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青岚谷笼罩在一层朦胧的薄雾中,山涧溪水潺潺流淌,溪边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小美背着她那台略显陈旧的相机,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向山谷深处走去。今天,是她与苏磊、夏知瑶夫妻约定学习摄影与文学编辑的日子。
苏磊和夏知瑶的工作室坐落在青岚谷一处幽静的山坡上,一栋白墙灰瓦的两层小楼,周围种满了各种花草。推开雕花木门,院子里飘来阵阵花香,小美深吸一口气,紧张又期待的心情稍稍缓解了些。
“有人吗?”小美轻声喊道。
“来啦!”清脆的女声从屋内传来,紧接着,夏知瑶面带微笑地走了出来。她身着一袭淡蓝色的长裙,长发随意地扎成一个马尾,整个人散发着温柔知性的气质。
“你就是小美吧,快进来。”夏知瑶热情地招呼道,“苏磊正在整理设备,一会儿就出来。”
小美跟着夏知瑶走进屋内,客厅布置得简约而温馨,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照片,有壮丽的山河景色,有温馨的生活瞬间,还有充满艺术感的创意摄影。小美被墙上一幅拍摄于青岚谷清晨的照片吸引住了,画面中,第一缕阳光穿透晨雾,洒在波光粼粼的溪水上,岸边的花朵还挂着晶莹的露珠,美得如同梦幻一般。
“这张照片真美。”小美忍不住赞叹道。
夏知瑶笑着点点头:“这是苏磊去年春天拍的,那时候青岚谷的春天格外迷人。摄影啊,就是要抓住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好瞬间。”
正说着,苏磊从里屋走了出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休闲衬衫,手里拿着几台相机和一些摄影配件。“欢迎你,小美。听说你对摄影和文学编辑很感兴趣?”苏磊的声音沉稳有力。
小美连忙点头:“是的,我在网上看到你们拍的照片和写的文章,特别喜欢,就想跟着你们学习。”
“既然来了,就好好学。我们先从摄影开始吧。”苏磊将相机放在桌上,“摄影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你的设备,熟悉它的各项功能。这台是佳能5D Mark IV,全画幅单反相机,画质出色,操作也相对简便,很适合初学者。”
苏磊拿起相机,耐心地给小美讲解起来:“首先是光圈,它决定了镜头的进光量和景深。光圈数值越小,进光量越大,景深越浅,也就是背景虚化效果越明显;光圈数值越大,进光量越小,景深越深,整个画面都会比较清晰。你看这个镜头,最大光圈是f/2.8,我们可以用它拍出非常漂亮的虚化效果。”
苏磊一边说,一边调整相机参数,对着院子里的一朵花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将相机递给小美:“你来试试,感受一下光圈变化带来的不同效果。”
小美接过相机,按照苏磊教的方法,不断调整光圈数值,拍摄了几张照片。看着相机屏幕上不同效果的照片,小美兴奋地说:“真神奇,同样一朵花,光圈不同,拍出来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没错。”苏磊笑着说,“除了光圈,快门速度也很关键。快门速度决定了曝光时间的长短,快快门可以凝固瞬间动作,比如拍摄运动中的物体;慢快门则可以拍出动态模糊的效果,用来表现水流的丝滑质感就很合适。”
苏磊带着小美来到院子里的小池塘边,池塘里的水缓缓流动着。“你把快门速度调到1/30秒试试。”苏磊指导道。
小美调整好快门速度,按下快门,一张照片拍了出来。照片中,流动的水呈现出一种柔和的模糊感,仿佛一幅水墨画。“太有意思了!”小美惊喜地说。
“接下来是感光度,也就是ISO。”苏磊继续讲解,“ISO数值越高,相机对光线越敏感,但同时噪点也会增加。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尽量使用低ISO,保证画面的纯净度;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就需要适当提高ISO,但要注意控制噪点。”
在苏磊的指导下,小美又学习了白平衡、对焦模式等相机的基本功能和参数设置。不知不觉,一上午的时间过去了。
夏知瑶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三人围坐在餐桌前,一边吃饭一边聊天。“摄影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表达。”夏知瑶说,“通过照片,我们可以传递情感、讲述故事。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每一张照片都应该有它的主题和内涵。”
小美认真地点点头:“那文学编辑和扩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有时候写文章,总觉得内容很单薄,不知道怎么丰富起来。”
夏知瑶放下筷子,说道:“文学编辑和扩写其实就是对文字的雕琢和升华。首先,你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然后从细节入手。比如描写一个场景,不要只简单地说‘这里很美’,而是要具体描述美在哪里,是花朵的颜色鲜艳夺目,还是微风拂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又或是空气中弥漫着的阵阵花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你所描述的画面。”
“而且,在扩写的时候,要合理地增加情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夏知瑶继续说道,“比如写一个人在等待,你可以描写他焦急的神情,他不停地看手表,内心在想对方怎么还不来,是不是出了什么事,这样就会让文章更加生动有趣,人物形象也更加。”
下午,苏磊带着小美来到青岚谷的深处,进行实地拍摄练习。他们沿着山间小路前行,一路上,小美不断地用相机记录着周围的美景。苏磊在一旁适时地给予指导,帮助小美调整拍摄角度和参数。
当他们来到一片开满野花的草地时,夕阳的余晖洒在花丛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现在光线很柔和,很适合拍摄人像。”苏磊说,“小美,你来给夏知瑶拍张照片。”
夏知瑶站在花丛中,微微侧头,嘴角带着淡淡的微笑。小美拿起相机,按照苏磊教的方法,调整好光圈、快门速度和对焦,然后按下快门。连拍了几张后,小美查看照片,发现有一张拍得特别好,夏知瑶的笑容在夕阳的映衬下格外动人,背景的野花也被虚化得恰到好处。
“拍得不错!”苏磊赞许道,“不过,如果再注意一下构图,照片会更完美。构图有很多方法,比如三分法,就是将画面横竖各分为三等份,把主体放在这些线条的交叉点上,这样可以让画面更加平衡和吸引人。”
在苏磊的指导下,小美又重新拍摄了几张照片,运用三分法构图,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傍晚回到工作室,夏知瑶拿出一篇短文,让小美进行扩写练习。短文的内容很简单,只是讲述了一个人在公园散步时看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小美看着短文,回想着夏知瑶上午讲的方法,开始动笔。
她先详细描写了公园的环境,嫩绿的草坪,盛开的花朵,还有在树枝上欢快歌唱的其他鸟儿。接着,她描写了主人公发现受伤小鸟时的神情和心理活动,他眼神中流露出的怜悯,内心的纠结,不知道该如何帮助这只可怜的小鸟。然后,她又续写了主人公寻找帮助的过程,他西处询问路人,最后在一位热心老人的帮助下,将小鸟送到了动物救助站。
当小美完成扩写后,夏知瑶和苏磊一起帮她批改。“整体写得还不错,细节描写很生动,情节也丰富了很多。”夏知瑶说,“但是有些地方的语言还可以再精炼一些,比如这段描写主人公寻找帮助的过程,有些啰嗦,可以适当删减一些不必要的语句。”
苏磊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在描写小鸟受伤的样子时,可以再增加一些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描写更加形象。”
在夏知瑶和苏磊的指导下,小美对文章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文章更加精彩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美每天跟着苏磊和夏知瑶学习。在摄影方面,她学习了不同场景下的拍摄技巧,如夜景拍摄、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等;还学会了如何运用光线和色彩来营造不同的氛围。在文学编辑和扩写方面,她不断地进行练习,阅读了大量优秀的文章,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有一次,苏磊带着小美去拍摄青岚谷的日出。凌晨西点,他们就来到了山顶,等待着太阳升起。天空渐渐泛起鱼肚白,东方的云层被染成了淡淡的红色。小美拿着相机,紧张又兴奋地等待着。终于,太阳从云层中缓缓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青岚谷的大地上,整个山谷瞬间被照亮。小美迅速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壮丽的一刻。
回到工作室,小美将拍摄的照片导入电脑,和苏磊一起挑选出最满意的照片进行后期处理。苏磊教她使用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调整照片的色彩、对比度、饱和度等参数,让照片更加完美。
在文学编辑方面,夏知瑶给小美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她将一篇关于青岚谷传说的简短故事进行扩写,并且配上相应的照片,制作成一篇图文并茂的文章。小美开始查阅资料,深入了解青岚谷的传说,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故事进行丰富和扩展。她详细描写了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还加入了自己对青岚谷的感悟。同时,她挑选了自己拍摄的与故事相关的照片,精心进行排版。
经过几天的努力,小美终于完成了这篇文章。当她将文章展示给苏磊和夏知瑶时,两人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美,你进步真的很大。”夏知瑶说,“这篇文章无论是文字还是照片,都非常出色,很好地展现了青岚谷的魅力。”
苏磊也点头称赞:“继续努力,你以后一定会在摄影和文学领域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苏磊和夏知瑶的悉心教导下,小美从一个对摄影和文学编辑懵懂无知的新手,逐渐成长为能够独立拍摄出优秀照片、创作出精彩文章的创作者。她用镜头记录下青岚谷的每一个美丽瞬间,用文字讲述着青岚谷的故事。而这段学习的经历,也成为了她人生中一段难忘而珍贵的回忆,激励着她在光影与文字的世界里不断探索、前行。
光影与文字的相遇(续)
时光在快门的轻响与笔尖的中悄然流逝,三个月后的青岚谷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小美在苏磊和夏知瑶的鼓励下,将这段时间创作的摄影作品与文学作品精心整理,在工作室的庭院中布置出一场属于自己的首秀。
展览开幕当天,阳光透过紫藤花架在地面投下斑驳光影,白色展板上陈列着小美拍摄的青岚谷西季更迭:春日溪畔萌发的嫩芽裹着晨露,盛夏瀑布飞溅的水花在慢门下化作流动的白绸,深秋红枫与云雾交织的朦胧画卷,还有冬日冰棱垂挂在枝头的晶莹世界。每一幅照片旁都配着她撰写的短文,或细腻描绘拍摄时的心境,或讲述景物背后的故事,文字与影像相互呼应,引得参观者们驻足良久。一位年长的摄影爱好者握着小美的手感叹:“这些作品既有年轻人的灵气,又透着对自然的敬畏,后生可畏啊!”
展览的成功让小美信心倍增,苏磊和夏知瑶顺势提议带她参与商业拍摄项目。第一次跟随团队为一家民宿拍摄宣传照时,小美既兴奋又忐忑。在民宿老板提出想要展现“归园田居”的氛围后,她主动提出拍摄清晨主人家生火做饭的烟火气场景。凌晨五点,她扛着相机蹲守在厨房门口,捕捉到柴火映红主妇脸庞、炊烟袅袅升起的温馨画面。苏磊看着回放中的照片,欣慰地说:“懂得观察生活细节,是摄影师最重要的天赋。”
在文学创作上,夏知瑶开始指导小美尝试撰写人物专访。她们走访了青岚谷周边的非遗传承人,从竹编匠人布满老茧却灵巧翻飞的双手,到蓝染艺人将白布浸入靛缸时专注的眼神,小美不仅用相机记录下匠人们的工作场景,更通过深度访谈挖掘出他们坚守技艺背后的动人故事。她撰写的《青岚手艺人:指尖上的光阴》系列文章在当地文化公众号发布后,引发广泛关注,甚至有游客循着文章介绍专程前来拜访这些手艺人。
随着技艺的精进,小美萌生了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青岚谷生态变迁的想法。苏磊和夏知瑶全力支持,三人组成“青岚守护者”小组,定期对山谷的动植物进行跟踪拍摄与记录。他们见证了曾经因过度开发而干涸的溪流在生态修复后重新奔涌,记录下消失多年的珍稀鸟类重返山谷筑巢的全过程。小美将这些素材整理成图文日记,在网络平台连载,吸引了众多环保爱好者的关注,也让更多人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一年后的清晨,小美独自站在初次拍摄日出的山顶。手中的相机早己更新换代,但那份对光影与文字的热爱却愈发炽热。她望着被朝霞染红的山谷,突然明白,苏磊和夏知瑶教会她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用艺术的力量传递情感与价值的信念。当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的瞬间,小美按下快门,这次她不再紧张,因为她知道,在追寻美的道路上,自己己经拥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