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逸事,妙趣横生
乡间逸事,妙趣横生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乡间逸事,妙趣横生 > 老槐树下的半碗米粿

老槐树下的半碗米粿

加入书架
书名:
乡间逸事,妙趣横生
作者:
爱吃参皇鸡的剑林天
本章字数:
3394
更新时间:
2025-05-25

李家村的老槐树又开花了,细碎的白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地的月光。林秋娥坐在树下的石凳上,望着树杈间那个摇摇欲坠的鸟窝发呆,手中竹篮里的米粿还冒着热气,甜香混着槐花香,勾起了二十年前的回忆。

1983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晚,倒春寒冻得人首打哆嗦。十二岁的秋娥缩在补丁摞补丁的棉袄里,看着灶台上最后一把米发愁。父亲病重,母亲每日天不亮就去邻村帮工,家里能吃的东西早就见底了。

"秋娥!"隔壁陈阿婆的声音从院门外传来,"快过来!"秋娥推开门,就看见阿婆拄着拐杖,怀里紧紧抱着个粗陶碗,碗口还盖着蓝花布。"快拿着,阿婆新蒸的米粿,热乎着呢!"

米粿软糯香甜,上面还撒了一层细细的桂花。秋娥咬了一口,眼泪就掉了下来。那是她这辈子吃过最好吃的东西,也是最温暖的馈赠。从那以后,陈阿婆总会时不时送来一碗米粿,有时还会塞个煮鸡蛋在她手里。

老槐树见证着这份跨越血缘的亲情。每个夏天的傍晚,秋娥都会搬个小板凳,坐在树下听阿婆讲故事。阿婆年轻时是村里有名的巧手,会做各种点心,也会讲很多老辈人的故事。月光透过槐树叶的缝隙洒在两人身上,把影子拉得老长。

日子一天天过去,秋娥渐渐长大,阿婆却越来越老。1995年的冬天格外冷,阿婆病倒了。秋娥每天放学后就往阿婆家跑,给她端水喂药,陪她说话。阿婆总是摸着她的手说:"秋娥啊,阿婆没白疼你。"

腊月廿三那天,秋娥早早蒸了一锅米粿,想给阿婆送去。可当她跑到阿婆家时,看到的却是紧闭的大门。邻居告诉她,阿婆的儿子把她接去城里了,走得很急,连招呼都没来得及打。

秋娥站在老槐树下,捧着那碗米粿,泪水砸在碗沿上。从那以后,她再也没见过陈阿婆。每年米粿成熟的季节,她都会蒸上一碗,坐在老槐树下,望着远方发呆。

2008年,秋娥考上了城里的大学。临走那天,她特意在老槐树下放了一碗米粿。她知道阿婆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但她总觉得,只要老槐树还在,那份温暖就还在。

大学毕业后,秋娥留在城里工作,结婚生子,日子过得平淡而幸福。但每年清明,她都会带着丈夫和女儿回李家村,在老槐树下摆上一碗米粿。女儿总是好奇地问:"妈妈,这个阿婆是谁呀?"秋娥就会把那个关于半碗米粿的故事讲一遍又一遍。

2023年春天,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平静。电话是陈阿婆的孙子打来的,说阿婆临终前一首念叨着秋娥,还有老槐树下的米粿。他把阿婆的遗物寄了过来,除了几件旧衣服,还有一个蓝花布包着的粗陶碗——正是当年装米粿的那个碗。

秋娥捧着碗,泪水决堤。她突然想起阿婆说过的话:"秋娥啊,做人要记得别人的好,有恩就要报。"这些年,她虽然每年都在老槐树下摆米粿,可她总觉得还不够。

于是,秋娥做了一个决定。她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带着家人回到了李家村。她在老槐树下开了一家米粿店,招牌就叫"阿婆米粿"。店里的米粿都是按照阿婆当年教她的方法做的,软糯香甜,还撒着细细的桂花。

米粿店很快就火了起来。不仅村里人爱吃,连周边村镇的人都慕名而来。秋娥总是热情地招待每一位客人,有时还会免费送一碗米粿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她常说:"我这手艺是阿婆教的,现在能帮到别人,阿婆在天上也会高兴的。"

女儿也喜欢在店里帮忙,她最喜欢听来店里的老人们讲陈阿婆的故事。渐渐地,她也明白了妈妈为什么这么执着于米粿,为什么每年都要在老槐树下摆上一碗。

一个周末的午后,店里来了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太太。秋娥一眼就认出了她——是阿婆的儿媳妇,当年把阿婆接走的人。老太太拉着秋娥的手,老泪纵横:"秋娥啊,这些年苦了你了。阿婆临终前一首念叨着你,说最对不起的就是你,走的时候连个招呼都没打......"

秋娥摇摇头,给老太太端来一碗米粿:"婶子,别这么说。阿婆对我的好,我一辈子都忘不了。现在我能把阿婆的手艺传下去,能帮助别人,就觉得很幸福了。"

夕阳西下,老槐树被染成了金色。秋娥坐在树下,看着女儿和村里的孩子们追逐打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碗里的米粿还冒着热气,甜香混着槐花香,飘得很远很远。

老槐树下的半碗米粿,承载着跨越岁月的温暖与感恩。它不仅是一份美食,更是一个关于爱与传承的故事,在时光的长河里,永远散发着动人的光芒。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