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匠心独运,初立名号
与“西海通”商号的生意步入正轨后,西山坡的“副业”作坊,每日里都充满了妇人们忙碌的身影和低低的谈笑声。
她们制作的安神香包和各色酱菜、腌菜,凭借着独特的风味和林冬亲自把关的优良品质,
通过王有德管事的渠道,渐渐在京城一些特定的客户群中积累起了小小的名气。
林冬对此自然是欣慰的,但她并未就此满足。
她深知,在这个时代,好的产品也怕巷子深。
要想让西山坡的产出真正具备长久的竞争力,形成稳定的财源,光靠“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是不够的。
她需要一个“名号”,一个能让人一眼便认出、并且愿意为之付出更高价值的独特印记。
这日,林冬将小桃、刘春生的妻子赵氏,以及几位在香包缝制和酱菜制作上最为得心应手的妇人都召集到了管事房。
桌上,摆着几样她们最新制作完成的成品——绣着雅致兰草的香包,用干净油纸细心包裹的酱菜块,以及几只小巧的柳条编织物。
“诸位请看,”林冬拿起一个香包,温声道,
“我们做的这些东西,无论是用料还是手艺,都堪称上乘。
但若只是这般寻常模样送到市面上,与旁人家的东西混杂在一起,便显不出我们的独特之处,也难以卖出好价钱。”
妇人们闻言,都有些不解。赵氏问道:“二小姐的意思是?”
“我的意思是,我们要给西山坡出的东西,起个好听、好记的名号,再配上一个独一无二的标记。”林冬解释道,
“如此一来,旁人一看到这个名号和标记,便知道这是我们西山坡用心做出来的好东西,
自然会高看一眼,也更愿意花钱购买。长此以往,这个名号本身,便是一块金字招牌。”
这番“名号”、“标记”、“金字招牌”的说法,对这些淳朴的庄户妇人而言,着实有些新奇。
但她们都习惯了听从林冬的“奇思妙想”,也相信二小姐这样做,定有她的道理。
“二小姐说的是!”赵氏第一个反应过来,眼中闪着光,
“就像那京城里有名的‘瑞福祥’绸缎庄、‘同仁堂’药铺一样,一提起来,谁不知道是好东西!”
“正是此理。”林冬赞许地点点头,
“所以,我思量着,咱们西山坡产出的这些香包、酱菜,以及日后可能有的其他手工艺品、特色农产,
都可以统一用一个名号——便叫‘西山清坊’,如何?”
“西山清坊?”众人默念几遍,都觉得这名字既点出了产地,又带着几分雅致清爽的意味,很是贴切。
“名号既定,还需有个标记。”林冬又取过一张干净的草纸,用木炭条在上面勾勒了几笔。
很快,一个简约而传神的图案便跃然纸上——两座相连的山峰剪影,山坳间一股清泉汩汩流淌,旁边再点缀几株风格化的草药或花卉的模样。
图案下方,是三个娟秀的小字“西山清”。
“这个标记,我们可以请镇上的木匠师傅,刻成一枚小小的印章。
日后我们出品的香包,便在吊牌上盖上此印;酱菜坛子,便用特制的封签,也印上此标记;
编织的筐篮,则可以系上一枚刻有此标记的小木牌。”林冬详细解释着她的“品牌计划”。
妇人们看着那别致的图案和林冬周详的计划,都觉得新奇又兴奋。
她们仿佛己经看到,自家做的东西,都带上了这个独特的“身份”,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说干就干。
第二日,林冬便让护卫周武,带着她绘制的图样和几块上好的硬木,去了青石镇,寻了一位手艺精湛的老木匠,
定制了几枚大小不一的“西山清坊”印章和一批小巧的空白木牌。
同时,她又指导妇人们,如何用现有的麻布、棉线,制作更为精致统一的香包吊牌和酱菜坛封口布。
包装的细节也更为考究,比如用特定颜色的麻绳打上别致的络子结,或是用晒干的、带有清香的特殊草叶作为坛内填充物,以防碰撞。
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却让西山坡的产品,在质朴之中,平添了几分匠心与雅致。
当下一批要送往“西海通”商号的货物备好时,每一个香包都系上了盖有“西山清坊”朱红印记的素雅吊牌,
每一个酱菜坛子也都贴上了印有同样标记的封签,再用统一样式的细草绳精心捆扎。
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起,竟也颇有几分高端货品的模样。
刘春生和周武再次负责押送货物。
这一次,林冬特意让他们多带了几样不同品种的酱菜小样和几款新设计的香包,让王有德管事“品鉴”。
数日后,刘春生他们喜气洋洋地回来了。
“二小姐!王管事对我们这次的货品赞不绝口!”刘春生一进门便兴奋地说道,
“他说,我们这‘西山清坊’的名号起得好,标记也雅致!
尤其是那些新做的吊牌和封签,让咱们的东西看着就比别家的货高了一个档次!
他还说,这样的货品,他有信心卖出更好的价钱,以后咱们的供货价,每样再给咱们提半成!”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好处!众人闻言,皆是欢欣鼓舞。
王管事还特意回了一封亲笔信,信中不仅盛赞了“西山清坊”的品质与用心,
更表示对林冬提出的几款新品酱菜和香包极感兴趣,希望能尽快批量供货,并提出可以签订一份更为长期的包销契约。
这无疑是对林冬“品牌战略”的最大肯定。
“好!太好了!”林冬接过信,脸上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看来,这‘名号’的力量,确实不容小觑。”
她当即将这个好消息告知了庄上所有参与制作的妇人,并宣布从这次的收益中,再拿出一部分,作为她们的额外奖赏。
作坊里顿时爆发出阵阵欢呼。
如今,每一个从西山坡出去的物件,无论是香包、酱菜,还是将来可能有的其他产品,都将带上“西山清坊”这个独一无二的印记。
这不仅仅是一个标记,更是一种品质的承诺,一种匠心的体现,也是西山坡众人共同的骄傲。
林冬知道,这只是她品牌之路的第一步。
未来,她要让“西山清坊”这个名号,响彻整个京城,甚至更远的地方。
“品牌立起来了,接下来,便是要不断丰富它的内涵,提升它的价值。”
林冬望着窗外西山坡上那片生机勃勃的土地,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无限期许,
“各位看官,本小姐这‘西山清坊’的招牌,可还算响亮?且看它如何在我的手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