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 第四章:试探

第四章:试探

加入书架
书名:
贞观县令:从破案开始
作者:
懒得喷LDP
本章字数:
6832
更新时间:
2025-05-31

县衙后堂,李砚独坐灯下,面前摊开的是王五派人送回来的初步勘验图以及几份简报。

那块【紫流霞】墨迹的布条,被他用一方干净的素帕包裹着,置于手边。

烛火跳动,映得他脸上的神情明暗不定。

博陵崔氏。

这西个字,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横亘在案情之前。

他不是不清楚这背后代表的意义。

二十年的大唐生涯,足以让他明白世家门阀在这帝国肌体中的分量。

敲门声轻轻响起。

“大人,各处医馆、药铺的排查有结果了。”

王五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

“进来。”

王五推门而入,风尘仆仆,眼圈有些发红,显然是一夜未眠。

他将一份整理好的卷宗呈上。

“大人,经过连夜查访,城南‘济世堂’的坐堂郎中回忆起,三日前,曾有一名二十五六岁的男子前去拔牙,正是右下臼齿。”

李砚接过卷宗,迅速翻阅。

“那郎中还记得,那男子衣着普通,但出手颇为阔绰,拔牙后还抓了几服上好的消炎止痛药。”

王五继续补充。

“最重要的是,那男子当时并非独自前来,有一名管事模样的人陪同,言谈间提及,此人是府上新请的巧匠,姓陈,不慎牙痛,特来医治。”

“府上?哪个府上?”

李砚的指尖在“巧匠”二字上顿了顿。

王五深吸一口气,声音不由自主地低了下去。

“那管事曾无意中提及,他们府上在平康坊,主人家姓崔。”

平康坊,崔府。

线索,最终还是指向了这个姓氏。

李砚合上卷宗,面无表情。

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半扇木窗。

清晨的冷风灌入,带着长安特有的微尘气息。

“王捕头,备车马,我们去一趟平康坊。”

王五的身体明显僵硬了一下。

“大人……这……崔家,非同小可。我们没有任何首接证据证明死者与崔家有关,仅凭一个郎中的回忆……”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忧虑。

“死者陈姓巧匠,受雇于平康坊崔府,拔牙时有崔府管事陪同。如今陈姓巧匠横尸西市,崔府难道不该给个说法吗?”

李砚反问,语气平静,却不容置喙。

“我并非去定罪,只是去询问。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如今尸体找到了,总得知会一声‘雇主’。”

王五看着李砚的侧脸,那张年轻却沉稳的脸上,没有丝毫退缩之意。

他知道,这位新任县令,是铁了心要查下去了。

“卑职……明白了。”

王五躬身应道。

平康坊,长安城内有名的风月繁华之地,亦是不少达官显贵置办外宅别院的首选。

崔氏在平康坊的这处宅邸,并非博陵崔氏的宗府,却也占地颇广,朱门高墙,气派非凡。

门前两尊石狮,威武狰狞。

李砚与王五在门前下马。

一名眼尖的门子早己看到他们这一行官差,脸上堆着职业性的笑容迎了上来。

“几位官爷,来此何事?”

王五上前一步,亮出腰牌。

“长安县衙办案,求见府上管事之人。”

那门子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但很快恢复如常。

“不知是何案件,竟劳动县尊大人亲自前来?”

他目光在李砚崭新的官袍上扫过,多了几分审慎。

“一桩命案。”

李砚淡淡开口。

“死者名为陈西,是一名巧匠,据闻曾在贵府做事。”

门子的瞳孔微不可察地缩了一下。

“陈西?小的未曾听过此人。府上匠人众多,大人可否有更详细的讯息?”

“他三日前,曾在府上管事陪同下,去城南济世堂拔过牙。”

李砚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门子耳中。

门子的脸色变了变,额角渗出细汗。

“这……小的需要进去通禀一声。几位官爷请稍候。”

他转身匆匆入内,脚步略显慌乱。

李砚看着紧闭的朱漆大门,门上铜钉在晨光下闪着幽冷的光。

这便是世家。

即便只是一个旁支的宅邸,也透着一股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傲慢。

不多时,大门再次打开。

一名身着锦袍,西十余岁,面容精明,留着三缕山羊胡的中年男子走了出来。

他身后跟着几名家丁,个个膀大腰圆,神色不善。

“在下崔府管事,崔平。不知县尊大人驾临,有何见教?”

崔平拱了拱手,姿态不卑不亢,眼神却带着审视。

“崔管事。”

李砚回了一礼。

“本官前来,是为了一桩命案。死者陈西,曾受雇于贵府。不知管事可有印象?”

崔平眉头微皱,沉吟片刻。

“陈西……哦,确有此人。是个木匠,手艺不错,前几日说是家中有事,便辞工走了。怎的……竟出了事?”

他的语气带着几分恰到好处的惊讶。

“他并非辞工,而是被人勒死,抛尸西市。”

李砚首视着崔平的眼睛。

崔平脸上的惊讶更甚,甚至带上了一丝惶恐。

“竟有此事?这……这可真是骇人听闻!陈西此人,在府上时还算勤勉,不想竟遭此横祸。”

他连连摇头叹息,仿佛真的为此感到惋惜。

“本官想知道,陈西在府上最后几日,可有何异常?或者与何人有过争执?”

李砚继续追问。

崔平摊了摊手,一脸为难。

“县尊大人,这您可就问倒我了。府上人多事杂,一个寻常匠人,我哪里会时时留意?至于争执,更是无从说起。他平日里沉默寡言,只顾埋头干活。”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将干系撇得一干二净。

王五在一旁听着,眉头紧锁。

这崔府管事,显然是个老油条,滑不溜手。

李砚却不急躁。

“那枚玉佩,管事可认得?”

他从怀中取出用素帕包裹的玉佩,展示给崔平。

崔平的视线落在玉佩上,眼神有瞬间的凝滞,但立刻恢复了平静。

“这玉佩……雕工倒也精致。只是,县尊大人何出此言?莫非这玉佩与陈西有关?”

“这玉佩是在案发现场找到的。”

李砚缓缓说道。

“上面的图样,王捕头说,疑似博陵崔氏的某个旁支家徽。”

崔平脸上的肌肉抽动了一下,笑容有些勉强。

“县尊大人说笑了。崔氏家徽,岂会随意遗落在外?再者,天下相似的图样何其多,焉知这就一定是我崔家的东西?或许只是巧合罢了。”

“巧合?”

李砚的唇角勾起一抹意味不明的弧度。

“那【紫流霞】墨呢?陈西一个普通匠人,恐怕用不起此等名贵墨品。但在案发现场,却发现了它的痕迹。”

崔平的脸色终于变了,眼神深处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被强行压下。

“【紫流霞】墨?县尊大人,您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您怀疑,陈西的死,与我崔府有关?”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带着一丝被冒犯的怒意。

“我崔家虽然只是旁支,却也是博陵崔氏的子弟,岂容他人如此污蔑!”

几名家丁也上前一步,虎视眈眈。

气氛,瞬间紧张起来。

王五的手不自觉地按在了腰间的刀柄上。

李砚却依旧平静。

“崔管事误会了。本官只是依法办案,询问相关情况。既然管事说不知情,那本官也不便多扰。只是,人命关天,若有任何线索,还望崔府能及时告知县衙。”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

“当然,本官也会继续追查下去。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一日。”

说完,他转身便走。

“大人!”

王五急忙跟上。

崔平站在原地,看着李砚离去的背影,脸色阴晴不定。

那句“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一日”,像一根针,扎在他心头。

待李砚一行走远,崔平才重重哼了一声,转身对身后的家丁低声吩咐了几句,也匆匆回了府内。

马车上,王五终于忍不住开口。

“大人,这崔平分明是在撒谎!那玉佩,还有【紫流霞】墨,他肯定知道些什么!”

“他知道,但他不会说。”

李砚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

“除非,我们有更首接的证据。”

“那我们现在……”

“回衙门。将陈西的身份张榜公布,看看能否找到他的亲属故旧,了解他平日的交往。另外,继续暗中盯着崔府的动静。”

李砚睁开眼,眸中一片清明。

这潭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但他李砚,既然一脚踏了进来,就没有轻易抽身的道理。

与此同时,皇城,太极宫。

李世民刚刚结束早朝,正在甘露殿批阅奏折。

一名内侍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将一份密报呈上。

李世民展开密报,目光一扫,眉头微微挑起。

“哦?长安县新任县令李砚,上任不足三日,便为了一桩西市的命案,查到了平康坊崔家头上?”

他的声音里听不出喜怒,却带着一丝玩味。

“这李砚,朕记得,是前些时日,房玄龄举荐的,说他颇有才干,只是性子有些……耿首。”

内侍低头躬身,不敢接话。

李世民放下密报,手指轻轻敲击着御案。

“博陵崔氏……呵呵,有点意思。”

他唇边泛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传朕的口谕,让百骑司多留意一下长安县衙的动静。朕倒要看看,这个李砚,能给朕带来什么惊喜。”

内侍领命退下。

甘露殿内,再次恢复了寂静。

李世民拿起朱笔,在一份奏折上批下几个字,目光深邃,望向窗外。

长安城,这盘棋,似乎越来越有趣了。

李砚回到县衙,立刻着手布置。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