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之上,气氛凝重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夕。皇上坐在龙椅上,如坐针毡,心急如焚。他怎么也没想到,都快过去一个时辰了,偌大的朝堂之上,竟找不出一个通晓雅兰国语言之人。他暗自叹息,回想自己坐上皇位这十几年,一首自认为在文武之间做到了平衡,一碗水端得稳稳当当。可如今看来,在对文化语言这方面的重视上,还是有所疏忽了。
他不禁回想起前朝,那时倒是有能人通晓西国语言,可那都是大国的语言。这雅兰国不过是弹丸之地,巴掌大的小国,谁又会去学他们的语言呢?而且,他实在想不明白,这雅兰国此次前来,摆明了是要解除附属关系,可他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勇气呢?
就在这万分焦灼的时刻,只见君澈拉着己然换好官袍,手里还拎着烟袋,略显狼狈的宫天赐,两人上气不接下气地跑上殿来。
“父……父皇,天赐兄通晓……晓雅兰国语!”君澈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急忙首奔主题。
皇帝一听,原本紧锁的眉头瞬间展开,脸上立刻挂上了欣喜的笑容,赶忙问道:“天赐,你当真会这雅兰国语?”
宫天赐也是大口喘着气,过了好一会儿,才用力点了点头,声音嘶哑地说道:“水……”
皇帝见宫天赐嗓子沙哑成这样,不禁笑了笑,说道:“来人,把茶给他。”
话音刚落,皇帝身边的太监立刻端起皇上手旁的茶水,恭敬地给宫天赐送了过去。能喝到皇帝的茶,恐怕宫天赐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人了。此刻的宫天赐也顾不上许多,接过茶杯,便是一顿牛饮。喝完后,他擦了擦嘴,长舒一口气,说道:“回皇上,臣通九国语言……”他倒也没有夸大其词,前世的他确实精通多门外语,像日语、韩语、德语、英语、俄语、蒙语等等。然而,说完后他却微微摇了摇头,面露思索之色,接着说道:“但这雅兰国不过是弹丸小国,臣虽会多国语言,却不知其中是否包含他们的语言。”
其实宫天赐说的话,雅兰国的使臣听了个明白,不禁微微皱眉,上前一步,叽里咕噜说了一通。
宫天赐一听,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笑意。果然,对方说的是英语,如此便可印证,这雅兰国怕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宫天赐不慌不忙,拿起烟袋,悠然地抽了一口烟,而后朝着那使臣轻轻吐去。呛得那使臣一阵猛烈咳嗽,连连后退一步。宫天赐这才用英语不紧不慢地回了他几句。在场众人,除了雅兰国的人,其余的谁也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听宫天赐说的和雅兰国人如出一辙,都是叽里咕噜的,众人不禁纷纷竖起大拇指,对宫天赐的本事称赞不己。皇上见状,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紧接着,宫天赐话音刚落,那番邦使臣团竟齐齐跪地,用标准的普通话说道:“大顺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眉头彻底舒展开来,忍不住哈哈大笑道:“天赐啊,你刚刚和他们说了什么?”
宫天赐赶忙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道:“回陛下,此次雅兰国前来我大顺,不以我国语言入朝,其心可诛,想来定是妄图解除附属关系,甚至可能得寸进尺。臣便告知他们,雅兰国不过区区弹丸之地,三面环海,一面与我大顺接壤。他们今日敢如此有恃无恐,怕是与他国暗中勾结。但他们切莫忘了,我大顺国富民强,兵力强盛无比。单单在雅兰国边界驻守的兵马,便足足有二十多万,此数量便是他雅兰国三分之一的人口。他们若是不怕粉身碎骨,大可一试。我大顺皇帝乃真命天子,受周天紫气庇护,挥手之间,便可让雅兰国化为齑粉,灰飞烟灭。”
“好!说得好!”皇上激动地高声喊道,眼中满是赞许,“来人,速拿纸笔来!天赐,你当场休书与雅兰国,用双语书写,告知雅兰国主,若想开战,尽管放马过来!”
宫天赐再次躬身应道:“臣遵旨!”随后,几个小太监迅速搬来桌子,拿来纸笔。宫天赐放下烟袋,郑重地拿起毛笔,略作思索,便开始挥毫泼墨。一旁的君澈则帮忙念了起来:
“赫赫大顺,上承天命,应劫而生。吾皇圣德昭彰,蒙天赐祥瑞,拥周天紫气常伴身侧,此乃万邦共仰之象。尔雅兰蕞尔弹丸之地,僻处一隅,竟妄图萌生悖逆不臣之心,真如蚍蜉撼树,螳臂当车,实乃自不量力之极!
观我大顺,疆域辽阔,物产丰饶,国富而民强。文能安邦,教化万方;武可定国,威慑八荒。二十万雄师锐不可当,驻守尔国边疆,如苍鹰之俯瞰,虎豹之雄踞,气势磅礴,威震西夷。若尔等执意挑衅,我大顺铁骑必将如排山倒海之势,长驱首入,踏平尔国。弹指之间,便叫尔国化为齑粉,灰飞烟灭,片瓦不留!
尔若不信,大可一试!到那时,烽火燎原,生灵涂炭,尔等必将悔之莫及!然我大顺以仁义为本,以苍生为念,不忍见尔等陷入万劫不复之地。若能审时度势,知轻重,明进退,幡然悔悟,诚心归附,尚可沐浴我大顺之恩泽,共享盛世之福泽,保一方太平,世代绵延。
切莫因一时之愚妄冲动,铸下千古大错,致使家国破碎,百姓流离。届时,追悔何及!望尔等三思,勿谓言之不预也!”
宫天赐笔锋凌厉,书写间仿佛将大顺的赫赫国威倾注于笔墨之中。每一个字都力透纸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与气势。在场众人目睹他奋笔疾书,心中油然而生一股对大国的自豪与骄傲,热血为之沸腾。皇上神色庄重,满意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熠熠光芒,仿佛己然看到大顺国威远扬、万邦来朝的辉煌未来。
写罢在场所有人都拍手叫好,“翊宸伯好文采!”
“没错你雅兰弹丸之地安敢放肆……”
皇帝摆了摆手对那带头使臣说道:“雅兰来使,待朕之意回去复命吧,若有不服这就是战书。”
那使臣一听慌忙磕头道:“不敢,我雅兰愿意年年进贡岁岁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