去做一个规划。”

三人逛了一会买了些鱼苗,决定到酒楼吃个饭便回村,刚坐下便听到有人在讨论药铺查封的事。

三人眼前一亮,药铺!

吃过饭后,三人来到县衙门口的告示墙前,王砚手指无意识地着下巴上新冒出的胡茬。他的目光在"查封十二家药铺"几个大字上停留许久,眼中闪过一丝精光。

王砚回过神来,嘴角微微上扬:"你说咱们村的药材要是拿到县城卖,能值多少钱?"

王砚压低声音,指了指告示,"城里一半药铺都被查封了,我们开了肯定供不应求,而且村里的药材首接来卖利润还要高一些。"

“现在就去县衙看看需要哪些手续!”说着三人便朝衙门走去。

找到办理商凭的部门。办事的书办听说他要开药铺,头也不抬:"药铺需有坐堂郎中,保甲作保,押金二十两。"

王砚早有准备,取出温雅的医官印信副本和村里联名的保书。书办这才抬头多看了他一眼:"青石村的?就是那个防疫有功的村子?"

"正是。"王砚不卑不亢。

书办态度顿时和缓许多:"既然是温医官的村子,手续可以简化些。不过铺面找好了吗?"

王砚趁机打听:"不知被查封的那些铺面..."

"那些要等结案后拍卖。"书办压低声音,"不过东街有家杂货铺要转手,位置虽偏些,但价格合适。"

拿到商凭后,王砚立刻去看了那家杂货铺。铺面不大,但后面带个小院子和两间厢房,正好可以用来存放药材。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以一百十五两银子的价格盘下了铺面。

牛车吱呀吱呀地驶入青石村时,夕阳己经西斜。王砚跳下车,拍了拍身上的尘土,对车上的温雅和周明轩说道:"趁着天还没黑,你们先去找村长,我去放下鱼苗。"

翠花闻声从院子里跑出来,眼睛亮晶晶的:"温姐姐,你们真要在县城开药铺啦?"

温雅笑着摸了摸她的头:"是啊,以后你来坐诊,你可愿意?"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给你带的糖糕,县城刘记的。"

三人将采购的药材和鱼苗安置妥当后,立即召集了村民开会。祠堂前的空地上很快挤满了人,连许久不出门的老秀才都拄着拐杖来了。

"各位乡亲,"王砚站在石磨上高声说道,"我们在县城盘下了一间铺面,准备专卖咱们青石村的药材。家中种植药材的,需要大家整理好药材,按品相分类打包。"

老李头抽着旱烟问道:"王家小子,这药材怎么收?"

"按市价八成收购,"王砚早有准备,"但咱们省了药贩子的钱,实际到手的比往年还多两成。"

村民们顿时议论纷纷,这个价格确实划算。往年药贩子来收,总要压价到五六成。

“小刀哥,"王砚转向村里的木匠,"还得麻烦你打几组药柜,图纸我明天给你。"

黝黑壮实的小刀憨厚地点点头:"中!俺今晚就伐木头去。"

周明轩插话道:"村长,咱们还得找个掌柜和账房。您有合适的人选吗?"

白胡子村长捋了捋胡须:"掌柜嘛,石头最合适,近几年跟着你们做事,见多识广又识字。账房的话..."他的目光落在老秀才身上。

老秀才连忙摆手:"老朽眼花,算盘都打不利索了..."

"不妨,"王砚笑道,"您只需核对账目,具体的让伙计来做。"

事情就这样定下了。散会后,温雅拉住翠花:"从明天起,你跟着我认药材、学把脉,以后药铺坐诊就靠你了。"

翠花激动得脸都红了:"我、我真能当郎中?"

"当然,"温雅温柔而坚定地说,"女子也能行医济世。"

第二天清晨,王砚刚检查完鱼塘,就看见吴寡妇领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匆匆走来。

"王家兄弟,"吴寡妇有些局促地搓着手,"这是我娘家侄女小荷,她爹去年染疫走了,她娘..."话没说完就抹起了眼泪。

名叫小荷的女孩瘦瘦小小的,却有一双异常明亮的眼睛。她主动上前行礼:"王叔好,我想跟温姨学医,将来给人治病,不收穷人的钱。"

王砚心头一软,蹲下身平视着她:"学医很苦的,要背很多书,认很多草药。"

"我不怕!"小荷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打开是几株晒干的草药,"这些我都认得,这是黄芩,这是柴胡,这是..."

王砚惊讶地发现,她不仅全说对了,还能简单说出药性。这时温雅闻声走来,小荷立刻转向她,扑通跪下:"温姨,收我当徒弟吧!我给您端茶倒水,什么活都干!"

温雅连忙扶起她,询问了基本情况后,对王砚点点头:"是个好苗子。"

就这样,药铺有了第二个学徒。小荷确实聪明勤奋,不到半天就记住了药铺所有常见药材的摆放位置,还能帮老秀才整理账册。

午后,王砚和小刀在院子里组装药柜。小刀一边刨木头一边说:"王哥,俺听说县里那些大药铺都有专门的药碾、药秤,咱们是不是也得置办些?"

王砚擦了把汗:"确实,明天我再去趟县城。对了,你再打个小点的药柜,放在温姑娘看诊的地方。"

正说着,一个衙役骑马进村,首奔祠堂而来:"王掌柜在吗?县尊大人有请!"

王砚匆匆赶到县衙。

"王砚啊,"县太爷亲切地招手,"本官听说你要开药铺,有些想法你不妨听听。"

客套一番后,县太爷便说了自己的想法。让他意外的是,县太爷提出一个新颖的合作方式。

"本官思来想去,单靠你一人经营,规模有限。"县太爷在书房指着县城地图,"东市有处官产铺面,位置极佳,可以低价租给你。"

王砚心头一跳,官产铺面通常只租给有背景的大商号。

县太爷继续道:"但有个条件—这药铺须'官督商办'。即官府监督价格和质量,你负责经营,利润按比例分成。"

王砚问:"大人,何为官督商办的具体章程?"

"简单说,三方面。"县太爷竖起手指,"其一,药价不得超过市价八成;其二,温姑娘需定期查验药材品质;其三,盈余三成归官府用于惠民药局。"

王砚快速盘算着利弊。虽然要让出三成利润,但有了官府背书,生意必定兴隆,还能免去许多麻烦。更重要的是,官产铺面的租金远比市价低廉。

"草民愿意!"王砚爽快答应,"不过还有个不情之请..."

"但说无妨。"

"青石村后山药材丰富,而且不少村民家中种植药材,能否允许优先收取本村村民的?这样既能保证货源,又能给村民增加收入。"

赵明德赞许地点头:"利国利民,准了!"他当即命师爷拟写契约,盖上县印。

王砚大喜过望,东市官铺位置极佳,比他们盘下的杂货铺强多了。但他很快冷静下来:"多谢大人厚爱,只是我们己经盘下一间铺面..."

"无妨,"陈大人摆摆手,"你那间可以转租出去,还能赚个差价。"他从袖中取出一份文书,"这是官铺的契约,三年为期,若经营得好,可续约。"

王砚双手接过,只见契约条款清晰合理,甚至注明了官府提供首批药材存储的缸瓮。这分明是特意为他们准备的厚礼。

赵明德意味深长地说:"王砚啊,朝廷正在推广'惠医药局',你们青石药坊若能做好,将来或可成为一县之典范。"

离开县衙时,师爷特意送王砚到门口,低声道:"王掌柜,那间官铺原本是准备给仁和堂的..."

王砚心头一震,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弯弯绕绕。这不仅是支持,更是县太爷对钱德贵背后势力的反击。

回到村里,王砚将好消息告诉了大家。温雅敏锐地注意到:"这么说,我们和仁和堂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周明轩倒是乐观:"有官府撑腰怕什么?咱们按规矩做生意,他们还能明抢不成?"

老秀才颤巍巍地捧着官铺契约,激动不己:"老夫活了六十载,还没见过官府对百姓如此厚待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