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米饭
鲍鱼米饭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鲍鱼米饭 > 第049章结识范成大

第049章结识范成大

加入书架
书名:
鲍鱼米饭
作者:
谢云墨
本章字数:
5620
更新时间:
2024-12-30

经过漫长的八个月时光,范进亲身体验了艰苦而充实的军旅生涯。这段时间里,他历经风雨,锤炼意志,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兵逐渐成长为一名坚韧不拔的战士。

就在范进结束军旅生活之际,远在他乡的鲁阳却骑着毛驴踏上了入川之路。此次调任,竟是让他担任一个闲职,这与他原本心中所期待的大展宏图相差甚远。更令人惋惜的是,他精心撰写的《平绒策》未能得到当权者的重视和采纳。与此同时,王炎请求北伐的提议也如同石沉大海,杳无音讯。

一路颠簸,鲁阳终于踏入蜀地。在这里,他有幸见到了声名显赫的范成大人。怀着满腔的热忱与期望,鲁阳将自已一路走来的种种经历以及内心深处那未曾磨灭的远大抱负,一五一十地讲给了范成大听。

范成大静静地聆听着鲁阳的叙述,眼神中不时流露出赞赏之意。待鲁阳说完,范成大不禁感叹道:“汝之才华横溢,勇气可嘉,实乃难得之才!”接着,他以自身多年的阅历和经验,给予了鲁阳许多宝贵的建议和真挚的鼓励。这些话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鲁阳前行的道路,让他在困境之中重新燃起了希望之火。

之后,鲁阳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然地决定暂时放下繁忙且纷扰的政事,背上行囊,踏上前往蜀中的旅途。他渴望远离朝堂之上的权谋争斗与喧嚣繁杂,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去亲身感受那片广袤大地所蕴含着的无尽魅力。

一路上,鲁阳饱览了蜀中壮丽多姿的山川美景:巍峨耸立的山峰直插云霄,云雾缭绕其间宛如仙境;清澈见底的溪流潺潺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茂密繁盛的森林郁郁葱葱,鸟儿在枝头欢快歌唱……这一切都让他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就在这段美妙的旅程中,鲁阳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一位名叫李墨的诗人。李墨生得一副儒雅模样,气质非凡,出口成章,令人钦佩不已。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很快便结为挚友,一同结伴而行。他们或是漫步于山间小径,赏景吟诗;或是静坐于溪边草地,交流心得感悟;又或是围坐在篝火旁,彻夜长谈诗词歌赋之妙处。

鲁阳与李墨相互切磋琢磨,彼此分享着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鲁阳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从李墨身上汲取到许多灵感和智慧。

就这样,鲁阳在蜀中度过了一段平静而又充实无比的美好时光。每日清晨醒来,迎接他的便是清新宜人的空气和温暖和煦的阳光;夜晚入睡前,陪伴他的则是满天繁星闪烁以及虫鸣声此起彼伏。在这样宁静祥和的氛围里,他得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已的人生道路和远大理想。过往那些功名利禄渐渐变得不再重要,内心深处对于真善美的追求愈发清晰强烈起来。。

一日,鲁阳和李墨来到一座古寺。这座古寺位于山巅,周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寺内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

鲁阳和李墨漫步其间,欣赏着古寺的建筑和壁画。忽然,鲁阳看到一幅壁画,上面描绘着一位将军征战沙场的场景。他心中一动,仿佛找到了自已的方向。

离开古寺后,鲁阳决定投身军营,实现自已的抱负。他告别了李墨,踏上了新的征程。

范成大写下了著名的诗句。

这时,与张浚是同乡,交情不错的虞允文(张浚是今德阳绵竹人,而虞允文是今眉山仁寿人,都是蜀人,虞允文还有在采石矶力阻金军的大功)接替为四川宣抚使,让鲁阳到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不久调他去蜀州做通判,跟着虞允文病故。

鲁阳受虞允文渴望加强巴蜀军备,伺机收复中原的志愿影响,化悲愤为动力,开始留意风土民情,积极为蜀州百姓做事,立下哪怕终老蜀地也要做出成绩的心愿。

没多久,他等来好友范成大为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只比鲁阳小一岁。两人都是孝宗继位时从临安一起开始起步,以诗文相交,互相钦佩,建立了很好的文友关系。

鲁阳对范成大还不仅是诗词文章上的欣赏,更有一层钦佩之心。范成大曾代表宋朝前往金朝谈判,促成签订隆兴和议,经过一番唇枪舌剑,不辱使命,要回了钦宗赵桓的梓宫。因这一大功,范成大开始仕途顺畅,先经略广西,后调任四川。

两位好友在他乡得见,异常亲热,一方面经常聚在一起谈诗论文,饮酒游乐, 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他离开时,鲁阳等人送行:“壬午,发眉州,六十里,午至中岩,号西川林泉最佳处。”就是今天眉山市青神县著名景点中岩古寺。

两人临行分别也对唱和念念不忘,如范成大写唤鱼池:“不知龙湫胜,何似鱼潭乐”陆游写唤鱼池:“春枕悠然梦何许,两枝筇竹唤鱼潭”。

另一方面,两人都忧心国事,为整顿蜀中军力,鲁阳被任命为军事参议官,与范成大积极准备继承虞允文、张浚等前辈事业,为收复北方大干一场。

范成大虽然年纪比陆游略小,但接连出任地方大员,为人比较老成持重。自隆兴失败后,任何与北方有关的事宜在南宋都很忌讳,范成大不希望引起朝廷方面敏感,于是以防备黎州(今雅安市汉源县,为巴蜀地区较大的羁縻州,以《宋史地理志·成都府路》所记,黎州含有50多个部族聚居的州县,州官为朝廷委派,州县则以部族世袭土官为首领)等地边民为由训练士卒,并在这一年秋天举行检阅。

鲁阳看着宋军一步步重新振作,非常激动,随同一起参加检阅时激动写下《成都大阅》:“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属櫜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他心中很期待早日脱去一身书生装扮,宁愿和这些军士一样冲锋在前,为收复中原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整顿操练军务展开,鲁阳热血澎湃起来,像“声震秦川渭水滨““久矣儒冠误此身”这类诗句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很快被一些同僚盯上。认为他鲁阳很不安分,好容易宋金两边恢复安定,他又和在两淮鼓动张浚一样,要把范成大拖下水,这自然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当然,也不排除有人已经知道他们借口防备边民是假,因为当时巴蜀地方大体很安宁,处理边民事务根本用不着大张旗鼓招揽士卒,明眼人都看得出就是为了要伺机北伐

范成大很尴尬,知道鲁阳成了许多人的眼中钉,可他身为地方大员,不想给鲁阳编排罪名,只以“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为由调他去嘉州(今乐山市),希望可以避免争端。可还没有落实就被人批评,认为不能再把陆游留在巴蜀为官。范成大舍不得鲁阳,更离不开这个有志收复的好搭档,暂时只让他去管理台州桐柏山崇道观,在成都领薪水,这算是一个挂名的工作。

希望这一风波过后,鲁阳可以再次和他携手谋划大计。

去掉鲁阳这一志同道合的搭档后,范成大等人在巴蜀谋划军事,操练士卒,朝廷终于还是不放心,没有让范成大长久待下去,淳熙四年(1177)六月,范成大奉召还京离开四川,许多同僚友人前往送行。

鲁阳自然在其中,他们对此次分别非常感慨惋惜,就是之前所说在中岩唱和的最后一幕:范成大留下佳作《次韵陆务观慈姥岩别》,足见两人感情之深:“送我弥旬未忍回,可怜萧索把离杯。不辞更宿中岩下,投老余年岂再来!”“明朝真是送人行,从此关山隔故情。道义不磨双鲤在,蜀江流水贯吴城。”鲁阳送别范成大一路走走玩玩,超过十多天。不是简单希望他日可以再会,而是希望一起实现理想抱负,哪怕将来年纪再大,也希望可以为收复北方奋斗不息。陆游对知已好友非常不舍,临别还恳请范成大回朝后劝谏皇帝“先取关中次河北”、“早为神州清虏尘”。

否则对不起虞允文。

范进也告别鲁阳前往襄阳。完成孝宗给他的秘密任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