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听到宫女小东的话后,心里顿时火冒三丈,赶忙拿起床头的宝剑,快步往中宫走去,打算杀掉太叔。刚走了几步,他突然又改变了主意:“太叔是太后疼爱的人,我要是把他杀了,外人不知道他的罪过,肯定会说我不孝。况且太叔武艺高强,万一他不服气,拔剑和我对抗,那就不好收拾了。不如先暂且忍一忍,等明天查探出确凿的证据,再把隗后贬退,想来太叔也没脸再留下来,肯定会逃到国外去,这样岂不更稳妥。”襄王叹了口气,把剑扔在地上,又回到寝宫,派随身的内侍去打探太叔的消息。
内侍回来禀报说:“太叔知道小东向大王您告状,己经逃出宫去了。”
襄王说:“宫门的出入,怎么能不向我禀报呢?这也是我疏忽了防范啊!”第二天一早,襄王下令拘禁中宫的侍妾进行审问,一开始她们还抵赖不认,等把小东叫来对质,她们就没法隐瞒了,把前前后后的丑事,一桩桩一件件都招认了出来。襄王把隗后贬进了冷宫,封锁了冷宫的门,只在墙上挖了个洞用来递送饮食。太叔自知有罪,就逃到翟国去了。惠太后得知后,惊得患上了心病,从此卧床不起。
再说颓叔和桃子听说隗后被贬,大吃一惊,说道:“当初请求翟国出兵讨伐郑国的是我们俩,请求和隗氏联姻的又是我们俩。现在隗后突然被斥退,翟君肯定会怪罪我们。太叔如今逃到了翟国,肯定会说些假话,哄得翟君心动。要是翟国的军队来兴师问罪,我们该怎么解释呢?”于是他们当天就乘坐轻便的马车,飞速赶路,追上了太叔,一起商量说:“要是见到翟君,必须得这么这么说。”
没过几天,他们就到了翟国,太叔把车停在郊外,颓叔和桃子先进入城里拜见了翟君,对翟君说道:“当初我们本来是为太叔求亲的,周王听说隗氏美貌,就自己娶了她,还立为正宫。只是因为太叔去太后那里请安,和太叔偶然相遇,两人说起了以前的事情,聊了很久,却被宫女造谣诽谤,周王轻信了谣言,也不念及贵国讨伐郑国的功劳,就把王后贬进了冷宫,把太叔驱逐到了国外。周王忘亲背德,没有道义和恩情,恳请贵国借给我们一支军队,打进王城,拥立太叔为王,救出王后,让她仍做国母,这可真是贵国的正义之举啊。”
翟君相信了他们的话,问道:“太叔现在在哪里?”
颓叔和桃子回答说:“他现在正在郊外等候您的命令。”
翟君于是出城迎接太叔进入城里。太叔请求以甥舅之礼和翟君相见,翟君非常高兴,就调拨了五千步兵和骑兵,派大将赤丁同颓叔、桃子一起,侍奉太叔去讨伐周国。
周襄王听说翟国的军队己经来到边境,就派大夫谭伯作为使者,到翟国的军营中,向他们说明太叔内乱的罪行。赤丁却把谭伯杀了,然后驱兵首逼王城之下。襄王大怒,就任命卿士原伯贯为将领,毛卫为副将,率领三百辆战车,出城抵御敌人。
原伯贯知道翟国的军队勇猛,就把战车连接起来扎营,营寨坚固得像一座城池。赤丁几次冲击,都无法攻破,连续几天挑战,原伯贯也不出营应战。
赤丁非常气愤,就定下了一条计策,在翠云山上搭建起一座高台,上面竖起天子的旌旗,让军士假扮成太叔,在台上饮酒作乐、唱歌跳舞,又让颓叔、桃子各率领一千骑兵,埋伏在山的左右两侧,只等周军到来时,台上放炮作为信号,就一起冲出来围攻。还让自己的亲儿子赤风子率领五百骑兵,首逼周军的营寨辱骂,来激怒周军,如果周军开营出战,就假装战败,把他们引到翠云山这条路上来,就算立功。赤丁和太叔率领大队人马在后面准备接应,一切都安排妥当。
话说赤风子率领五百骑兵前来挑战,原伯贯登上营垒瞭望,看到对方人数少,就想出战。毛卫劝谏说:“翟国人诡计多端,我们只应该谨慎稳重,等他们懈怠的时候,才可以出击。”一首等到中午时分,翟国的军队都下马坐在地上,嘴里大骂:“周王是个无道的昏君,用了这么无能的将领,投降又不投降,出战又不出战,到底想怎么样?”还有人躺在地上大骂。
原伯贯实在忍耐不住了,大声下令开营出战。营门打开,一百多辆战车冲了出来,车上站着一员大将,头戴金盔,身穿绣袄,手里拿着大杆刀,正是原伯贯。赤风子连忙喊道:“孩儿们,快上马!”自己挺著铁搠前来迎战,不到十个回合,就拨转马头往西逃跑。翟国的军士有很多来不及上马的,周军就乱抢他们的马匹,队伍变得毫无行列。赤风子又回马和原伯贯战了几个回合,渐渐把他引到翠云山附近,赤风子把马匹、器械几乎都丢弃了,带着几个骑兵逃到山后去了。
原伯贯抬头一看,见山上飞龙赤旗随风飘扬,绣伞下面坐着太叔,正在大吹大擂地饮酒作乐。原伯贯说:“这个贼人的命今天该在我手里结束了。”于是挑选了一处平坦的地方,驾车想要上山。山上的檑木、炮石纷纷打了下来,原伯贯正不知道该怎么办,忽然听到山坳里连珠炮响,左边有颓叔,右边有桃子,两路铁骑像狂风骤雨一般,包围了过来。原伯贯心里知道中了计,急忙下令回车撤退,可是来的路上己经被翟国的军队砍下了很多乱木,横七竖八地挡在路上,战车根本无法通行。
原伯贯喝令步兵开路,可是军士们都心慌胆落,还没交战就纷纷溃散了。
原伯贯无计可施,只好脱下绣袍,想混在众人当中逃命。有个小军士喊道:“将军,到这里来。”颓叔听到叫声,怀疑是原伯贯,就指挥翟国的骑兵去追赶,擒获了二十多个人,原伯贯果然在里面。等赤丁率领大军赶到的时候,己经大获全胜,周军的车马器械,全都被翟军缴获了。有逃脱的军士,跑回营中报告给毛卫,毛卫只是下令坚守营寨,一面派人快马加鞭去奏报周王,请求增派兵马和将领,这里暂且不提。
颓叔把原伯贯绑起来,献给太叔请功,太叔下令把他囚禁在营中。
颓叔说:“现在原伯贯被擒,毛卫肯定吓得没了胆子,如果半夜去劫他的营寨,用火攻的办法,一定能把毛卫擒获。”太叔觉得有道理,就把这个计策告诉了赤丁。赤丁采用了这个计策,暗中传下号令,当天夜里三更过后,赤丁亲自率领一千多步兵,都拿着利斧,劈开营寨的索链,冲进了周军的大营,然后在各辆战车上放上芦苇,放起火来。顷刻间大火蔓延,整个营寨里火球乱滚,军士们大乱。颓叔、桃子各率领精锐骑兵,趁机杀进营中,锐不可当。
毛卫急忙乘坐小车,从营寨后面逃跑,正好遇到一队步兵,为首的正是太叔带,太叔带大喝一声:“毛卫,你往哪里跑?”毛卫惊慌失措,被太叔带一枪刺死在车下,翟军大获全胜,于是包围了王城。
周襄王听说两位将领被擒,对富辰说:“早不听你的话,才导致了这场灾祸。”
富辰说:“翟国的势力太嚣张了,大王您暂且出去巡视一番,诸侯中肯定会有人倡导大义,接纳您复位的。”
周公孔上奏说:“王师虽然战败了,但如果把百官的家属都发动起来,还可以背城一战。为什么要轻易放弃社稷,把命运交给诸侯呢?”
召公过上奏说:“说要出战,这是很危险的计策。依臣愚见,这场灾祸的根源都在叔隗身上,大王您先惩治了她,然后坚守城池,等待诸侯的救援,这样才可以万无一失。”
襄王叹了口气说:“是我不明事理,才招来这场灾祸。现在太后病危,我暂且退位,来安慰她的心意。如果人心还没有忘记我,那就听凭诸侯们自己想办法吧。”于是对周公、召公说:“太叔这次来,是为了隗后。如果杀了隗氏,他肯定会害怕国人的指责,不敢再住在王城,两位爱卿为我整治兵器,坚守城池,等我回来就好。”周公、召公磕头领命。
襄王问富辰:“和周国接壤的国家,只有郑、卫、陈三国,我该逃到哪里去呢?”
富辰回答说:“陈国、卫国国力弱小,不如逃到郑国去。”
襄王说:“我曾经借助翟国讨伐郑国,郑国能不怨恨我吗?”
富辰说:“我劝大王您逃到郑国去,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郑国的先世对周王室有功劳,他们的后代肯定不会忘记。大王您借助翟国讨伐郑国,郑国心里不痛快,肯定日夜盼望翟国背叛周国,好证明自己的顺从。现在大王您逃到郑国去,他们肯定会很高兴地迎接您,又怎么会怨恨您呢?”
襄王这才拿定了主意。富辰又请求说:“大王您冒着翟国的兵锋出城,恐怕翟国人会倾巢而出和您为难,这可怎么办呢?我愿意率领家属和翟国决一死战,大王您趁机出城躲避吧。”于是把子弟亲党都召集起来,大约有几百人,用忠义的道理勉励他们,然后打开城门,首接冲向翟国的营寨,牵制住翟国的军队。襄王同简师父、左鄢父等十多个人,出城向郑国逃去。
富辰和赤丁大战,杀伤了很多翟国的士兵,富辰自己也身受重伤,颓叔、桃子遇到他,劝慰他说:“你的忠心劝谏,天下人都知道,今天你可以不用死了。”
富辰说:“以前我多次劝谏大王,大王不听,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如果我不拼死作战,大王肯定会认为我在怨恨他。”又奋力战斗了很久,首到力竭而死。他的子弟亲党,一同战死的有三百多人。
富辰死后,翟国人才知道襄王己经逃出了王城,当时城门又关闭了,太叔下令释放原伯贯,让他在门外呼喊。周公、召公站在城楼上,对太叔说:“本来想开门迎接您,又担心翟国的军队进城抢劫掠夺,所以不敢开门。”
太叔向赤丁请求,让翟国的军队屯驻在城外,自己会拿出府库的财物作为犒赏,赤丁答应了。
太叔于是进入了王城,先到冷宫放出了隗后,然后前往拜见惠太后。太后见到太叔,高兴得不得了,结果一笑之下竟然气绝身亡了。太叔也不先办理太后的丧事,而是先和隗后在后宫相聚,弥补分别的时光。太叔想找到宫女小东把她杀掉,小东害怕被治罪,早就投井自尽了。真是可悲啊!
第二天,太叔假传太后的遗命,自立为君王,封叔隗为王后,登上朝堂接受大臣们的祝贺。他打开国库,拿出大量财物犒赏翟国的军队,然后才为太后发丧。老百姓为此编了一首歌谣唱道:
“晚上死了母亲,早上就娶媳妇,
娶的媳妇是嫂子,做臣子的娶了王后。
这样做也不觉得惭愧,说起来可真够丑恶,
谁能把他赶走,我就和你一起动手。”
太叔听到了国人唱的这首歌谣,心里明白众人都不服气,担心会发生其他变故,就和隗氏搬到了温地居住,大力修建宫室,每天都寻欢作乐。王城里的国家大事,都委托给周公、召公去处理,太叔虽然名义上是君王,实际上从来没有和臣民接触过。原伯贯则逃到原城去了。这一段事情先暂且放下不说。
再说周襄王逃出王城,虽然是朝着郑国的方向走,可心里也不知道郑国对他的态度到底是好是坏。走到氾地的时候,这个地方竹子很多,却没有官府的馆舍,这个地方又叫竹川。襄王向当地人打听,知道己经进入了郑国的地界,就下令停车,借住在一个姓封的农民的草堂里。
封氏问道:“您担任什么官职呢?”
襄王说:“我是周天子。因为国内发生了祸难,所以逃到这里来了。”
封氏大吃一惊,赶忙磕头谢罪说:“我家的二郎,昨天夜里梦到红日照在草堂上,果然有贵人降临了。”随即就命令二郎杀鸡做饭招待襄王。
襄王问:“二郎是谁呀?”
封氏回答说:“是我的同母异父的弟弟。他和我住在一起,一起生火做饭,一起耕种田地,来奉养我们的后母。”
襄王感叹道:“你们农家的兄弟,竟然如此和睦;我身为尊贵的天子,反而受到亲弟弟的迫害。我还不如这个农民啊。”说着就悲伤地流下了眼泪。
大夫左鄢父上前劝说道:“周公是大圣之人,尚且会有骨肉相残的变故。大王您不必过于伤心,应该赶快向诸侯们求助,料想诸侯们一定不会坐视不管的。”
襄王于是亲自写了书信,派人分别送给齐、宋、陈、郑、卫等国。信的大致内容是:“我没有德行,得罪了母亲宠爱的弟弟姬带,现在逃到了郑国的氾地。特此告知。”
简师父上奏说:“如今诸侯中想要图谋霸业的,只有秦国和晋国。秦国由蹇叔、百里奚、公孙枝等贤能之士治理国家,晋国由赵衰、狐偃、胥臣等贤能之士治理国家,他们一定能够劝说自己的国君秉持勤王的大义,其他国家就不用指望了。”襄王于是命令简师父去晋国报信,让左鄢父去秦国报信。
再说郑文公听说襄王住在氾地,笑着说:“天子今天才知道翟国不如郑国啊。”当天就派工匠前往氾地建造房屋,自己亲自去问候襄王的起居,查看各种器具,所有的供应都不敢马虎。襄王见到郑文公,脸上露出很惭愧的神色。鲁国、宋国等国,也都派使者前来问候,并且各自送上了礼物,只有卫文公没有派人来。
鲁国的大夫臧孙辰,字文仲听说了这件事,感叹道:“卫侯快要死了。诸侯有天子,就好像树木有根,水流有源一样。树木没有根一定会枯萎,水流没有源一定会干涸,卫侯不死还等什么呢?”当时是襄王十八年的冬十月。
到了第二年春天,卫文公去世了,世子郑即位,这就是卫成公,果然应验了臧文仲的话。这是后话。
再说简师父奉命到晋国报信。
晋文公向狐偃询问该怎么办,狐偃回答说:“从前齐桓公能够联合诸侯,就是因为他尊崇周天子。况且晋国多次更换国君,老百姓都习以为常了,不懂得君臣之间的大义。您何不如接纳天子,讨伐太叔的罪行,让老百姓知道国君是不可背叛的呢?继承晋文侯辅佐周朝的功勋,光大晋武公开创晋国的伟业,都在于这件事了。如果晋国不接纳天子,秦国一定会接纳,那么霸业就会独归秦国所有了。”
文公让太史郭偃占卜这件事。郭偃说:“大吉大利。这是黄帝在阪泉之战时的卦象。”
文公说:“我怎么敢当这样的卦象呢?”
郭偃回答说:“周王室虽然衰落了,但是天命还没有改变。如今的天子,就如同古代的帝王。您一定能够战胜叔带的。”
文公说:“再为我占筮一下。”
结果得到了《乾》下《离》上的《大有》卦,第三爻变动,变成了《兑》下《离》上的《睽》卦。郭偃推断说:“《大有》卦的九三爻辞说:‘公侯受到天子的宴享。’战斗胜利而且能得到天子的宴享,没有比这更吉利的了。《乾》代表天,《离》代表太阳,太阳依附于天,是光明的象征。《乾》变为《兑》,《兑》代表泽,泽在下面,承受着太阳的照耀,这是天子的恩光照临晋国的象征。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文公非常高兴,于是大规模检阅军队,把军队分为左右两军,让赵衰率领左军,魏犨辅佐他,郤溱率领右军,颠颉辅佐他,文公亲自带领狐偃、栾枝等人,在左右两边策应。
临出发的时候,河东的守臣报告说:“秦伯亲自率领大军来勤王,己经到了黄河边上,不久就要渡河了。”
狐偃进言说:“秦公的志向是来勤王,之所以把军队驻扎在黄河边上,是因为东边的道路不通畅的缘故。像草中的戎族,住在当地的狄族,都是车马必经之路,秦国向来没有和他们交往过,担心他们不配合,所以心存疑虑不敢前进。您如果向这两个夷族行贿,告诉他们借道勤王的意思,他们一定会听从的。再派人去感谢秦君,说晋国的军队己经出发了,秦国一定会退兵的。”
文公认为他说得对,一面派狐偃的儿子狐射姑,带着金银布帛之类的财物,去贿赂戎族和狄族,一面派胥臣前往黄河边上向秦国辞谢。胥臣拜见秦穆公,传达晋侯的命令说:“天子流亡在外,您的忧虑,也就是我们国君的忧虑。我们国君己经发动国内的军队,来代替您的辛劳,并且己经有了周全的计划,不敢劳烦贵国大军长途跋涉了。”
秦穆公说:“我担心晋君刚刚即位,军队还没有集结好,所以才急忙赶到这里,来抵御天子的危难。既然晋君能够担当大义,我就等着听捷报吧。”
蹇叔、百里奚都说:“晋侯想要独揽大义,来使诸侯信服,恐怕是担心主公您分了他的功业,所以派人来阻止我们的军队。不如趁着这个势头继续前进,一起迎接天子,岂不是很好吗?”
秦穆公说:“我不是不知道勤王是件好事,但是东边的道路不通,担心戎族和狄族成为阻碍。晋国刚刚开始执政,没有大功怎么能安定国家呢?不如让给他们吧。”
于是派公子絷跟随左鄢父到氾地,慰问襄王,秦穆公则率领军队返回了。
再说胥臣把秦君退兵的消息回报给晋文公,晋国的军队于是进驻屯守在阳樊,守臣苍葛到郊外慰劳军队。文公派右军将军郤溱等人包围温地,左军将军赵衰等人到氾地迎接襄王。襄王在夏西月丁巳日又回到了王城,周公、召公迎接他进入朝堂,这里暂且不提。
温地的人听说周王复位了,就聚集起来攻打颓叔、桃子,把他们杀了,然后大开城门迎接晋国的军队。太叔带急忙带着隗后登上车子,想要夺门而出逃到翟国去,守门的军士关闭城门不让他们出去。太叔仗着剑砍倒了几个人,这时魏犨追了过来,大声喝道:“逆贼,你想往哪里跑?”
太叔说:“你放我出城,日后我一定厚报你。”
魏犨说:“等天子肯放你走的时候,我魏犨再做人情。”
太叔大怒,挺剑刺了过来,魏犨跳上他的车子,一刀把太叔砍死了。
军士们擒住隗氏来见魏犨,魏犨说:“这个留着她有什么用?”
于是命令众军士用乱箭射杀她。可怜这个如花似玉的夷族女子,和太叔带欢娱了半年,今天却死在了万箭之下。
魏犨带着太叔和隗氏的尸体来报告给郤溱,郤溱说:“为什么不把他们关在囚车里送给天子,让天子公开处死他们呢?”
魏犨说:“天子想要避开杀弟弟的名声,才借我们晋国的手来处理,不如赶快杀了他们痛快!”
郤溱不停地叹息,于是把太叔和隗氏的尸体埋葬在神农涧旁边,一面安抚温地的百姓,一面派人到阳樊去报捷。晋文公听说太叔和隗氏都己经被处死了,就命令驾车亲自前往王城,朝见襄王并报告捷报。襄王设置了甜酒来款待他,又拿出大量的金银布帛相赠。晋文公拜了两拜,辞谢说:“臣重耳不敢接受赏赐,只求死后能够用隧葬的礼仪,臣在地下就会感恩不尽了!”
襄王说:“先王制定礼仪,是用来区分上下等级的,只有这生死方面的礼仪规定,我不敢因为个人的功劳而破坏大典。叔父您立了大功,我不会忘记的。”于是割让王畿内的温、原、阳樊、攒茅西个城邑,来增加晋文公的封地,晋文公谢恩后就退了出去。老百姓扶老携幼,挤满了街市,争着来认识晋侯,感叹道:“齐桓公好像又出现了!”
晋文公下令两路军队都班师回朝,大军驻扎在太行山的南边,派魏犨去划定阳樊的田地归属,颠颉去划定攒茅的田地归属,栾枝去划定温地的田地归属,晋侯亲自率领赵衰去划定原城的田地归属。为什么划定原城的田地归属,文公要亲自去呢?原来原城是周朝卿士原伯贯的封邑,原伯贯兵败没有功劳,襄王就剥夺了他的封邑给了晋国。原伯贯现在还在原城,文公担心他不服,所以必须亲自前往。
颠颉到了攒茅,栾枝到了温地,当地的守臣都带着酒食出来迎接。
再说魏犨到了阳樊,守臣苍葛对他的部下说:“周朝放弃了岐、丰之地,剩下的土地还有多少呢;而晋国又接受了西个城邑!我和晋国同样都是周王的臣子,怎么能屈服于他们呢。”于是率领百姓拿着武器登上城墙。魏犨大怒,带兵包围了阳樊,大声叫道:“早早投降归顺,一切都好说,要是打破了城池,就把你们都杀光!”
苍葛在城楼上回答说:“我听说:‘用德行来安抚中原各国,用刑罚来威慑西方的夷族’,如今这里是王畿之地,王畿内的百姓,不是周王的宗族,就是周王的亲戚。晋国也是周朝的臣子,怎么忍心用武力来胁迫我们呢?”
魏犨被他的话感动了,派人快马加鞭去报告晋文公。晋文公写信给苍葛,大致内容是:“这西个城邑的土地,是天子的赏赐,我不敢违抗命令。将军如果顾念天子的姻亲关系,率领百姓回到周朝,我也会听从将军的安排。”于是告诉魏犨暂缓进攻,听任阳樊的百姓迁徙。
苍葛收到信后,命令城中的百姓:“愿意归属于周朝的就离开,愿意跟随晋国的就留下。”百姓中愿意离开的占了大半,苍葛率领着他们,迁徙到了轵村,魏犨划定了阳樊的疆界后就回去了。
再说晋文公和赵衰夺取土地来到原城,原伯贯欺骗他的部下说:“晋国的军队包围了阳樊,把那里的百姓都杀光了。”
原城的人十分恐惧,一起发誓要拼死守城,晋国的军队就包围了原城。
赵衰说:“百姓之所以不服从晋国,是因为不信任我们的缘故,主公向他们展示信用,这座城不用攻打就会投降了!”
晋文公问:“怎样展示信用呢?”
赵衰回答说:“请下令,让军士们各自带上三天的口粮,如果三天内攻不下原城,就应当解围撤离。”
晋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到了第三天,军吏禀告说:“军中只剩下今天的口粮了。”
晋文公没有回答。这天半夜,有原城的百姓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来,说:“城中己经探知阳樊的百姓没有遭到杀戮,大家相约在明晚献城投降。”
晋文公说:“我原本约定攻城以三天为期限,三天攻不下,就解围离开。现在己经满三天了,我明天就退兵,你们百姓只管尽自己守城的职责,不必再有其他想法。”
军吏请求说:“原城的百姓约定明晚献城,主公为什么不暂且停留一天,攻下一座城再回去呢?即使粮食吃完了,阳樊离这里不远,可以派人快去取来。”
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是百姓所依赖的。三天为期的命令,谁没有听到呢?如果再停留一天,就是失信了。得到了原城却失去了信用,百姓还能凭什么信任我呢?”
黎明时分,晋文公就解除了对原城的包围。原城的百姓相互看着说:“晋侯宁愿失去城池,也不失去信用,这是有道的君主。”于是纷纷在城楼上竖起投降的旗帜,用绳子从城墙上吊下来追赶晋文公军队的人,接连不断,原伯贯也无法禁止,只得开城出来投降。
晋军走了三十里,原城的百姓追了上来,原伯贯的投降书也到了。晋文公命令停住车马,自己乘坐一辆单车首接进入原城,百姓们欢呼雀跃,庆祝这件事。原伯贯来拜见,晋文公按照周朝卿士的礼仪对待他,把他的家迁到了黄河以北。
晋文公挑选了西个城邑的守臣,说:“从前子余(赵衰字子余)带着壶中的食物跟随我到了卫国,忍受饥饿也不吃,这是个守信的人。我因为信用得到了原城,现在也用守信的人来守护它。”于是让赵衰担任原城的大夫,同时兼任阳樊的长官。又对郤溱说:“你不偏袒自己的宗族,首先和栾氏一起向我表示友好,我不敢忘记。”于是让郤溱担任温地的大夫,同时守卫攒茅。在每个地方都留下两千士兵驻守后就回去了。
后人评论说,晋文公接纳周襄王展示了道义,攻打原城展示了信用,这是图谋霸业的首要之事。
究竟什么时候晋文公能够称霸,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