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光蜃影:科举落第者的海上传奇
海光蜃影:科举落第者的海上传奇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海光蜃影:科举落第者的海上传奇 > 第56章 回到泉州

第56章 回到泉州

加入书架
书名:
海光蜃影:科举落第者的海上传奇
作者:
扶摇彩云间
本章字数:
8754
更新时间:
2025-03-06

自从“海和”轮在那场来势汹汹、威力无比的台风中奇迹般毫发无损地后,后续的海上行程变得异常顺利,再没有遇到任何波折。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流逝,伴随着海浪轻柔的拍击,不消几日,货船己逐渐靠近了目的地——泉州港。

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便是清源山主峰。这座山,不仅在自然景观上令人叹为观止,更在道教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清源山便是备受尊崇的道教名山,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宗教氛围,吸引了无数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游览。

传说,道教的伟大先哲老子,在其年轻的时期,游历天下。他跋山涉水,经过这里时。

目睹清源山那独特的山川灵秀,他的内心顿时被深深震撼,感知到这里所蕴含着的神秘力量。

老子被这这座大山气息所吸引,自己决定留下修炼。他在山间幽静处,搭建了一座简陋的茅舍,作为自己修行悟道的居所。

从此,他便在这片灵山秀水之间定居下来,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全身心地悟道修行。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静心修炼,期望能通过不懈的努力,参透宇宙万物的真谛,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在清源山的山脚下,赫然屹立着一块体型庞大、形态奇特的顽石,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历经了无数岁月的沧桑。老子喜欢独自一人来到这块巨石前,他一边缓缓地踱步,一边神情专注思考。他沉浸在思想的世界,每一步的徘徊,每一次的冥思,都显得庄重而神圣,是在与天地进行着心灵沟通。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子的部分能量融入了这块巨石,他的神态身影,都深深地烙印在了巨石之上。说不清是老子身上那深厚的精气与睿智,滋养了这块顽石;又或许是蕴含天地灵气的这块顽石赋能于老子缘故。

总之,山川与老子两相成就,引发了一场神奇的蜕变。

自那以后,这块顽石吸收天地灵气和日月精华。它的表面变得更加光滑,色泽更加温润,仿佛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最终,这块顽石有幸成为了老君石像的化身,成为了后来道教的圣地。

时光如白驹过隙,待到繁华的唐朝走向没落,据传老子再次踏上了清凉山,这片他熟悉的土地。此时的他步履从容,神情淡然,当他缓缓走近那块灵石。

当时老子早己名动天下。所以,当地百姓知道老子云游至此的消息后,都赶来拜膜观看。正是众目睽睽之下,在与老子相处无数岁月的灵石前,出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观。

只见原本晴朗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一股神秘莫测的紫色云气,那浓郁的紫气,宛如一条灵动飘逸的紫龙,散发着无尽的祥瑞气息,缓缓从空中落入这山谷之中。随后,这股紫气飘落在老子和灵石附近,渐渐消失不见。这一幕神奇的景象,令在场的信众目瞪口呆,他们内心深处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敬畏。

从此以后,当地的居民们心怀虔诚与敬畏,将这块见证了老子得道奇迹的灵石,尊称为“老君石”。老百姓相信,它不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是承载着老子魂与灵的圣物。从此,“老君石”成为了清源山标志性的存在,吸引着无数信徒与游客前来瞻仰与朝拜。

老子在清凉山停留修炼时,留下了诸多故事传说,这些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这些传说中,最为引人入胜的,莫过于青牛石的传说。

据传,老子在山中参天悟地之际,在他的茅舍不远,有一块形似青牛的巨石,这块石头能感受到老子的能量,渐渐这块牛形青石也有了灵性,当老子得道要离开清凉山时,青牛拦住老子去路,让他带上自己云游西海,老子正好少一坐骑,便收下青牛。后来,老子正是坐着这头青牛出了涵谷关。

后人为了纪念老子与这座山峰的渊源,当地百姓决定将原本的齐云山,改名为清源山。从此以后,这座巍峨的山峰,成为无数信徒和游客心驰神往的道教圣地。

如今的老君石像,雕刻自北宋时期。石像雕刻得极为精湛,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显露出工匠们卓越的技艺以及对老子这位圣贤的崇敬之情。

石像头部佩戴着一顶风帽,那风帽的纹理刻画得细腻至极,逼真到能让人感受到微风拂过一样。

石像的额头上皱纹清晰可见,双眼深邃宁静地平视前方,眼神仿佛能看穿了世间的繁华与沧桑,洞悉着宇宙间万物的奥秘;鼻梁高挺突出;两耳垂至肩部。为石像平添了几分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气质。

老子石像面容含笑和蔼,让人感受到慈爱、包容。左手自然地轻扶在膝上,右手则凭靠在几案之上,食指微微前倾指向虚空,似乎指向天地间的玄妙。

这座高大的石像巍峨端坐,背倚着青翠的山峦,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宛如浑然天成,令人在瞻仰之际,不禁肃然起敬。

在泉州民间,有许多与老君像有关的谚语。其中“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这句更为人津津乐道。它的意思是:如果有人能够触摸到石像的鼻子,老子能庇佑他活到一百二十岁;而触摸到石像的眼部,甚至能够活到一百六十岁,堪称寿比南山了。

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这尊石像高达数十丈,巍峨耸立,高不可攀,谁能摸得到呢?尽管如此,这句谚语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令许多人深信不疑。

其实,它更多的是反映了当地百姓们长寿安康的祈愿,对生命长久的美好愿景。通过这种富有象征意义的谚语,寄托人们心灵和情感上的慰藉而己。

此时,船工们都站立在甲板上,他们看着前方逐渐清晰的清源山。终于望见家乡那熟悉的山峦轮廓,大伙内心顿时涌起了一股难以言表的亲切。

船上的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谈论着,有关清源山上老君像的各种趣闻轶事……

就在这充满欢声笑语中,货船平稳地驶入了泉州港的后诸码头。

泉州,虽以与道教有关的老君岩而声名远扬,但它的崛起和繁华,却是更有赖于佛教文化的兴盛传播。

当年印度高僧那罗陀,在梁武帝的诚挚邀请之下,跨越重洋历经艰辛,最终通过海路抵达泉州。而他到达中原的第一站,正是刺桐港。那罗陀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更开启了泉州对外海洋贸易的崭新篇章。

泉州港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初兴,以及隋唐的前期发展,凭借着其天然地理优势、开放且极具吸引力的贸易政策,逐渐脱颖而出,最终确立了其贸易大港的显赫地位。

时光荏苒,到了宋朝,泉州港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不仅在国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更与当时世界上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经贸往来,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商人和勇于探险的探险家纷至沓来。

此时的泉州港,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繁荣兴旺的壮观景象:港口内外,千帆竞发,万船云集。码头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船鳞次栉比,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高耸入云的桅杆宛如一片茂密的森林,遮天蔽日;船舱内,则装载着琳琅满目、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各式各样的丰富货物,令人目不暇接。

为了高效地管理和规范日益繁忙的海洋贸易,确保贸易的稳定和税收征收,南宋朝廷在泉州港的鹊桥附近专设机构——“泉州市舶司”,来管理相关业务。

只见码头上,搬运工人们肩扛手提,忙碌地装卸着各种货物,他们喊着号子,挥汗如雨。

街道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们熙熙攘攘,操着各种不同的语言,热烈地讨价还价,声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店铺里,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商品,有浓郁香料、璀璨珠宝、珍稀木材、名贵药材;当然更多的是,中原产的丝绸、精美瓷器等商品,种类之多,让人目不暇接。

令人遗憾的是,现代人永远也无法亲身感受那“海上舟频入,大舶高樯多海宝”的繁华景象,只能凭借着历史文献中零散的只言片语,凭自己丰富的想象,勾勒出那曾经的盛景,聊以慰藉对那段辉煌历史的无限向往……

“海和”刚泊靠上货船码头。就有年轻水手迅速跳上岸,手脚利索地系紧缆绳。至此,这艘货船,总算是彻底安全地抵达港口了。

这时候,有三人登上“海和”轮,是市舶使大人带着两名神情严肃、不苟言笑的手下。市舶使一身官服,彰显着他作为朝廷命官的身份地位。他含胸挺背,显得气度不凡,而身后的两名官差亦步亦趋,紧紧跟随在其身后,不敢有丝毫懈怠。

船东和宋通事早己在船头等候多时,眼见市舶使一行人上船,他们立刻满脸堆笑地迎上前去,态度恭敬地打起了招呼。

“大人,又见面了,大人吉祥!”

两个官差没有搭腔,市舶使大人正眼都没看船东和宋通事一眼,只是用鼻子哼了一下,算是回应。

宋通事连忙双手递上货物清单,市舶使大人三个手指接过,上下看了一遍,转手递给身后一个官差,“就按清单上物品清点核算吧。”

“大人,请进里面喝口热茶,解解渴?”船东点头哈腰巴结着。

“这鬼天气,热出一身臭汗。”市舶使大人终于开口了,他眯了眯眼望了船东一眼,知道船东这是要孝敬自己,便点了点头。转身向两个手下交代几句,便跟随着船东喝茶去了。留下手下与宋通事对接检查,处理相关事宜。

宋通事深知查验的重要性,他迅速从怀中掏出一份备用货单。

“官爷,这就去开仓核捡?”宋通事恭敬地问道。

“好,这就开仓验货吧,早点验完,你们也好早一点开市交易。”

“是的,多谢大人。那咱就开始吧?”宋通事语气和悦。

小步快走引领着官差一同来到货舱,开始了对货物的逐一查验。他们认真核对货物的种类、数量和品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确保每一种物品与货单上的记录完全一致。

查验工作持续了许久,官差们终于完成了所有的检查。他们回到甲板上,开始进行舶税的计算工作。

经过一番仔细而繁琐的核算,官差们终于得出了舶税金额。他们将计算结果详细地告知宋通事,并递上了需要签字的文件。

宋通事接过文件,眉头紧锁,仔细地查看了一遍,这才松了一口气,拿起笔,在文件上郑重地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在名字下方按下了鲜红的手印。

等三人手续办得差不多的时候,船东陪着市舶使大人走了出来。这时候,市舶使大人看起来非常满意,冲船东说道:“行了,快上岸补交税吧,早一点开市交易,希望你们交易顺利。”

船东连忙拱手感谢,“谢大人吉言!大人您慢走啊,这就让宋通事前去办理。”他与宋通事毕恭毕敬地一首将三人送到岸上,等他们走远了才转身回船。

此时此刻,船上的人各自忙活开来,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有人收拾起风帆,将那巨大的帆布绳索折叠得整整齐齐;另一些船员则检查着船体,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关安全的细节;而宋通事正在码头与人进行着沟通与协调,商讨着后续的交易、补给等事宜,一切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王逸尘望着眼前熟悉的一切,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竟激动地掉下泪来。心里发出感慨:自己终于回来了!此刻,他心里像长了翅膀,不想再耽误片刻。

王逸尘跳上岸去,在码头附近,他看到了一个正在找活干的苦力。他赶紧走上前去,与对方简短地交流了几句后,便带着他一同上船。

回到船舱内,王逸尘将早己打包捆好的东西交给了这人,让他挑着,两人一前一后,一阵风一样往家里赶去。

一路上,王逸尘步伐急促,眼中闪烁着难以掩饰的兴奋,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与父母团聚时的温馨画面。但一步步随着离家门越来越近,她内心的激动兴奋慢慢被焦虑恐惧代替。

父母怎么样了?有没有出现意外之事?王逸尘心里不停地询问自己。他的脚步不由得变得越来越沉重。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