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话长?”
戚继光被吴承恩的回答搞得一愣。
他仅仅是询问一番对方这些物件的来历,又不是询问什么曲折离奇的故事。
应该几句话就可以交代清楚的事情,怎么就说来话长了?
不过,考虑到吴承恩所献之物匪夷所思,他也确实想听一听吴承恩从哪获得的这些玩意。
毕竟还有两个时辰开拔,时间绰绰有余。
“吴县丞,说来话长没问题,不过,还需尽快,因为两个时辰后,我便要动身前往宁波府。”
“两个时辰?戚将军如此急切,莫不是有急事?”
念在吴承恩所献上的一系列奇物,对于吴承恩的身份,戚继光倒没有任何怀疑。
如果吴承恩的身份有问题,那他就不会献上那些奇物了。
“军情紧急,宁波府观海卫遭遇八百人倭寇袭击,本将正准备带人前往支援。”
“观海卫遭遇倭寇袭击……”
吴承恩神色一凛。
就在去年,浙江刚刚经历了一场倭乱。
倭寇仅五十三人,便肆虐二十余县。
尽管最终被扑灭,但是这五十三人,最终杀伤杀死官兵四五千人。
而这次,倭寇竟然有八百人。
会造成多大的影响,吴承恩想都不敢想!
“既然军情紧急,那戚将军还是以军情为重!我这件事倒是不太急。”
轻重缓急吴承恩是知道的。
前往后世一趟,短短两个时辰可搞不定。
而一旦耽误了军情,不知会有多少百姓惨遭倭寇屠戮。
因而,吴承恩便决定让戚继光先行处理倭寇一事。
“关于此事,吴县丞不用太过担心,我两个时辰后才出发,所以吴县丞只需要在两个时辰内长话短说即可。”
“这……”
见吴承恩欲言又止,戚继光脸上涌现出一抹讶然。
“吴县丞,该不会此事长话短说,两个时辰还不够吧。”
“戚将军……这恐怕真不够。”
吴承恩面露难色地说道。
尽管将食肆之事告知戚继光并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
但为了验证真伪,势必要将戚继光带去后世一趟。
而根据他从店家那获取到的消息,嘉靖三十五年与后世的时间流速不一样。
嘉靖三十五年的两个时辰,也就不过等于后世的一刻钟多一点。
也就是说,只要在后世稍加耽误一会,那嘉靖三十五年的时间将会成倍流逝。
万一影响到出兵,致使倭寇大肆屠戮……
“吴县丞,我仅是询问你一番有关你献上之物的来历,两个时辰都不够,这未免……”
“戚将军,讲解来历两个时辰那是绰绰有余,甚至仅需十几息的时间,下官便能够将这些物件的来历一五一十地告知戚将军。
但……只怕戚将军不信。
而为了验证下官所说,所耽误的时间就远远不止四个时辰。
到时贻误军机,恐误了大事。”
这时的戚继光也听明白了吴承恩所担心之事。
“吴县丞,关于此事,你无须担心,既然你能够献上此物,只要你所说之事不违背常理,本将还是相信你的。”
吴承恩无奈地笑了笑。
来自后世,这肯定违背常理啊。
见到这一幕的戚继光也觉得有些不对。
“吴县丞,难道你这些物件的来历有违常理?”
吴承恩点点头,随后回应道。
“是的,戚将军,我所献上的这些物件,均来自于后世。”
随着吴承恩的话音落下,场上顿时陷入到一片寂静当中。
即使戚继光先前已经做好了准备,但他可没有想到后世一说。
“吴县丞,这后世是我理解的那个后世吗?即之后的朝代?”
吴承恩默默地点了点头。
得到吴承恩的肯定答复,戚继光尴尬一笑。
确实,他无法相信吴承恩的言语。
来自后世……这想想都不可能。
不论是他,就算是换成其他人,也是一样。
不过,戚继光很快就想到了吴承恩先前提到的一件事。
吴承恩能够证明此事的真伪!
“吴承恩,你刚才提到,能够证明此事的真伪?”
“是的,戚将军。”
“那不知如何证明?”
“下官可以将戚将军带去后世一观。”
“带去后世……”
戚继光没想到,吴承恩所说的证明之法是这个。
人真的能够前往之后的朝代?
“吴县丞,那不妨我们直接出发如何?”
“戚将军,后世的时间与我们嘉靖三十五年的时间流逝速度不一样。
后世一个时辰,相当于我嘉靖三十五年十个时辰。
而戚将军四个时辰后开拔,也就意味着,我们仅能够在后世待上一刻钟多一些的时间。
再抛开返程的一炷香时间,意味着我们仅能在后世待上不到半盏茶的时间。
而只要在后世稍微待的长一些,那嘉靖三十五年的时间就会飞速流逝。
到时,只怕……”
这时的戚继光终于知晓,为何吴承恩先前所说,四个时辰有些仓促了。
前往后世屁股还没有坐热,嘉靖三十五年就过去了四个时辰。
这谁顶的住啊。
难不成,先行出兵再说?
可是,戚继光此刻的脑海中,前往后世的想法总是挥之不去。
他想看看,后世是不是如吴承恩所说的那般确有其事。
半盏茶的时间,想来足够他确认后世之事是否存在了。
“吴县丞,我觉得,半盏茶的时间足够了!”
见戚继光做出了决定,那吴承恩也不再多说什么。
“既然如此,戚将军,我们即刻便可出发,刚好在路途之上,下官也向戚将军讲解一番后世的规则。”
……
后世,农家乐。
清晨的农家乐,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中。
几缕阳光透过薄薄的雾气洒在农家乐的院落中,散发着点点金光。
农家乐的院落中,张泊,刘盈,萧何正在练习着传自华佗的五禽戏。
嬴政与蒙恬,则是在一旁看着这一幕。
其实,嬴政也从张泊这习得了五禽戏,毕竟五禽戏那可是能够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
这对嬴政而言算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不过,习得五禽戏的嬴政从来没有在后世练习过。
主要是因为嬴政拉不下这个脸,和其他人一同练习。
而在一行人练习着五禽戏的同时,朱高煦与朱高燧兄弟一手漱口杯,一手毛巾姗姗来迟。
尽管房间中可以洗漱,但兄弟俩偏不喜欢在房间中洗漱,而是喜欢来到户外洗漱。
张泊见到这一幕,早就已经见怪不怪了。
这两兄弟已经废了。
现在两人的生活已经完全接近后世人的生活了。
晚上刷手机不睡觉,白天起不来。
要知道,在古代,早上四五点起床那是再正常不过了。
但是,现在两兄弟七点钟起床都费劲。
“早,店家,始皇陛下……。”
兄弟两人带着黑眼圈,打着哈欠与院子中的众人一一打完招呼。
随后,他们就直接开始在院中洗漱起来。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略显急促的敲门声。
距离门边最近的朱高煦,当即停下了刷牙的动作,看着一眼张泊后,便迈开脚步,朝着农家乐的门口迈去。
不过,在朱高煦前往门口的路上,敲门声还在持续响起。
而来人,正是明朝嘉靖一朝的代理人吴承恩与戚继光。
就在刚刚,在吴承恩的带领下,两人一同来到了后世。
亲自跟着吴承恩,并看到周围场景发生巨变的戚继光,已经完全相信了吴承恩的言语。
而在来此的途中,他也从吴承恩的口中,获悉了有关后世的其他信息。
就比如联通着其他朝代的食肆。
据吴承恩所言,这间食肆除了通向嘉靖一朝以外,还通向了大明的四个朝代。
分别是洪武朝,永乐朝,景泰朝以及嘉靖朝之后的崇祯朝。
一想到食肆通向洪武一朝,戚继光便有些按耐不住心中的激动。
当年,他的祖先戚祥,担任太祖亲兵,跟随太祖南征北战多年。
后来,在洪武十四年,傅友德与蓝玉远征云南时,他的祖先戚祥不幸阵亡。
而太祖为了表彰先祖,赐给戚家世袭武职—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
自那以后,他戚家世世代代就在登州任职。
如今,既然这食肆通向洪武年间,那他肯定要见对戚家有厚恩的太祖一面。
但据吴承恩所言,太祖与成祖前往了嘉靖朝之后的崇祯朝去拯救大明,他今日是见不到太祖的。
不过,既然来都来了,他也想见识一番吴承恩口中的后世。
因而,他便与吴承恩一同向着食肆快速进发。
可等来到食肆面前,他傻眼了。
食肆大门紧闭,似乎还未开张。
秉承着时间紧任务重,犹豫一番后,他还是敲响了食肆的大门。
经过几息的时间,朱高煦已然来到了农家乐的门口。
随着朱高煦打开农家乐的大门,他也看清楚来人是谁了。
一人是气喘吁吁的吴承恩,而另一人则是一位年纪与他相仿,身形同样魁梧的男子。
结合着吴承恩此行回去的目的,朱高煦转瞬之间,便已知晓了眼前之人的身份。
“戚继光?”
对这位在史书中单独列传,功勋卓著的大明武将,朱高煦早就想见他一面了。
戚继光没想到,打开门后,见到的一位壮汉,直接就喊出了自己的名字。
“在下正是戚继光,不知足下怎么称呼?”
见戚继光朝自己拱手行礼,朱高煦咧嘴一笑。
“我乃大明汉王朱高煦,这位乃是我三弟赵王朱高燧。”
自我介绍的同时,朱高煦并未忘记介绍身后跟来的朱高燧。
永乐年间的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
戚继光呆愣在原地。
这两位人物怎么来到了这间食肆。
此时的朱高煦可没有给戚继光思考时间。
既然如今戚继光已经到来,那自然是领着戚继光去见一见店家了。
想到这,朱高煦立马敞开大门,对着院子中张泊喊道。
“店家,吴承恩带着戚继光来了。”
院子中的所有人,除了萧何,都听说过戚继光之名。
因此,朱高煦喊这一嗓子,令得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于戚继光的身上。
望着逐渐走进的戚继光,张泊微微点头。
虽然戚继光没有像霍去病,李靖那般有着封良居胥的成就,也没有像卫青,徐达那般有着统领数十万人的大兵团作战经验。
但毫不夸张的说,纵观历史,戚继光也是能够排在所有将领前列的人物。
因为在古代十大兵书中,仅有戚继光一人,以《纪效新书》与《练兵实纪》两本兵书占据两席。
其上面记载的治军思想、训练方法、战术原则直到几百年后的清末,都在被那位鼎鼎大名的曾国藩效仿。
甚至到了近现代,戚继光的一些军事思想,也在被借鉴与研究。
可以说,戚继光已经超脱了将领的范畴,达到了军事家的地位。
在他的指导思想下,他打破了明军卫所的积弊,建立职业化、纪律化,被誉为16世纪东亚最强步兵的戚家军。
要知道,到明朝嘉靖年间,明朝的卫所制度已经烂到了骨子里,士卒的战斗力及其低下。
嘉靖三十四年,仅仅五十三人的倭寇,就能够纵横明朝二十余县,杀死杀伤官兵四五千人。
这战损比夸张到了极点。
但后来,戚继光所领导的戚家军,面对着此等彪悍的倭寇时,攻守易型了。
台州花街之战,戚家军一千五百人对阵四千倭寇,生擒倭寇头目,杀敌一千五,戚家军折损三人。
白水洋之战,戚家军一千五百人对阵两千倭寇,倭寇全灭,戚家军折损三人。
牛田之战,六千戚家军击溃上万倭寇,杀死两千多名倭寇,戚家军零阵亡。
……
曾经在明朝叱咤风云的倭寇,在戚家军的面前直接溃不成军。
诸如此类的战绩,戚家军不胜枚举。
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戚继光那领先时代的军事思想。
而除了军事能力卓著以外,戚继光他的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便是出自戚继光之手。
甚至还有史学家,称呼参加过武举的戚继光为儒将。
可文武双全还不是戚继光的尽头,与大多数将领相比,戚继光还有着一个优点。
他情商极高,与上司,同事的关系都相处得极为不错。
在抗倭战场时,得到胡宗宪、谭纶、阮鹗的赏识。
在北守燕蓟时,又得到徐阶、高拱、张居正等支持。
特别是张居正,与戚继光可谓是明朝时期的将相和。
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与张居正的“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两人一文一武,算是塑造了明朝最后的辉煌。
但可惜,两人遇到了万历帝朱翊钧。
伴随着张居正的倒台,戚继光也被牵连,最终凄凉离世。
不过……
现在肯定是不会发生这种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