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掌馨工坊的转型
想要把掌馨工坊打造好,打造成著名的银器作坊,必须狠下决心改革。为了更好的发展,掌馨工坊必须得转型。
该辞退的不合格的银匠师傅,就要辞退不合格的银匠师傅。
特别是那种没有任何创意的银匠师傅,他们就像一家复印件一样,只是银器制作的复制工,没有任何新的创意,没有任何创造力。
这些没有创造力的银匠师傅,他们制作的产品单一,样式单一,艺术价值不高,可以说中规中矩。
这些普通的银匠师傅,他们制作的银器产品,一放入市场,和那些机器制作的银器产品几乎一模一样,没有任何特别之处,毫无竞争力。
不适应掌馨工坊新时期发展需要的银匠师傅,也必须辞退。
掌馨工坊有公司或者企业的性质,自负盈亏。毕竟掌馨工坊也不是慈善机构,绝对不会养一个闲人,从成立的第一天开始,它真的不是来做慈善的。
但是,掌馨工坊前期的发展,馆长尹德芳走的路子,和做慈善差不多。
很多时候,即使掌馨工坊处于困境之中,他拉不下脸面,让跟着自己的徒弟吃亏,也不愿意轻易辞退一个银匠师傅,哪怕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尹德芳的做法,确实有点像做慈善,因为他一想把这门非遗传承技艺传下去。
自从年轻的画家福松涛加盟掌馨工坊后,他多次改革,多次融资,让掌馨工坊撑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这是掌馨工坊创始人尹德芳非常看重他的能力,虽然两人某些方面的管理方法不一致。
尹德芳的大多数做法,就是德治。德治确实笼络了一大批银匠师傅,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尹德芳。
掌馨工坊却发展滞后,甚至有办不下去的危险。时代在向前发展,掌馨工坊必须生存下去,只有真正生存下去了,才能更好的传承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
掌馨工坊迫切需要真正的银匠制作人才,滥竽充数的银匠师傅,必须离开掌馨工坊。
虽然这是得罪人的,福松涛本人也讨厌辞退劳苦功高的老银匠师傅。
但是,为了掌馨工坊的进一步发展,他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掌馨工坊的艺术总监福松涛不是一个独断专权的管理者,他充分考虑人文的东西,考虑人性深层次的东西。
既然要辞退一部分人,必须五个管理人员都要参与考核掌馨工坊所有的银匠师傅和银匠学徒工。
掌馨工坊所有的银匠师傅和银匠学徒工,谁离开,谁留下,现在还不是公布名单的时候。
福松涛他们这些管理层,必须按照制定的细则,对所有银匠师傅和银匠学徒工逐一考核才知道。
辞退一部分银匠师傅和银匠学徒工,这不是福松涛个人恩怨的事情。这是考虑到要把掌馨工坊做大做强的事情。
要把掌馨工坊做大做强,必须充分考虑两个市场,一个是国内市场,一个是国外市场。
掌馨工坊必须成立自己的市场拓展部。与此同时,还要成立银器产品研发部、市场调研部。
一边把银器产品做成精品,同时还要考虑把这些精品卖出去。这才符合一个公司或者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说实在话,把谁一脚踢出掌馨工坊,毕竟很多银匠师傅跟了尹德芳多年,都是他的徒弟,手背手心都是肉,馆长尹德芳谁都舍不得一脚踢出掌馨工坊。
但是,现在馆长尹德芳和艺术总监福松涛有一个更宏阔的梦想——建立一家银器博物馆。
馆长尹德芳也明白,想要掌馨工坊赚取更多的钱,必须这么做。这不是无情,这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这个年代,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工厂,是人人自危的年代。失去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意味着他被这个残酷的社会彻底淘汰出局。
然后,掌馨工坊五个核心管理层管理人员又集中在一起,开了一个长会。商讨考核掌馨工坊的银匠师傅和银匠学徒工。
这五个管理人员分别是,馆长尹德芳,艺术总监福松涛,工坊锻造成型组组长段志高;工艺錾刻组组长段洪涛;工坊会计沈丽萍。
掌馨工坊核心管理层的几个管理者,除了艺术总监福松涛不是尹德芳的关门弟子,其他几个都是他的关门弟子,跟随尹德芳学习银器制作多年。
在掌馨工坊内部,除了馆长尹德芳和艺术总监福松涛,他们都是数一数二的银器制作高手,深得尹德芳信任和欣赏。
工坊锻造成型组组长段志高,他的银器作品,拿过省级工艺美术评比金奖。
工艺錾刻组组长段洪涛,他錾刻的银器作品,获得过国家级评比银奖。
工坊会计沈丽萍,她在当会计之前,她独立设计的银器作品,拿过省级银奖。如果不是师傅尹德芳叫她担任掌馨工坊的会计,估计她将要获得更多的大奖。
说实在话,叫她当会计,有点屈才和委屈她。来掌馨工坊之前,她是一名企业会计。
因为,一次参观掌馨工坊的时候,她看到美轮美奂的银器作品,热爱艺术的她一下子惊呆了。
于是,她毅然决绝地辞去工厂会计的角色,来到掌馨工坊当会计。不过,当会计之前,她有一个要求,就是一边当会计,一边跟着尹德芳学习制作银器。
尹德芳是厚道慈善的大国银匠,他爽快地答应了沈丽萍的要求。这么多年,沈丽萍的会计工作做得非常好,没有出现任何一次差错。
进入掌馨工坊之后,她跟着尹德芳学了五年的银器制作。
她学东西很快,别人用八年时间掌握的东西,她仅仅用五年时间,把制作银器的各项技艺全部学会了。而且她一出手,就是精品。
不过,随着近年掌馨工坊不断改革,他们的职位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化。
核心领导层会议上,掌馨工坊艺术总监福松涛开门见山地说道:
“一个公司或者企业的管理,不能用老一套办法来管理,绝对不能用德治或者人治的老办法,必须用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