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米饭
鲍鱼米饭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鲍鱼米饭 > 第 047章 西部防线

第 047章 西部防线

加入书架
书名:
鲍鱼米饭
作者:
谢云墨
本章字数:
5772
更新时间:
2024-12-30

张浚自幼便沉浸于书海之中,博览群书,对经史子集皆有着深刻的理解。正因如此,他深切地领悟到军事与政治之间那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

在漫长的岁月里,张浚一直在朝堂之上为官,凭借着自身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卓越的智慧,对于国家当前所处的局势可谓是了如指掌、洞若观火。他始终心系国家安危,为了维护南宋王朝的稳定繁荣而殚精竭虑,日夜操劳。

遥想当年,张浚从汉州出发,与同乡友人吴鼎一同踏上前往京城参加省试之路。他们一路风餐露宿,不辞辛劳,徒步行走至大散关附近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一场倾盆大雨不期而至。无奈之下,两人只得匆忙寻找一处可以遮风挡雨之所。幸运的是,他们最终发现了一间简陋的小屋,屋内住着一位慈祥的老父亲。待张浚与吴鼎进入屋内,老人先是热情地招待了他们一番,随后便开始细细端详起这两位年轻人的容貌和举止来。

经过一番仔细观察之后,老人微笑着称赞吴鼎道:“这位公子,真是一表人才啊!将来必定会有所作为。”然而,当老人把目光转向张浚时,眼中不禁闪过一丝惊讶之色。只见他微微颔首,缓缓说道:“相较而言,这位公子更是骨骼清奇,贵气逼人呐!此等骨法实属世间罕见,无人能与之相比。假以时日,当中原大地发生变故之时,便是你一展宏图、奋发图强之际。届时,你必能出将入相,成为我大宋王朝的中流砥柱!”

时光荏苒,后来张浚果然不负众望,成功登进士第,并在苗刘之变期间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气魄。当时,他积极联络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人,共同起兵勤王,最终成功帮助朝廷平定叛乱,恢复帝制。因其功绩卓著,张浚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一职。

到了建炎四年,面对错综复杂的战局,张浚深思熟虑之后,毅然向朝廷进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营川陕地区的宝贵建议。很快,这些建议得到了采纳,张浚也因此受命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肩负起守卫边疆、抵御外敌入侵的重任……

在那动荡不安的川陕之地,历经了整整三个寒暑春秋。尽管在那场惊心动魄的富平之战中遭遇了惨痛的失败,但他并未气馁消沉,反而以坚毅不拔之志,积极投身于重振旗鼓之业。

他精心训练新兵,如抚育幼苗般悉心栽培,使其逐渐成长为一支可堪大用的劲旅。同时,他知人善任,广纳贤才,起用了刘子羽、赵开、吴玠等人。这些将领各展其能,奋勇抗金,犹如钢铁长城一般牢牢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抵抗,使得金军难以轻易突破防线,从而让广袤的江淮地区得以保持相对的安宁与平静。

而虞允文呢,则堪称南宋时期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他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思维如同闪电般迅速敏捷。虽是一介文人出身,然而在军事方面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谋略和智慧。

绍兴二十五年,那个曾经权倾朝野、作恶多端的奸臣秦桧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寿终正寝。宋高宗开始着手对官员班子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就在此时,虞允文凭借其卓越的才华和出众的能力,成功地进入了宋高宗的视野,并被委以重任,侍奉在君王左右。

自此以后,虞允文屡次向宋高宗进献良策妙言,其中就包括要时刻提防金军再次挥师南下等重要建议。令人欣慰的是,宋高宗对于他所提出的每一条计策都予以高度重视并欣然采纳。

话说这位书生出身的人物,其名声之所以能够响彻大江南北,正是因为那场惊心动魄的采石之战。遥想当年,那建康府都统制王权着实令人失望透顶,因其自身的无能之举而惨遭罢黜官职。其所率领的一万八千人马,刚刚撤退至采石一带,便陷入了群龙无首的混乱局面。原本应该前来接替王权职位的将领李显忠,此时却仍未抵达就任之地,致使这支军队既没有主心骨来指挥调度,又失去了应有的斗志和信心,一时间士气萎靡不振,人人自危,惶恐不安之情弥漫于整个军营之中。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虞允文挺身而出。那时的他,担任着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一职。身负皇命的他,不仅要催促李显忠尽快赶赴任职地点,还要肩负起代表大宋朝廷前往采石慰问军队的重任。当虞允文亲眼目睹眼前这岌岌可危的局势后,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只见他毫不迟疑地召集了张振、时俊等诸位将领,神色庄重地向他们宣读了大宋朝廷坚决抗击金兵的诏令。紧接着,他慷慨激昂地发表了一番鼓舞人心的演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在场的每一名将士都深深感受到了保家卫国的责任与担当。同时,虞允文还亲自犒赏三军,将美酒佳肴送到每一个士兵手中,以此激励他们奋勇杀敌。

在虞允文的感召之下,全体宋军将士如同沉睡的雄狮猛然苏醒一般,个个摩拳擦掌,誓要与金兵决一死战。终于,大战拉开帷幕。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宋军将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冲向敌阵。经过一场浴血奋战,奇迹发生了!人数仅为 1.8 万人的宋军竟然成功击败了多达 17 万之众的金兵!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胜利,史称“采石矶大捷”。也正因如此,宋军牢牢守住了至关重要的长江防线,彻底阻断了金兵妄图渡江南下的野心勃勃之路。

为保大宋江山,张浚抛却杭州的繁华舒适,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担当,毅然决然地赴任川陕宣抚处置使。虞允文亦被张浚的精神所感染,追随其旁,倾力辅助。他们如暗夜中的火炬,在风雨飘摇的局势中,向着川陕进发,只为守护大宋的半壁江山,阻挡金人西进的铁蹄,心中怀着对家国的忠诚,无惧前路的艰险。

彼时,宋军于西征之路上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将金兵打得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川陕宣谕使虞允文身先士卒,率领着四川宣抚使吴璘等人一路高歌猛进,成功地收复了多达十三州三军的广袤土地。此时的他们士气高昂,雄心勃勃,正准备再次发动猛烈进攻,乘胜追击,扩大战果。

然而,就在这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一则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般传至临安。原来,朝廷中的大臣史浩竟然上奏言道:“如今官军西征,东边切不可越过宝鸡,西边也万不能超过德顺。倘若军队远离蜀中过远,恐怕会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如此一来,本意想要保卫蜀地,最终反倒可能会给蜀地带来灾难啊!”

宋孝宗不知怎地就轻易相信了那人所说的话语,竟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让吴璘即刻率领大军班师回朝。虞允文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他深知此时若是撤军,之前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于是,虞允文当机立断,决定连夜起草一份详细的奏章,向皇帝陈述其中的利弊关系,并坚决表示反对撤兵,希望能够借此阻止局势发生逆转。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个心怀叵测的史浩竟然再次上奏章弹劾虞允文,恳请皇帝将其罢免官职并予以降职处分。

这边厢,吴璘在接到诏令之后,整个人犹如遭受晴天霹雳一般,呆立当场。回过神来之后,他悲愤交加、捶胸顿足,眼中更是忍不住落下滚滚热泪。面对如此不公的命令和艰难的抉择,吴璘身边的部下纷纷进言劝说道:“将军啊!自古以来便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说。眼下这般大好的形势,我们若就这样听从旨意退兵,岂不是等同于将先前所有的功绩全都白白舍弃掉了吗?”

吴璘一脸无奈地说道:“我也知道不能退兵啊,可皇帝才刚即位,我又在远方手握重兵,要是不执行诏令,那岂不是不把圣上放在眼里了嘛?”没办法,他只好含着泪退兵了。结果新收复的州军又被金兵给占了。

没过多久,虞允文从川陕回来,向宋孝宗讲清楚了当时那些被忽视的利弊得失。宋孝宗那叫一个后悔啊,一个劲儿地说:“哎呀呀,都怪史浩啊!”一想到这些,宋孝宗就把史浩的相位给撤了,还把他赶到绍兴去当官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