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秋收比苏晚想象中更热闹。田埂上晒着金黄的稻穗,农户们推着板车往来穿梭,周明宇举着相机跑前跑后,镜头里一会儿是弯腰割稻的老人,一会儿是追着蝴蝶跑的孩子,偶尔也会转过头,把镜头对准站在稻堆旁的她。
“笑一个。”他隔着田埂喊,阳光把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
苏晚忍不住笑起来,抬手挡了挡刺眼的光线,袖口沾着的面粉还没洗干净——早上临走前,她烤了两盒曲奇当路上的零食。
周明宇跑过来,把相机递给她看:“你看这张,光影特别好。”
照片里的她站在稻穗中间,头发被风吹得有些乱,眼睛弯成了月牙,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田野。苏晚的指尖划过屏幕,忽然觉得,这样的画面真好看,是那种带着烟火气的、踏实的好看。
晚上住在农户家的民宿,木窗推开就是稻田。周明宇在院子里煮咖啡,火塘里的柴火烧得噼啪响,香气混着稻禾的清香飘进来。苏晚坐在门槛上,翻着白天拍的照片,忽然听到周明宇说:“明天带你去看日出吧,后山的观景台视角特别好。”
凌晨五点,天还没亮透,两人就裹着外套往后山走。山路有点陡,周明宇一首牵着苏晚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布料传过来,让人觉得很安心。
爬到观景台时,东方刚泛起鱼肚白。周明宇打开保温壶,倒出热可可递给她:“你上次说喜欢带点肉桂味的。”
苏晚捧着杯子,看着远处的天际线一点点被染成橘红色,最后,一轮红日冲破云层,把金色的光芒洒满整个山谷。她转头看向周明宇,发现他没有看日出,而是在看着她,眼神里的温柔像山间的雾气,轻轻笼罩下来。
“苏晚,”他轻声说,“和你在一起,好像每天都有新的风景。”
苏晚的心跳漏了一拍,刚想说点什么,手机却在这时震动起来。是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只有一张照片——美术馆的展厅里,《向日葵》的乐谱被装裱在画框里,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的标签写着:“献给未完成的时光”。
发件人没有署名,但苏晚认得,那是江译的笔迹。
她握着手机的手指紧了紧,周明宇注意到她的异样,轻声问:“怎么了?”
“没什么,”苏晚关掉手机屏幕,把它塞回口袋,“就是突然觉得,今天的日出真好看。”
下山的时候,她主动牵住了周明宇的手。掌心相贴的温度很实在,比任何未说出口的遗憾都更真切。
回到苏州后,生活依旧按部就班。苏晚的工作室推出了秋收主题的甜点,用乡下带回来的栗子做了蒙布朗,周明宇帮她拍的宣传照在网上火了一把,订单多到需要再加一个帮工。
偶尔,苏晚也会在老巷里遇到江译。他似乎瘦了些,看到她和周明宇一起散步时,会礼貌地点点头,然后擦肩而过。没有尴尬,也没有留恋,像两条曾经交汇过的河,最终流向了不同的远方。
这天傍晚,苏晚正在收拾东西,周明宇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个包装好的盒子:“给你的。”
打开一看,是个手工做的音乐盒,底座上刻着“晚译”两个字,拧上发条,响起的是段简单的旋律,有点像……被改编过的《向日葵》,但节奏更轻快,少了当年的青涩,多了几分温暖。
“我找懂音乐的朋友改的,”周明宇挠了挠头,“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就觉得……过去的旋律,也可以有新的样子。”
苏晚看着音乐盒里旋转的小木马,眼眶忽然有点发热。她抬起头,对周明宇笑了笑:“我很喜欢。”
是啊,过去的旋律,确实可以有新的样子。就像那首未完成的《向日葵》,不必非要执着于原来的收尾,换一种节奏,换一种心境,也能弹出好听的调子。
窗外的桂花开得正盛,香气顺着晚风飘进工作室。周明宇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搁在她的发顶:“明天去看电影吧?最近有部片子,评价不错。”
“好啊,”苏晚靠在他怀里,听着他平稳的心跳声,“看完电影,去吃巷口那家生煎包?”
“都听你的。”
音乐盒还在轻轻转动,旋律在安静的工作室里流淌。苏晚闭上眼,嘴角扬起浅浅的弧度。她知道,属于她的故事还在继续,这一次,没有未完成的遗憾,只有正发生的、带着甜味的日常。就像这秋日的阳光,不炽烈,却足够温暖,刚好能照亮眼前的人,和往后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