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米饭
鲍鱼米饭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鲍鱼米饭 > 第99章残照里,丹心何寄

第99章残照里,丹心何寄

加入书架
书名:
鲍鱼米饭
作者:
谢云墨
本章字数:
6872
更新时间:
2024-12-30

绍兴和议既定,宋金暂息干戈,然蒙古铁木真崛起于朔北,其势如苍狼奔原,锐不可当。铁木真念及金仇,遣使者南下,欲与南宋结盟,共击金国。南宋朝堂之上,对此议纷争不休。

辛无忌,乃岳帅旧部之后,承忠勇之遗风,力主联蒙抗金,以雪靖康之耻,复中原之土。其于朝堂慷慨陈词:“金虏残暴,涂炭生灵,今蒙军势盛,若与之合,良机难逢,正可驱寇,复我河山!”言辞恳切,声震屋宇,诸臣或颔首,或沉思,唯黄贾善眉间隐忧,目露狡黠之光。

孝宗皇帝心忧社稷,权衡再三,终允联盟之策。辛无忌请缨出征,率宋军精锐,与蒙军遥相呼应,东西合击。其用兵如神,勇冠三军,或袭金之粮草辎重于荒野,或破金之精锐铁骑于关隘,连战连捷,捷报频传至临安。

黄贾善久居朝堂,深谙权谋之术。见辛无忌战功赫赫,威名日盛,恐其功高震主,遂于孝宗御前谗言:“辛无忌统军日久,手握重兵,武将拥兵自重,前车之鉴不远,不可不防。”孝宗闻之,龙颜微变,心中疑虑渐生。

未几,圣旨下,辛无忌被贬为江州团练副使,官职骤降,麾下精锐亦被分散调离。辛无忌接旨之日,正值残阳如血,秋风萧瑟,其独立于校场,甲胄未解,望着昔日同袍,悲愤交加,却又无可奈何,只得黯然赴任。

范进,身为一介文臣,生性耿直,为人刚正不阿。他向来对辛无忌的忠义之举心怀敬意。当听闻辛无忌遭贬谪的消息后,心中愤愤不平,于是毫不犹豫地径直前往江州去探望这位老友。

历经长途跋涉,范进终于来到了江州府邸门前。此时的府邸显得有些冷清和萧瑟,与昔日的繁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范进轻轻叩门,不多时,门开了一道缝隙,一个仆人探出脑袋,打量着门外之人。待看清来者是范进后,赶忙将大门敞开,并引他进入府内。

穿过庭院,范进来到会客厅,只见辛无忌正端坐在椅子上,面容憔悴,满脸愁容。见到范进到来,辛无忌勉强挤出一丝苦笑起身相迎:“范兄啊,没想到你竟能在这个时候来看我。唉!吾一心只为报国尽忠,怎奈却落得如此下场……”话未说完,辛无忌的眼眶已然,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范进见状,不禁长叹一声,上前一步安慰道:“辛兄切莫悲伤过度,自古以来,朝堂之上风云变幻、阴谋诡计层出不穷。如今你虽然遭受冤屈,但你的赫赫威名早已传遍民间,你那一颗忠贞不二的爱国之心更是天地可鉴呐!”说罢,范进紧紧握住辛无忌的双手,用力摇了摇。

辛无忌感激涕零地望着范进,然后缓缓坐下,拉着范进一同落座。沉默片刻之后,辛无忌抬起头,目光恳切地问道:“范兄饱读诗书,又深谙为官之道,小弟如今深陷困境,倍感迷茫,还望兄长能够不吝赐教,教教小弟今后该如何为官?怎样才能真正做到造福于民呢?”

范进沉思良久,乃赠八字:“守正不阿,亲民敬事。”继而释曰:“守正,则心无邪念,不附权贵,虽处困境,亦不折腰;亲民,则知百姓疾苦,施仁政,兴水利、减赋税,百姓方能安居乐业;敬事,则殚精竭虑,不懈于位,无论官职大小,皆尽忠职守,如此方不负黎民社稷。”

辛无忌闻言,如醍醐灌顶,长揖而拜:“范兄良言,无忌铭记于心,必当践行。”

此后,辛无忌于江州,虽官职卑微,却心系百姓。见江州水患频发,乃亲率民众筑堤防洪;又遇旱魃肆虐,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其行事皆依范进所赠之言,渐得江州百姓敬爱,口碑传颂于街巷。

然而,在那庄严肃穆的朝堂之上,黄贾依旧肆意玩弄着手中的权力,仿佛这天下便是他一人之天下。此人阴险狡诈、善于权谋,将朝中众臣玩弄于股掌之间,使得整个朝廷乌烟瘴气。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范进这位刚正不阿的忠臣良将。每逢朝会之时,他总是毫不畏惧地站出来,暗中讽刺黄贾的奸佞行径,为遭受冤屈的辛无忌正名。尽管面对重重压力和威胁,但范进始终坚守自已的信念与正义,不为权势所动。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流逝。宋蒙联盟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历经无数波折,但仍然艰难地继续前行着。与此同时,抗击金兵的战争依然进行得如火如荼,双方将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生死相搏。

而身处江州的辛无忌,则默默地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他深知复国之路漫长且充满艰辛,但他心中那份炽热的复国之志从未有过哪怕片刻的懈怠。每日里,他夙兴夜寐,励精图治,积极整顿军备、安抚百姓、发展经济。只为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能够一举挥师北上,收复失地,重振大宋雄风!

一日,探子快马加鞭来报,言说前方战事吃紧,金兵似有反扑之势,且蒙军与宋军配合间现嫌隙。辛无忌听闻,眉头紧皱,虽身不在战场,但心忧战局。他思忖良久,决定修书一封予朝中旧识,详述应对之策。

信送至临安,落入范进之手。范进即刻面圣,呈上书信。孝宗阅毕,叹辛无忌之才不能全用于战场,对当初听信谗言之事略有悔意。恰逢此时,黄贾善贪污之事败露,孝宗大怒,将其革职查办。

孝宗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目光炯炯地注视着下方群臣,然后郑重地下达了一道旨意:“朕决定重新启用辛无忌,命其整顿军队,即刻奔赴前线,抵御外敌入侵!”这道圣旨犹如一声惊雷,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

而远在千里之外的辛无忌得知这个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来的冤屈和等待终于迎来了转机,他深知这是自已报效国家、重振声威的绝佳机会。于是,他马不停蹄地开始行动起来。

辛无忌迅速召集起曾经跟随自已出生入死的旧部们,这些将士们听闻老将军重获重用,无不欢欣鼓舞,纷纷响应号召。他们从各地赶来,汇聚于江州。与此同时,江州当地的热血青年们也踊跃报名参军,愿意追随辛无忌一同出征。

很快,一支由辛无忌统领的大军集结完毕。这支队伍士气高昂,装备精良,其中既有身经百战的老兵,又有朝气蓬勃的新兵。他们带着家乡父老的期望和重托,浩浩荡荡地向着北方进发。

辛无忌一身戎装,站在庭院中,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他的妻子陆小妹静静地走到他身旁,手中拿着一卷纸,上面写着她为丈夫所作的宋词。

陆小妹轻声念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君赴战场去,妾身盼君归。愿君旗开得胜,平安归来。”辛无忌听着妻子的词作,心中感动不已。他紧紧握住陆小妹的手,说道:“小妹,你放心,我一定会凯旋而归,与你团聚。”

陆小妹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泪光。她将词作递给辛无忌,说道:“无忌,这是我对你的祝福,你一定要带着它上战场。”辛无忌接过词作,小心翼翼地收在怀中。

辛无忌转身,向着战场的方向走去。陆小妹站在原地,望着丈夫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她知道,丈夫此去必将面临重重困难,但她相信,他一定会战胜一切,平安归来。

当辛无忌率军抵达战场时,只见硝烟弥漫,喊杀声震天动地。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毫无惧色,凭借着自已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作战经验,迅速制定出一系列精妙的战略战术。

首先,辛无忌派人深入敌营,暗中调查敌军虚实,并积极与蒙古军队展开联络,试图调和双方关系,共同对抗金兵。经过一番努力,他成功地说服了蒙古军队与宋军合作。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辛无忌指挥若定,巧妙运用兵法。他先是派出小股部队佯攻,吸引金兵主力出击;然后亲率主力部队迂回到敌后,发起突然袭击。一时间,金兵阵脚大乱,被打得丢盔卸甲,狼狈逃窜。

这场激战持续了数日,最终以宋军和蒙古联军的大胜告终。经此一役,金兵伤亡惨重,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辛无忌所率领的军队则威名远扬,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之师。

捷报传至京城,孝宗皇帝龙颜大悦。他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凯旋而归的辛无忌及其部下。当看到辛无忌那坚毅而疲惫的面容时,孝宗皇帝不禁动容,走上前去紧紧握住他的手说道:“爱卿此番立下赫赫战功,实乃我大宋之幸啊!”随后,孝宗皇帝对辛无忌及全体将士大加封赏。

从此以后,辛无忌得以官复原职,重回朝堂。他与另一位名臣范进一起,尽心尽力地辅佐孝宗皇帝治理国家。二人齐心协力,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国防建设,发展经济文化,使得大宋逐渐呈现出繁荣昌盛的景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辛无忌和范进的名字传颂千古,成为后世人们敬仰和赞颂的对象。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辛无忌官复原职后,并未忘却江州的经历。他向孝宗谏言,应重视吏治,以防再有黄贾善之类的奸臣当道。孝宗深以为然,命辛无忌与范进着手改革官员选拔制度。

二人精心规划,增设考核环节,注重品德与能力并重。许多清正之士得以晋升,朝堂气象一新。

同时,辛无忌还提出要加强边防建设,以防蒙古日后生变。他亲自前往边境,修筑堡垒,训练精兵。范进则在朝中筹措物资,保证后勤供给。

在他们的努力下,南宋国力逐渐增强,百姓生活富足安康。多年后,辛无忌与范进已满头白发。但他们回首一生,看到国家繁荣稳定,曾经的理想一一实现,心中满是欣慰。他们的事迹成为后世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