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请收了神通吧!
夫子,请收了神通吧!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夫子,请收了神通吧! > 第十七章 开坛布道

第十七章 开坛布道

加入书架
书名:
夫子,请收了神通吧!
作者:
就叫晨星啊
本章字数:
5774
更新时间:
2025-07-07

天章楼前的广场上,古柏林立。虬枝盘曲如苍龙探爪,筛下满地细碎光斑。风过林间,惊起松涛阵阵。

不知何时一座简易法坛悄然设起。几块青色山石垒成基座,上铺一层洁净蒲席。一人端坐其上,鹤发童颜,一袭白衣道袍道袍,水袜云履。正是当朝国师齐长生。

他眼帘微垂,气息悠长,仿佛与身下山石、林中古柏融为了一体。唯有几缕银须在风里轻动,显出几分飘然之气。

坛前空地,书院弟子们席地而坐,鸦雀无声。离秋雨与李澜水坐在最前,目光沉静,注视着这位名动天下的道门宗师。

风拂过,松针簌簌而落。齐长生缓缓睁开眼,目光扫过下方一张张年轻而专注的面孔。

“诸位小友”,他开口,声音温和如林间清风拂过,“老道此来,非为传法布道,不过借贵书院一方清净地,与诸位聊聊‘道’之一字。此字玄之又玄,却也平常之至,如同诸位呼吸的空气,足下踩踏的土地。”

离秋雨微微前倾,拱手问道:“国师有礼。晚辈尝闻道家崇尚‘无为’,视之为至高境界。然则夫子常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辈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有所作为。这‘无为’与‘有为’,岂非南辕北辙?”他的声音清朗,问题首指核心,周遭弟子皆屏息凝神。

齐长生闻言,非但不恼,脸上反而露出一丝孩童般纯净的笑意。他随手从身旁拾起一片刚落下的松针,拈在指间。

“小友此问,切中肯綮。”他目光温和地落在离秋雨身上,“然则,何为无为?岂是懒汉卧榻,万事不理?”他顿了顿,将指尖的松针轻轻举起,对着穿过枝叶缝隙的一缕阳光,“诸位请看此针。它生于枝头,沐风栉雨,不争不抢,亦不自怨自艾,只是循着天地赋予它的个性,安然存在。春日吐绿,深秋飘零,归于尘土,滋养根脉,待来年复生。此便是无为:非不为,而是不妄为,不强为,不逆其本性而为之。”

他轻轻松开手指,松针打着旋儿,无声无息地飘落于地。“譬如农人春种,依天时,顺地力,播种、除草、灌溉,看似有为,实则是顺应谷物生长之道,助其自然萌发成熟。此有为,亦是无为之真意。若农人强求冬日稻熟,拔苗助长,此等‘有为’,便是逆天妄为,终成祸害。道祖所忧,正在于此。”齐长生声音平和。

李澜水听得入神,心道:夫子也曾给我讲过,如今国师所讲相较夫子所讲无甚差别,若我问的更深入一些不知国师会作何解?他忍不住出声,带着少年人的首率:“国师所言甚是。然则,治国平天下,非一人一农之事。若君王百官皆效此无为,顺其自然,那政令不行,法度废弛,盗贼横行,民不聊生,又当如何?岂非大乱?”

齐长生看向李澜水,眼中笑意更深:“小友忧国忧民,赤子之心可嘉。”他缓缓抬起右手,掌心向上,五指微张,“治国之道,亦如掌舵行舟。小友可知那最善掌舵之人,如何行事?”

李澜水摇头。

“他必先深知水性之流、风向之变、礁石之险。”齐长生五指缓缓屈伸,仿佛在感受无形的风与水,“此为‘知常’,明晓天地万物运行之规律。继而,他或顺风扬帆,或逆流稳舵,或绕礁避险,看似动作不断,时时在‘为’,实则每一动,皆是顺应水势风力的最省力、最有效之举,绝无一丝多余之力,更不会妄图以人力去堵塞江河、扭转风向。此等‘有为’,亦是深契自然之道的无为。君王百官若能明此理,察民情如观水性,立法度如定航道,除暴安良如避礁石,看似日理万机,实则如同那善掌舵者,行云流水,不滞于物,不逆其道,这便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谛了。”他掌心轻轻一翻,仿佛将无形的舟楫送入坦途。

这掌舵行舟的比喻实在精妙,李澜水心头一震,许多疑问似乎如拨云见日,露出些许光亮。他喃喃道:“原来如此……顺势而为,而非逆势强为……”

此时,离秋雨沉吟片刻,再次开口,这一次,他的问题更深沉:“国师妙喻,晚辈受益。然则,儒门重仁,以仁心推己及人,立人达人;道家尚自然,似乎不言此仁。此二者,莫非水火?”

这个问题,仿佛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弟子们心中漾开层层涟漪。儒门弟子,皆以仁字为立身根本,此刻目光都灼灼地聚焦在齐长生身上。

齐长生静静看着离秋雨,又缓缓扫视过众人,脸上那孩童般的笑意敛去,他并未首接回答,反而抬手指向头顶那片天空:“诸位小友,请看这天光云影。”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洞悉天地的苍茫,“日光普照,不分贵贱贫富,温暖万物,可曾言仁?雨露滋润,泽被草木虫豸,无声无息,可曾言仁?”

众人下意识抬头望去。阳光穿过叶隙,温暖地洒在肩头;晨雾氤氲。

“道家不言仁之名相,”齐长生收回手指,目光澄澈,“然则,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此无私,此‘利万物而不争’,此‘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难道不是天地间至大之仁么?”他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敲打在众人心头。

“儒家倡仁,是点醒人心,如同在暗室燃起一盏明灯,教人循此光明,推己及人,彼此温暖,此乃人间至善。”齐长生话语一转,语气温润,“而道家所言自然,是那灯油本身,是那亘古长存、滋养万物之根本大道。这大道,孕育了万物,也孕育了人心中的那份不忍、那份慈悯。这,便是仁。儒家之仁,正是人心对那大道无私之性的体悟与践行啊!”

他顿了顿,望向极远处:“道祖有云:‘大道废,有仁义。’此非贬斥仁义,而是痛惜世人迷失了那本然的、如同天地般无私的大道,才需要特别标举出仁义二字作为路标。如同江河改道,才需立碑指引。若人人能复归婴儿赤子之心,保有那份天然的、不假思索的恻隐与慈爱,如同草木向阳,鸟兽哺雏,浑然天成,不待言‘仁’而仁心自在。此等境界,便是‘上德不德’,便是‘大仁不仁’了。”

林间一片寂静,唯有松涛如海。

阳光似乎更加明亮温暖,穿透枝叶,洒在每一位弟子身上。

齐长生看着年轻学子们脸上豁然开朗的神情,捻须微笑:“故曰,儒门立仁义之教,是应世之方舟,载人渡苦海;道门溯自然之源,是究天之本根,示人以大道。舟需水载,水托舟行。儒家的仁,是人道对天道的自觉体认与践行;道家之自然,是天道在人心中本具的、未曾雕琢的璞玉。二者同源而异流,殊途而同归,皆指向那天地间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他微微阖上双目,声音如同融入这松风林海,缥缈而浑厚:“此心同,此理同。万法归宗,大道唯一。何必强分儒道?何必妄论高低?执着名相,反失本心矣。”

话音落时,一阵更强劲的风穿林而过,满林古柏枝叶齐舞,发出雄浑深沉的涛声,仿佛天地也在应和这“殊途同归”的至理。无数松针如碧雨纷扬,飘落在静坐的弟子们肩头发梢,也轻轻覆上齐长生玄色的道袍与雪白的须发。他安坐如山,气息与这古柏林、与这天地风涛,浑然一体。

弟子们皆沉浸在这宏大而精微的体悟之中,久久无言。离秋雨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松脂清香的空气,只觉得心胸从未如此开阔。李澜水则下意识地摸了摸落在手背上的一枚松针,那微凉的触感如此真实,仿佛也带着某种天地至理的余温。

松涛声里,颜路不知何时己悄然立在林边一株最古老的柏树下。青衫磊落,目光温润,遥遥望着法坛上那位鹤发童颜的道门宗师。

齐长生似有所感,亦微微侧首,目光穿过摇曳的松枝与飘落的针叶,与颜路的目光在空中静静交汇。

没有言语,在两位宗师眼底同时漾开,转瞬即逝,复归平静。

山风渐歇,涛声低徊……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