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芳嘛……
张泊微微点头。
在刚才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也发现了这位吴承恩的好友。
不得不说,吴承恩的这位好友确实有些东西。
因为他是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
嘉靖二十六年的科举榜单,又被称为明清第一榜。
这次科举总共出了三百位进士,其中七十名在历史上有所记载,十余位官拜尚书,三位进入内阁辅政。
尽管单论高官人数,不及隆庆二年的七个宰辅,十八名尚书,也不及嘉靖二十年的五个宰辅。
但与隆庆二年与嘉靖二十年所出的大多数都是官僚相比,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完全称得上群英荟萃。
别的不说,二甲第九名,其名为张居正。
其推行的改革可以说强行为后期的明朝续了一波命。
二甲第十一名,杨继盛。
被誉为“大明第一硬汉”,他直接硬刚当时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严嵩。
除了这两位,还有二甲第三十一名,镇抚西南凌云翼。
二甲第八十名,文坛盟主王世贞。
三甲第七十五名,抗倭名将吴百朋。
三甲第一百零六名,一代帝师殷士儋。
三甲第一百零七名,戏曲宗师汪道昆。
三甲第一百六十名,理学大家宋仪望。
……
而李春芳能够“镇压”这些人,拿下嘉靖二十六年的状元,足以见作为吴承恩好友的李春芳非同凡响。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之后李春芳的官职一路升迁,直至隆庆二年,他接替徐阶,成为了大明新一代的内阁首辅!
按理来说,身为岁贡生的吴承恩,与状元之姿的李春芳应该是八杆子打不到一块的。
不过,现实是,拥有状元之姿的李春芳,一开始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
他嘉靖十年就已经中了举人。
可是,在后续举人向进士进阶的会试中他屡屡失利。
迫于生计,他前往了吴承恩的老家淮安,去担任家庭教师一职。
也正是在这段期间,吴承恩与李春芳相识,并发展成了好友。
嘉靖二十六年,李春芳高中状元之际,吴承恩还特意写了一首《赠李石麓太史》祝贺李春芳。
当吴承恩因为岁贡生之事,前往京师之际,李春芳也给予了他不少的帮助。
他的长兴县丞一职大概率也与李春芳有着不小的关系。
而吴承恩与李春芳的渊源不仅于此。
在后世有那么一种说法。
李春芳才是《西游记》的真正作者!
至于理由,多种多样。
其一,现存最早的《西游记》刊本,金陵世德堂刻印本中。
虽没有署名,但在卷首出现过“华阳洞天主人校”的字样。
而李春芳曾经在华阳洞读过书,并且《西游记》九十五回,有首诗能够合成出李春芳。
所以有不少人觉得,李春芳才是《西游记》的作者。
但是实际上,李春芳读书的华阳洞是别人的地盘,他自称华阳洞天的主人是不合适的。
而且,吴承恩也与华阳洞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吴承恩曾经去过连云港云台山,并以云台山为原型,塑造了花果山。
而云台山上恰好有华严、朝阳两洞。
取两字自称华阳洞主人,也合情合理。
其二,觉得李春芳是作者的人认为,以吴承恩的阅历,无法支撑起《西游记》这篇鸿篇巨制。
表面上,《西游记》写的是唐僧取经的故事,暗含佛教,道教和天庭等各方势力的角逐。
但是内在,《西游记》映射的是明朝朝堂各方势力的斗争。
其中一些隐喻涉及到朝堂高层,如果不是亲身经历以及了解过详细内幕,根本就不可能写出来。
就比如曹雪芹写出《红楼梦》,是因为曹雪芹出身江南曹氏,年少过的就是贾宝玉的生活。
施耐庵《水浒传》笔下的江湖豪强,是因为施耐庵在陈友谅帐下担任过幕僚,接触过绿林好汉。
罗贯中之所以能够写出《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是因为他见识过鄱阳湖水战。
而吴承恩,最多做过长兴县丞、荆王府纪善之类的低级官职。
在那些人看来,吴承恩是不可能知道朝堂上的政治角逐与党派斗争的。
但是,以吴承恩与李春芳的关系,从李春芳口中获悉这些消息其实算不上什么难事。
再者,李春芳也算是一个老好人了。
在他成为内阁首辅后,张居正、赵贞吉、高拱每天蹬鼻子上脸,他都没有什么反应。
最终,他甚至主动辞官回家了。
抨击朝廷,不符合李春芳的行事风格。
当然,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
现在吴承恩既然能够来到后世,那足以证明吴承恩乃是《西游记》的正版作者。
思绪回到现在。
关于朱高炽所提出的找李春芳传话一事,其实张泊之前也想过这个方案。
但很快,他就将之放弃了。
因为这个方案有着不小的问题。
“高炽,我觉得,找李春芳传话恐怕不合适。”
“店家,不合适吗?”
朱高炽那张胖胖的脸上闪过一抹疑惑。
“尽管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将来的成就不可限量。
但是,嘉靖三十五年的李春芳,仅仅是一位翰林院修撰,他根本就没有单独会见朱厚熜的资格。
当然,我也知晓高炽你的意思,大不了通过上书来告知朱厚熜此事。
可嘉靖一朝的内阁,不是永乐一朝的内阁,因为嘉靖刻意放纵,致使那时候的内阁权势极大。
如果选择上书给朱厚熜,就要面临一个问题,内阁的审查。
写的太明白,内阁恐怕会认为李春芳疯了,直接将奏疏毙了。
写得太隐晦,内阁完全看不懂,也会将奏疏直接毙了。”
“这……”
朱高炽当即沉默不言。
这确实是他的失误。
他忽略了嘉靖一朝的内阁与永乐朝的内阁完全不同。
“而且,如果通过李春芳上书,恐怕会适得其反。
因为嘉靖帝朱厚熜与崇祯帝朱由检有着很大的区别。
虽然朱由检能力不足,但他发自内心地想要拯救大明。
因此,在从宋应星的好友涂绍煃口中获悉了宋应星一事后,尽管匪夷所思,可为了拯救大明,朱由检还是愿意试一试的。
但嘉靖帝朱厚熜不同。
嘉靖时期的大明,虽有内忧外患,但是还远没有到生死存亡的地步。
就在这时候,李春芳上书,说带着高炽你去见他,这让朱厚熜怎么想。
他肯定会想这是不是李春芳在暗戳戳地骂他,搞不好此举还会害了李春芳。”
“这……”
张泊的言语令得朱高炽神情一滞。
他先前并未考虑到这一层。
“高炽,先坐下吧。”
见朱高炽愣在原地,张泊开口道。
“多谢店家。”
坐下后的朱高炽愁容满面。
为了李春芳的安全考虑,他打消了让李春芳上书的想法。
可没有了李春芳的助力,他又该如何见到朱厚熜。
而且,最关键的是。
不仅李春芳,任何人的上书都有可能被阻拦在内阁外面。
“店家,不知你可有办法,让吴承恩能够顺利见到嘉靖帝朱厚熜。”
一时想不到办法的朱高炽,将目光投向了张泊。
“这个嘛,我确实有,我将之命名为曲线救国之来骗来偷袭。”
得知张泊确实有办法让吴承恩见到朱厚熜,朱高炽当即眼前一亮。
至于那个有些奇怪的名字,则是被朱高炽直接忽视了。
“店家,不知是何等方法?”
朱高炽迫不及待地追问道。
“其实,我这方法与高炽你的方法一样,也是找人。
不过,不是找李春芳,而是找戚继光!”
戚继光,可以说是明朝中后期,最为著名的将领。
其组建戚家军,创立鸳鸯阵,一举终结了嘉靖时期的东南倭乱。
隆庆时期,镇守北方边境,一改明朝中后期军备废弛、军队衰败,极大地提升了明军的战斗力,为后来的万历三大征奠定了基础。
并且,他还撰写了一系列的兵书,系统总结练兵、阵法、武器使用经验,成为了明朝后期军事的教科书。
很巧的是,嘉靖三十五年,吴承恩所在的长兴县位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湖州府。
而戚继光则是在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的宁波府,绍兴府,台州府抵御倭寇进攻。
两人相距极近,算算脚程,吴承恩从长兴县出发,大概十天半个月就能够见到戚继光。
戚继光……
对于嘉靖年间的戚继光,朱高炽同样不陌生。
因为戚继光也是在史书中单独列传的人物。
嘉靖二十三年,戚继光从其父亲的手中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职,开始了其长达四十五年的戎马生涯。
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升官为都指挥佥事,管理山东都指挥使司二十五个卫所,负责防御山东沿海倭寇的侵扰。
嘉靖三十四年,因为东南沿海倭寇之乱愈发严重,所以戚继光被调往了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担任浙江都司佥事。
“店家,你让吴承恩去找戚继光,莫不是因为吴承恩认识戚继光?”
听到朱高炽言语的吴承恩当即神色一凛。
他虽然听说过戚继光的威名,但他可不认识戚继光。
两人的身份相差实在是太过悬殊。
他不过是正八品的县丞,而戚继光,则是正三品的都司佥事。
此时的张泊望向吴承恩。
“吴县丞应该不认识戚继光。”
“是的,店家,太子殿下。”
吴承恩直接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不认识戚继光,那吴承恩该如何见到戚继光呢?难道……”
朱高炽眼中精芒一闪。
如果不出意外,店家恐怕会拿出一系列的后世之物交给吴承恩。
然后吴承恩借着献物的名义,去见到戚继光。
见朱高炽似乎领悟了自己心中所想,张泊点了点头。
“到时,我不仅会给予吴承恩一些后世的玩意,我还会提供给戚继光一些武器图纸。
要知道,戚继光可不仅是一位将领,他在制造武器上也颇有建树。
见到武器图纸的戚继光,势必会见吴县丞一面。
而戚继光一旦见到吴县丞,那就意味着他‘入套’了。
到时,让吴县丞将之直接带来后世……”
“妙啊!”
朱高炽发出了由衷地赞叹。
“店家,你的意思是,由正三品的都司佥事戚继光上书。
至于理由,就说多亏了吴承恩的献物,这才得以大胜倭寇,以此,让嘉靖召见吴承恩?”
朱高炽眼中涌现出一抹激动之色。
这么一来,便可绕过内阁,让朱厚熜看到奏疏。
而且,也不会引起朱厚熜的迁怒。
只是,朱高炽没想到,回应他的,是张泊的摇头。
“虽然戚继光担任的正三品都司佥事看起来位高权重,但是你们大明两京一十三省,都司佥事足有五十多名。
因此,要想引起嘉靖的注意,戚继光还不够。
而我之所以让吴县丞找到戚继光,则是想要通过戚继光,去面见他的上司,胡宗宪!”
一听张泊提及胡宗宪,朱高炽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了有关胡宗宪的一系列的信息。
毫不夸张的说,胡宗宪就是抗倭的总指挥,就是他扭转了东南危局。
此外,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也在其支持下崛起。
“胡宗宪深得嘉靖帝朱厚熜的器重,嘉靖三十五年,他提拔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外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
而有着来过后世的戚继光的举荐,吴县丞见到胡宗宪想来不成问题。
到时,再复刻戚继光的经历,将胡宗宪带来后世……
另外,选择胡宗宪的另一个好处,便是他处事圆滑。
即使内阁首辅严嵩权倾朝野的时期,他也能够妥善地处理好与严嵩的关系。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是奸臣。
高炽你想来也看过史书,知晓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明。”
朱高炽认同地点了点头。
这也是令他颇为惋惜的地方。
尽管胡宗宪能力出众,但就是因为其与严嵩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严嵩倒台后,胡宗宪也被拿下大狱,最终含冤而死,时年五十四岁。
见朱高炽知晓胡宗宪的冤屈,张泊也就继续往下说了。
“而有着处事圆滑的胡宗宪上书,相信吴县丞要见嘉靖帝朱厚熜,没有一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