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军工:开局手搓八一枪
抗战军工:开局手搓八一枪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抗战军工:开局手搓八一枪 > 第157章 改造歪把子

第157章 改造歪把子

加入书架
书名:
抗战军工:开局手搓八一枪
作者:
孔二愣子
本章字数:
5172
更新时间:
2025-07-06

靶场上,孔捷今天给苏卫带了一个优秀的机枪手当试枪员,那就是沈泉。

李云龙也带了个人才,龙文章。

这是龙文章第一次来水窑,完全被水窑的生产条件震惊了,主要是反差,虽然现在水窑具备一定工业基础,甚至算是我军所有兵工厂里规模最庞大,设备最完善的一个,可是相比于国军正规兵工厂还是有差距,但就是这样,却经常搞出优良武器的创举。

苏卫自知龙文章枪法很厉害,在团长里,他用机枪打出去几乎是一条首线,各种射击技术把迷龙都给整自闭了,而他的另一个马甲,袁朗,在士兵突击里更是用95式步枪把一群自以为是的兵王给打成了南瓜。

今天苏卫准备的远不止一挺仿捷克式轻机枪,还有一挺在我军原本就仿制改良基础上又进行优化的歪把子!另有一挺仿苏联dpm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即俗称的大盘鸡,甚至还有一挺仿民24式重机枪,以及基于民24式魔改后的双联装防空机枪!

整个靶场就跟开武器展览会似的,引得众人不断发出惊叹,尤其是民24式双联装防空机枪,不说别的,造型是全场最霸气的!

首先要试验的就是仿捷克式。我军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基本沿用了原版ZB-26轻机枪的结构设计,不同的是,苏卫在其基础上增加了拓展性。

如除了zb-26的20发、30发弹匣,自制了更大容量,乃至于弹链供弹!

同时,除可配装轻型枪管和两脚架作轻机枪,也可配装重型枪管和三脚架作重机枪,三脚架还可改装为高射枪架!

以至于它的这些变型特点,让它进入了轻重两用机枪范畴。

但不管怎么变,它的口径都是7.92×57mm毛瑟步枪弹,作为轻机枪时甚至比原装捷克式zb-26还要轻,只有不到9千克,这是因为仿制过程中苏卫大胆简化了一些操作,就算在当作重机枪时,也仅有19千克。

其标尺射程1500米,膛线4条,右旋,缠距240mm,理论射速应在600发每分钟,但实际战斗射速还需试验定论。

“谁先来?”

苏卫一开口,沈泉和龙文章都争抢起来,最后在李云龙的护犊子下,让龙文章夺得头筹。

“嘿嘿,苏厂长,久仰久仰。”

龙文章谄笑着给苏卫拜码头,看到他这一副奸商式的笑容,苏卫忽然觉得李云龙和龙文章在某些方面太像了!简首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都鸡贼的很。

“来吧,展示。"

龙文章先端起机枪感受了一下份量,随后将20发弹匣压进机匣,双手稳稳托住枪身,瞄准了远处的靶标。

哒!

哒哒!

哒哒哒哒!!!

龙文章在射击时以短频为主,节奏把控极好,关键是打出来的效果拉满,无论点射、短点,命中率都极高,基本一两发子弹就命中一个目标,长点打出去也是一条首线,并且,很少有超过五发子弹的连发。

就连沈泉都被他的刁钻技术给震到了,他有时候跟孔捷抱怨,说总不能为了节约弹药把机枪当步枪打吧,可在龙文章手里,还真就是能把机枪当步枪来用。

虽然我军的弹药问题现在己得到一定缓解,可用龙文章教育迷龙的话说,我半匣子弹就能打死西个敌人,你一匣子弹打死一个,除了第一颗子弹稳定,剩下的全打天上了,高低立判。

并且,龙文章的各项射击姿势都很标准,站姿、跪射、卧射,还有运动射击,以及换手等等,这一波算是让他给装到了。

最后的结果十分喜人,这挺仿捷克式在连续打空五个弹匣后,都没有出现任何卡壳现象,测速后证明,有效射程1000米!至于射速,因为理论射速和战斗实际射速是两码事,但诸如龙文章这类经验丰富的机枪手,就算在实际作战中,受换弹匣、瞄准、战场环境及操作等因素影响,要是放开了打,一般每分钟也能达到200发左右。

具体操作起来,龙文章觉得我军仿制的甚至比原装进口捷克式zb-26手感还好!

下一轮,歪把子机枪。

其实相比于仿制捷克式、哈奇开斯机枪等,我军在抗战期间仿制或者说改装歪把子最多!

虽然歪把子性能没捷克式好,可它好搞啊。

1938年长生口伏击战中,我军缴获歪把子机枪后,由太行山兵工厂进行仿制,仅在百团大战期间就生产了约400挺!

不过这种仿制更准确的说是改制,主要是把歪把子6.5毫米口径改装成7.92毫米,包括在后世的军博,仍保留着我军改装的7.92毫米枪管歪把子。

除枪管外,苏卫在改制期间也针对原版设计的诸多缺陷,结合实战需求进行了不少针对性改良,如解决供弹可靠性问题。

原版歪把子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使用5发步枪弹夹供弹,需将6个弹夹装入弹斗,易因灰尘、泥土进入导致卡壳,且对弹药规格要求苛刻。

苏卫改良时简化了供弹结构,部分改用电焊焊接的20发弹匣,参考捷克式ZB-26的弹匣设计,减少了弹斗进灰的隐患,供弹效率提升约30%。

此外,去除了原版复杂的油刷润滑装置,该装置易沾染泥沙反而加剧卡壳,遂改为射击前人工涂抹机油,更适应敌后战场的恶劣环境。

在人机工效上,歪把子的枪托因偏移设计,也就是歪的由来,导致射击时后坐力不稳定,且瞄准基线过高。

苏卫调整了枪托角度,使其更贴近人体肩部,减少射击时的晃动,同时降低了瞄准基线,提高卧射时的隐蔽性,并简化了枪管散热片结构,将原版厚重的散热片改为轻薄的环形设计,减轻全枪重量,致使其从10.2公斤降至约9公斤,更适合步兵携行机动。

这些改良其实并不算技术升级,而是我军在极端条件下的战场适应性改造,以可靠性和实用性为核心,让仿制品能在泥泞、风沙等环境中持续射击,为敌后游击战提供宝贵的自动火力支持。

这一次换沈泉出手,他将自制的20发弹匣扣进机匣,迫不及待地便扣动扳机。

哒哒哒哒!!

弹壳如断了线的黄铜珠子迸溅而出。

只这一个长点沈泉就愣住了,且不说我军改良后的弹匣供弹居然没卡壳,光听这枪声内行人就能听出一些门道。

原版歪把子的射击声音有很鲜明的特点,和其他机枪比起来辨识度挺高,它的枪声不算特别洪亮,但节奏很独特,因为供弹结构的限制,连射时会带着一种哒哒哒…哒哒哒的断续感,不像捷克式那样是连贯的哒哒哒长点射,反而更接近快速点射的叠加,中间会有微小的间隔。

另外,由于枪管和机匣的加工精度问题,射击时还会夹杂着金属部件摩擦的咔啦声,尤其是在连续射击后,枪管过热导致部件间隙变化,这种杂音会更明显。整体听起来,像是钝器敲铁管的闷响混着不顺畅的机械撞击声,远不如其他机枪的声音清脆利落。

在战场上,老兵往往能通过这种断断续续带杂音的枪声,快速判断出这是歪把子在开火。

但我军改良后的歪把子,沈泉觉得顺极了!不仅打得顺,声音也很顺耳。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