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蜀高祖王建凭借着非凡的胆识与谋略,
在巴蜀之地割据一方,
撑起一片王土,
成就开国大业。
俗话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
而这后半句的难处,
不少便体现在子女教养与王位传承上头。
王建子嗣众多,
儿子们各怀心思,
女儿们卷入权谋,
连干儿子也身不由已,
他们的命运紧紧纠葛,
一同奏响了前蜀兴衰的跌宕旋律。
太子王元膺:烈性难驯,含冤陨落
王元膺,王建次子,
自幼便显露出果敢刚烈的性子,
行事雷厉风行,
战场上冲锋陷阵毫不畏惧,
颇有乃父之风。
王建对他期许颇高,
早早立为太子,
盼着他能承继大统,
将前蜀的江山稳稳守住。
平日里,
王元膺常跟随着老将们研习兵法,
出入军营,
麾下将士对他忠心耿耿。
一次军事演练,
王元膺纵马飞驰,
挥剑高呼:“儿郎们,
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方能保家卫国,
他日战场建功,
方不负我蜀地百姓!”
底下士兵齐声响应,
呼声震天。
然而,
王元膺性格刚直,
不懂迂回周旋,
朝堂之上与王建宠信的大臣徐贤妃、唐文扆等人屡屡起冲突。
徐贤妃一心想让自已儿子王衍上位,
常在王建耳边吹风:“陛下,
太子性情乖张,
行事莽撞,
恐日后难以驾驭,
危及社稷。
反观王衍,
聪慧乖巧,
更有帝王之相,
望陛下三思啊。”
王建起初并未轻信,
可听多了这类枕边风,
心里难免犯起嘀咕。
祸事起于一场宫廷宴会。
当日,华灯初上,
宴会厅内歌舞升平,
王公大臣们推杯换盏。
王元膺本就心烦意乱,
见徐贤妃的几个亲信又在席间窃窃私语,
眼神时不时往自已这边瞟,
还露出轻蔑笑意,
心中怒火“噌”地一下就冒了起来。
他端起酒杯,
大步走到那几人跟前,
怒目而视:“你们几个,
鬼鬼祟祟,
背地里又在编排本太子什么?”
其中一人仗着有徐贤妃撑腰,
阴阳怪气地回道:“太子殿下这话说的,
臣等不过是闲聊几句,
哪敢编排您呐。”
王元膺哪受得了这气,
酒劲上头,
当场拔剑相向:“哼!
少在本太子面前装蒜,
看我今日不好好教训你们!”
刹那间,
宴会厅瞬间乱作一团,
杯盘狼藉,
众人惊呼声、桌椅倒地声响成一片。
消息传到王建耳中,
他怒不可遏,
当即下令严查。
调查过程中,
各方势力心怀鬼胎,
相互推诿、抹黑,
真相愈发扑朔迷离。
朝堂之上,
王建黑着脸怒问:“此事到底如何,
你们一个个都给朕说清楚,
谁也不许隐瞒!”
大臣们面面相觑,
有的低头不语,
有的言辞闪烁,
徐贤妃更是梨花带雨地哭诉:“陛下,
太子他向来跋扈,
这次定是蓄意滋事,
可要为臣妾做主啊。”
王建怒火攻心,
失去往日的沉稳,
一怒之下,
废了王元膺的太子之位。
可怜王元膺,
满心委屈却无从辩解,
被幽禁起来。
没几日,
便传出他“暴毙”的消息。
有人说,
是徐贤妃暗中指使,
派人下了毒手;
也有人叹,
王元膺性子太烈,
不肯服软,
生生把自已逼入绝境。
以今人之眼看,
王元膺不失为将才,
有勇有谋,
心怀壮志。
只可惜身处权谋漩涡中心,
缺了些政治上的圆滑与隐忍。
在波诡云谲的宫廷争斗里,
空有一腔热血,
却敌不过小人谗言,
落得如此凄惨下场,
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他若能即位,
说不定前蜀的军队会更加强悍,
外敌不敢轻易觊觎,
历史怕是要改写。
后主王衍:荒唐误国,拱手江山
王衍,王建幼子,
生得眉清目秀,
聪慧伶俐,
自幼深得王建喜爱。
徐贤妃的日夜念叨,
多少也起了作用,
王元膺失势后,
王衍被扶上太子之位。
年少即位的王衍,
全然没了父亲王建早年的勤勉与忧患意识,
满心满眼只剩玩乐享受。
他痴迷于诗词歌赋、风花雪月,
常与后宫佳丽、文人墨客厮混一处,
吟诗作对,
好不快活。
一日,
王衍带着大队人马出宫巡游,
沿途张灯结彩,
百姓被迫夹道欢迎。
他坐在华丽车辇之上,
手里把玩着玉如意,
看着街边景致,
摇头晃脑吟道:“春日繁花映眼眸,
蜀都盛景乐无忧。”
身旁佞臣纷纷吹捧:“陛下文采斐然,
此诗一出,
定当流传千古。”
王衍哈哈大笑,
愈发得意忘形。
回宫之后,
王衍余兴未尽,
招来一众工匠,
大手一挥:“朕要修一座新宫殿,
务必奢华至极,
要让世人都知晓我大蜀的昌盛。”
工部侍郎面露难色,
壮着胆子劝谏:“陛下,
当下国库空虚,
若是大兴土木,
恐百姓不堪重负啊。”
王衍眉头一皱,
不耐烦地斥道:“哼!
你懂什么,
朕贵为天子,
住得气派些,
方能彰显国威,
休要再多言,
只管去办。”
于是,
王衍广建宫殿,
耗费无数钱财、民力。
珍奇异宝堆满库房,
美人歌姬充斥后宫。
朝堂之上,
卖官鬻爵成风,
徐氏姐妹与佞臣们把持朝政,
忠良之士被排挤在外,
政令不通,
百姓叫苦不迭。
与此同时,
北方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励精图治,
听闻前蜀这般荒唐模样,
便起了征伐之心。
大军压境之时,
前蜀军队久疏训练,
毫无斗志,
将领们忙着争权夺利,
士兵们无心恋战,
一触即溃。
王衍慌了神,
全然没了平日里的骄纵,
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朝堂上,
有人主战,
满脸涨红,
抱拳高呼:“陛下,
敌军虽来势汹汹,
但我等拼死一战,
未必没有胜算,
怎能轻易言降!”
有人劝降,
瑟瑟发抖,
小声嘟囔:“陛下啊,
敌军势大,
再战下去,
怕是城破人亡,
不如降了,
还能保条性命。”
王衍六神无主,
犹豫再三,
终究还是懦弱占了上风,
上表乞降。
至此,
前蜀大好江山,
被他拱手相让。
王衍此人,
空有一副好皮囊、几分才情,
却毫无治国安邦的才能与担当。
身为帝王,
不以苍生社稷为重,
沉溺私欲,
致使朝堂崩坏、军心涣散,
落得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的结局,
实在是咎由自取。
前蜀经王建辛苦打拼积攒下的家底,
全被他败了个精光,
辜负先皇遗志,
沦为后世笑柄。
其他子嗣:各有境遇,隐没于史
王建子嗣众多,
除了王元膺、王衍备受瞩目外,
其余诸子也各有一番境遇。
三子王宗辂性情温和,
喜好文墨,
无心权力争斗。
朝堂风云变化时,
他闭门谢客,
整日研读古籍,
与文人雅士谈诗论道,
以求避祸。
前蜀覆灭后,
他隐姓埋名,
流落民间,
靠教书为生,
余生平淡,
倒也躲过朝堂纷争的血雨腥风。
一日,
好友前来拜访,
见他蜗居陋室,
粗茶淡饭,
不禁叹道:“宗辂兄,
你曾也是皇子之身,
怎落到这般田地?”
王宗辂淡然一笑:“乱世之中,
权力如刀,
我既无心争斗,
便只求安稳度日,
这平淡生活,
于我而言,
已是难得。”
四子王宗纪却恰恰相反,
野心勃勃,
暗中培植势力,
妄图在乱世分一杯羹。
可惜时运不济,
还未等大展拳脚,
前蜀已摇摇欲坠。
城破之日,
他不甘被俘受辱,
率亲信拼死抵抗,
身中数箭仍挥刀不止,
大喊:“我王宗纪就算战死,
也绝不做亡国之奴!”
最终战死沙场,
也算落得个“壮烈”之名。
王建的女儿们虽身处深闺,
却也身不由已卷入权谋。
长女嫁入权臣之家,
本欲巩固皇室与权臣的联盟,
却因朝堂动荡,
夫家失势,
受尽冷眼。
回娘家时,
她泪洒闺房,
向母亲哭诉:“娘啊,
如今夫家失了权势,
旁人都对我指指点点,
这日子可怎么过呀。”
母亲只能轻抚其背,
默默落泪。
次女才情出众,
心怀悲悯,
常暗中救济贫苦百姓。
前蜀亡国后,
她遁入空门,
青灯古佛相伴,
了却余生。
剃度当日,
她目光平静,
轻声道:“尘世纷扰,
我已看尽,
愿余生在这佛门净地,
寻得一方安宁。”
干儿子们:忠心与无奈交织
王建帐下还有几位干儿子,
他们或是早年被王建赏识,
收为养子;
或是因战功赫赫,
被赐予这份殊荣。
这些干儿子大多出身低微,
承蒙王建知遇之恩,
起初忠心耿耿,
愿为其肝脑涂地。
其中一位叫李仁罕,
作战勇猛,
冲锋时总是一马当先,
为前蜀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
王建在世时,
他严守臣子本分,
每逢出征,
必跪地发誓:“义父放心,
儿郎定不负所托,
凯旋而归,
护我大蜀山河!”
可王建驾崩后,
局势大变。
李仁罕手握重兵,
看着后主王衍昏庸无能,
朝堂乌烟瘴气,
私欲渐起。
他开始拥兵自重,
插手朝政,
与其他权臣明争暗斗,
索要高官厚禄,
全然没了昔日的谦卑恭顺。
朝堂议事时,
李仁罕公然顶撞王衍:“陛下,
老臣为前蜀出生入死,
如今要个宰相之位,
过分吗?”
王衍忌惮不已,
却又不敢轻易的动他,
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矛盾愈发尖锐。
最终,
王衍在佞臣怂恿下,
设计诛杀李仁罕。
行刑那日,
李仁罕满脸不甘,
怒目圆睁,
仰天大喊:“我为前蜀倾尽心血,
今日竟落得如此下场!”
这番变故,
不仅寒了一干老将的心,
也让前蜀内部愈发分崩离析,
元气大伤。
从王建诸子及干儿子的命运轨迹来看,
前蜀的兴衰早已暗藏端倪。
王建凭一已之力打下江山,
可晚年家事处置不当,
没能妥善安排子嗣传承、约束臣子,
致使朝堂内部矛盾丛生。
儿子们为争皇位不择手段,
干儿子们见势生异心,
忠诚瓦解,
内耗不断;
女儿们无力回天,
只能随波逐流。
当一个王朝的核心——皇室与权贵们陷入无尽纷争,
离心离德,
那离覆灭也就不远了。
前蜀短短数十年国运,
恰似流星划过夜空,
辉煌一时,
转瞬即逝,
徒留后人在史书中感慨万千。
乱世之中,
皇室子弟身处权力核心,
本应肩负起兴国安邦之重任,
却大多迷失在私欲与权谋里。
前蜀的故事是个警示,
无论王朝初建时多么强盛,
若后续接班人德不配位、内部腐朽,
崩塌也不过朝夕之间。
王建泉下有知,
目睹子孙这番作为,
怕也是痛心疾首,
悔不当初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