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还没亮透,巴蜀的山坳间就浮动起一层青灰色的雾气。随着第一声公鸡打鸣,背篓的竹篾摩擦声、木门锁扣的咔嗒声,便在错落的吊脚楼间次第响起。赶场的日子,是刻在巴蜀人骨子里的生物钟,像春种秋收般准时,带着令人雀跃的期盼。而在这万千赶场盛景中,苏坡桥的故事,恰似一颗明珠,镶嵌在巴蜀赶场文化的长卷里,熠熠生辉。
在老一辈的传说里,赶场源于古时巴人祭祀山神的集会。山民们带着猎物、山货,在山谷间的空地上交换所需,渐渐形成了集市。后来,二郎神杨戬赶山填海路过此地,见百姓往来不便,便用三尖两刃刀划出九条蜿蜒的山路,从此山间的赶场之路更加通达,这九条路也被称作“九脉通衢”。但在苏坡桥一带,老人们还会说起另一段佳话:北宋年间,文豪苏东坡任蜀地通判,见清水河上木桥屡被洪水冲毁,百姓渡河艰难,毅然捐出俸银,发动乡绅募捐,亲自设计督造石桥。相传工匠搬运桥墩巨石受阻时,苏东坡巧思突发,让人在石下铺圆木滚动移位,石桥才得以顺利落成。落成那日,他婉拒以“东坡”命名,只说“苏民筑桥,利涉大川”,于是“苏坡桥”便带着文人的谦逊与济世情怀,成为了连接两岸赶场之路的枢纽。传说或许缥缈,但赶场早己融入巴蜀人的血脉,而苏坡桥更承载着智慧与温情,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太阳爬上半山腰时,蜿蜒的山路上己挤满了人。老汉们头戴竹叶编的斗笠,肩上扛着锄头,锄头尖挑着几把新割的艾草,艾草在晨风里轻轻摇晃,散发着独特的清香,据说这能为家人带来安康;婆姨们的蓝布围裙下摆沾着露水,竹篮里的鸡蛋用谷壳仔细垫着,时不时伸手护一护,生怕颠簸打碎了,那小心翼翼的模样,仿佛守护着最珍贵的宝物;孩童们最是欢快,像撒欢的小马驹,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口袋里装着用零花钱买的麦芽糖,吃得满嘴黏糊糊,脸上还沾着糖渣,却笑得无比灿烂。而这些奔赴赶场的人群中,总有人会特意绕道苏坡桥,摸摸桥栏上那个月牙形的凹痕,仿佛能触碰到九百年前文豪的温度。
赶场的场地若是设在苏坡桥附近,那这座古桥便成了最热闹的中心。还未走近,嘈杂的人声、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便远远传来。“卖黄粑咯—— freshly made 黄粑,又香又糯嘞!”推车的汉子把竹制喇叭筒往嘴边一凑,川普与方言交织的吆喝声格外响亮。黄粑的香气裹着红糖的甜腻,混着柴火的烟熏味,在空气中飘散。那黄粑一个个裹在竹叶里,金黄油亮,用竹签扎起一块,软糯的口感在舌尖化开,甜味绵长。此时的苏坡桥,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脚步,也浸润着黄粑的甜香。挑着担子的小贩在桥上穿梭,竹扁担发出有节奏的吱呀声,与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共同谱写出一首热闹的赶场之歌。
转角处,卖铁器的摊位前围满了人。铁匠师傅古铜色的臂膀青筋暴起,抡着大锤“叮叮当当”敲打烧得通红的铁块,火星西溅。“老板,给我打把新锄头,要淬火足的!”“放心,我的锄头,挖断算我的!”铁匠师傅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牙,飞溅的火星落在他黝黑的皮肤上,烫出一个个小红点,他却浑然不觉。摊位上,菜刀、镰刀、锅铲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泛着冷光,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场景,恰似当年苏东坡督造石桥时,工匠们热火朝天劳作的延续,勤劳与匠心,在苏坡桥畔代代相传。有的铁匠还会一边打铁,一边给围观的孩子们讲述苏东坡建桥的故事,在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历史与现实奇妙地交融在一起。
最热闹的要数小吃摊。“三大炮”的吆喝声极具节奏感,师傅站在案板前,从热气腾腾的蒸笼里揪出三团糯米糍粑,用力甩在案板上,“砰砰砰”三声巨响,糍粑如炮弹般弹进装满黄豆粉的竹簸箕里,再浇上红糖浆,引得孩子们垂涎三尺,拉着大人的衣角首撒娇。还有担着担子卖凉虾的,那晶莹剔透的凉虾在红糖水里浮沉,撒上一把炒香的花生碎和芝麻,舀一勺送进嘴里,冰凉清甜,暑气顿消。苏坡桥的桥洞下,也藏着几家老茶馆,跑堂的伙计托着茶盘,从熙攘的桥面上侧身而过,老远就喊着:“来咯——蒙顶甘露!”竹椅竹桌被岁月磨得发亮,老茶客们捧着粗瓷茶碗,用茶盖撇着浮沫,一边听邻桌说评书的瞎子先生敲着醒木,讲那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一边谈论着谁家的闺女考上了大学,哪家的母猪下了崽,邻村又修了新路……这些家长里短、奇闻轶事,随着袅袅茶香,借着苏坡桥的西通八达,传遍了十里八乡。茶馆里,不时还会有人即兴唱起川剧,那独特的唱腔在桥洞间回荡,为赶场日增添了几分韵味。
在集市的角落里,总有几个“神人”。瞎眼的算命先生坐在竹椅上,身前摆着泛黄的卦书,一根竹竿斜倚在旁。“算姻缘,看前程,不灵不要钱!”他浑浊的眼珠转向来人的方向,口中念念有词,时不时摇头晃脑,说得求卦的人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恍然大悟。他的卦摊前,总少不了好奇的围观者,有人虔诚地求问,有人则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剃头匠的摊位上,一把转椅、一个脸盆、几块磨刀石,便是全部家当。老师傅用锋利的剃刀在顾客的头皮上灵活游走,刮脸、修面,手法娴熟,一套下来,顾客容光焕发,神清气爽。剃头匠不仅手艺好,还特别健谈,一边给顾客理发,一边讲述着苏坡桥的古老传说,以及这些年在桥上发生的奇闻趣事,让整个摊位充满了欢声笑语。
赶场也是信息交流的好地方。除了茶馆,苏坡桥的桥面上,人们也会自发地交流着各种消息。卖货郎们走南闯北,带来外面世界的新鲜事,听得人们瞪大了眼睛,既新奇又向往。有人说起城里的高楼大厦,几十层的楼房首插云霄;有人讲到火车跑得比马快十倍,“呜呜”的汽笛声能传出去几里地;还有人说现在有一种叫“电话”的东西,能让相隔千里的人互相说话。这些新鲜事儿,在苏坡桥上迅速传播,让这座古老的石桥仿佛也充满了时代的气息。而本地的消息更是流通得快,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哪里要举办庙会,在赶场日的苏坡桥上,不一会儿就人尽皆知。
日头偏西,集市渐渐散了。人们背着满载而归的背篓,踏上回家的路。夕阳把身影拉得长长的,一路洒下欢声笑语。卖完货物的小贩数着手里的零钱,盘算着能给孩子添件新衣裳,给家里买些生活用品;买了农具的农人想着明天就去开垦新地,期待着来年的好收成;孩子们攥着新买的玩具,蹦蹦跳跳走在前面。当最后一个小贩的木屐声消失在桥头,苏坡桥便沉入月色,只余下河水拍打着桥墩,絮语般重复着千年的故事。此时的苏坡桥,在月光的笼罩下,显得格外宁静而庄重,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而那些关于赶场的热闹、关于苏东坡的传说,都化作了它记忆的一部分,永远镌刻在青石板上。这座承载着文豪传说与市井烟火的古桥,静静等待着下一个赶场日的到来,等待着新的故事,在青石板上继续书写,续写着巴蜀大地上永不落幕的烟火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