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之外,叶清的“人生蓝图”中,“有效社交”占据了显著篇幅。
这并非简单的交朋友,而是构建一个高质量、高回报的人脉网络。
目标清晰:结识各专业领域的佼佼者,与有经验的学长学姐建立联系,提前接触潜在的行业资源。
她的笔记本里,有一套隐秘的“社交价值评估模型”。
观察对象A:某专业课第一,学生会干事,发言逻辑清晰。评估:高价值,可接触。
观察对象B:宿舍联谊活跃分子,成绩平平,爱好广泛但无专精。评估:中低价值,保持礼貌距离。
班级第一次小组课题讨论,叶清主动承担了组织者的角色。
她将讨论议题拆解成若干模块,分配给每位成员,并设定了严格的发言时间和成果预期。
“我们首先聚焦核心问题,用十五分钟明确A方案的可行性,再用十分钟对比B方案的优劣。”她语气平稳,不容置疑。
一位被她私下评估为“高潜力合作对象”的男生,名叫宋明,成绩优异,曾获国家级竞赛奖项。
叶清找到一个课后机会,尝试与他进行“深度交流”。
“宋明同学,我研究过你的竞赛论文,关于算法优化的部分很有启发。未来是否有意向参与X教授的Y项目?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合作的可能性。”她开门见山,语速略快,力求高效。
宋明推了推眼镜,表情有些微妙。
他顿了顿,才开口:“叶清同学,你的规划能力很强。不过,我暂时还没想那么远,最近对一个独立游戏项目更感兴趣。”
他礼貌地笑了笑,找了个借口便离开了。
叶清站在原地,第一次,她的“社交价值评估模型”给出了“误判”的红色警示。
宋明的反应,不在她的预设脚本之内。
她开始留意那些在人群中如鱼得水的人。
比如隔壁班的文艺委员,一个爱笑的女生,成绩中上,却总能组织起各种有趣的活动,身边围满了人。
还有她宿舍那个短发室友,大大咧咧,经常分享些零食和八卦,人缘出奇的好。
这些人的“受欢迎”似乎与成绩、背景、甚至“可利用价值”关联不大。
更多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和力,或是某种独特的幽默感。
叶清尝试分析。
“目标C,受欢迎原因:频繁使用非攻击性幽默,善于倾听,表情丰富。模仿难度:高。”她在笔记本上记录,眉头微蹙。
这些行为模式,缺乏统一的逻辑和可复制的路径。
一次在图书馆,叶清整理完自己的笔记,发现旁边一位女生正对着一道复杂的《线性代数》习题愁眉不展。
女生是她同班同学,平时不太起眼,叶清的社交雷达并未将她标记为“重点关注对象”。
鬼使神差地,或许是刚攻克了一个难题心情略松,叶清指了指女生草稿纸上的一个步骤:“这里,辅助线做错了方向。”
女生惊讶地抬头,随即露出感激的笑容。
叶清三言两语点明了思路。女生恍然大悟,连声道谢:“太谢谢你了,叶清!我卡在这里好久了!你真是太厉害了!”
“只是举手之劳。”叶清回答,语气依旧平静。
但女生的热情超出了她的预料。
“我叫林晓晓,以后有学习上的问题,还能请教你吗?作为回报,我知道一家超赞的甜品店,下次请你呀!”林晓晓眼睛亮晶晶的。
叶清略微迟疑了一下。
“甜品店”不在她的健康食谱规划内。
但林晓晓真诚的笑容,让她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
“可以。”
林晓晓欢呼一声,立刻加了叶清的联系方式。
晚上复盘时,叶清在笔记本的“社交记录”一栏,写下了“林晓晓”的名字。
旁边,她标注:“意外接触。潜在价值:信息互通,情绪价值(待评估)。”
这次经历,像一颗小石子投入她平静的湖面,激起一圈微澜。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似乎并不总是遵循她预设的公式。
但叶清迅速将这份不确定感归档。
她的社交模型或许需要迭代,加入更多变量,比如“偶然性善意行为的潜在回报率”。
她坚信,只要算法足够精密,一切“不可量化”的因素,最终都能被解析和掌控。
完美社交,依然是可以通过计算达成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