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几天,天天告假的江逸风在温柔乡中尽情享受不能自拔时。
王德亲自来把他叫进了宫,皇上有宣。
御书房内,因皇后的病情由危转安,李世民十分高兴,于是准备大封群臣,大兴寺庙,大赦天下。
刚拟了一段诏书,王德便带着江逸风进来。
“属下,参见陛下,”江逸风弯腰作了一个拱手礼。
“嗯,知道朕叫你前来是何事吗?”李世民头都没抬,心中打算训斥他一顿,哪能天天请假窝在家里。
“国策的事?”江逸风心里想着,这才过了几日,说好的一月内呢。
“呵呵,也行,你说说看,有什么好的国策,”李世民抬头笑着看向江逸风。
这目光江逸风心里咯噔一下,妈的,不是这事,自己多嘴。
“属下特意请假思考了几日,国策确实有二,”江逸风停了下,偷偷看向李世民,看到桌上一云锦纸一角上有写“任命李元景为荆州都督,李元昌为梁州都督,金紫光禄大夫张亮兼行都督事。。。。。。。”
“哦,那你说说,朕听着呢,”李世民干脆放下了笔,用手指指边上的胡椅,示意江逸风坐下说。
“其一,摊丁入亩。其二,扩大科举考生招收范围,为朝廷纳贤,”江逸风极快的飞速回答道。
“这就没了,你不打算给朕仔细说说?”李世民确实没听明白,但又不明觉厉,毕竟他也想不到这种国家层面的大格局国策,会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之口。
江逸风清清嗓子,“自华夏有国以来。。。。。”
“打住,拣打紧的说,”
“哦,我朝初期,国家掌握大量无主土地,按人丁授田。成年男子可授田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继承、可买卖),八十亩为口分田(死后归还国家)。
但随着时间推移,人口增长,土地资源逐渐紧张,授田不足的情况日益普遍,
同时,一有灾害时,流民为一口吃食,往往会贱售土地,灾完后,又成了无地之流民。
而买走流民灾民等的土地的又是官绅或世家大族。
这就让很多土地不再纳税,不再交粮,从而使年税递减。。。。。”说到这,江逸风停了下,看到李世民桌案上有一杯水。
走过去拿起来就咕咕的喝了下去,之后长出一口气。
“皇上的水就是好喝,”
“少给朕贫,接着讲,”李世民觉得这眼前人说得是当下的土地症结。
“我朝的税收以租庸调制为主,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税收制度,农民需缴纳谷物(租)、布匹(调)或劳役(庸)。
而这租庸调制存在重复征税、税收负担不均等问题,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豪强手中,普通百姓无地或少地,社会矛盾也会加剧。
银和田赋分别征收,丁银按人头征收,田赋按土地征收,这种双重税收体系导致税收负担不均,农民负担沉重。
如时间一长,最终必会引发国家动荡不安。”
李世民心中一紧,点点头,示意接着说下去。
“解决的办法就是将固定的丁银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根据土地数量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土地多者多纳税,土地少者少纳税。
农民和手工业者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从而使国家走向繁荣,而这事最好由开国之君,也就是陛下您来做。”
“要不,你给朕来当尚书令得了,朕一首觉得你是有大才的。”李世民听完,仔细想想,这还真是一个好国策,能解决掉从古至今的税收与农民的大问题。
江逸风没回答,只是抬着空杯冲着王德示意倒水。
王德扭过头,假装没看见,你小子喝皇上的水,皇上不怪你也就算了,还想让咱家添水,可能吗?
李世民冲王德一挥手,“去,给他添水,”
“诺,”王德急忙接过杯子去添水。
“谢谢哈,”江逸风心想我还使唤不了你了。
李世民拿起桌上的一纸团扔向头扭朝一边的某人,“别嬉皮笑脸的,这个摊丁的法子,你回去细细写成奏折,呈给朕。”
“回陛下,属下的字很丑,怕污了圣眼,”某人有一说一,自己的毛笔字确实丑。
“丑就多练,现在给朕说说第二条国策,”
“这第二条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只能打洞,这是错的,于国不利,”
“正经的说,要不朕让人拉你下去受二十板子,”
“我朝科举应当扩大考生范围,现在来说,只有世家子和一些寒门能参与科考,而吏佐、农民、商人、杂户、音声人、工户、乐户、部曲、客女等之后均无考生资格,这一是不能彰显陛下的心胸和公平,二是在埋没如同吴起、范蠡之才。。。。。”
李世民也若有所思,“但书籍珍贵,贫穷之家又怎能随意读书?”
“陛下,可以以朝廷为主进行刊印啊,这又不难,”
“不难,一套雕版价值几何,你不知道?”
“一套雕版只能印一页书,为什么要用雕版,可以用铅镍银做成单字,用时,用单字排板,印完,拆了单字又重新组合排板。”
李世民一下子就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呼吸也有些急促,此子这脑子是咋生的?为什么从古至今就没有人能想出这法子来。
只要书一多,那世家的地位就不稳,这可是杀向世家大族们的利器啊!
“陛下?”江逸风看着沉思发呆的李世民,轻轻唤了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