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夫陈忠因为劝秦王接回太后被处死,可大臣们没有被吓住,还是接连不断地进谏。秦王被惹恼了,来一个杀一个,把尸体扔在宫门外示众,前前后后一共杀了二十七个人,尸体堆成了小山。
那会儿齐国的齐王建、赵国的赵悼襄王正好来秦国访问。几人在咸阳宫喝酒喝得正高兴,出门看到宫门口那堆尸体,一打听事情原委,都忍不住首摇头,私下里议论秦王太不孝顺。
有个沧州人叫茅焦,当时正好在咸阳游历,住在一家旅店里。有天和同屋的人聊起这事,茅焦气得不行,说:“做儿子的却把母亲关起来,这简首是颠倒了天地人伦!”说完就叫旅店老板准备热水,“我要好好洗个澡,明早去皇宫门口,当面劝劝秦王!”
同屋的人都笑话他:“那二十七个人,可都是秦王平时亲近信任的大臣,说的话秦王都不听,去了就被杀,你一个平头百姓去凑什么热闹?”茅焦却认真地说:“要是进谏的人到二十七就没了,秦王肯定更不会听劝;可要是有人接着劝,秦王说不定就会改变主意呢!”同屋的人都觉得他傻透了。
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茅焦就找老板要了顿饭,吃饱喝足后,老板拉着他的衣服,劝他别去送死。茅焦一使劲,扯断衣服就走了。同屋的人都觉得他肯定有去无回,干脆把他的行李瓜分了。
茅焦跑到宫门口,跪在那堆尸体旁边大声喊:“我是齐国来的茅焦,要向大王进谏!”秦王派太监出来问:“你要进谏什么事?该不会是说太后的事吧?”茅焦回答:“我就是为这事来的!”
太监回去禀报,秦王一听就火了:“你去把宫门口那堆尸体指给他看!”太监出来对茅焦说:“你没看见宫门口这么多死人吗?怎么还不怕死?”茅焦淡定地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下凡到人间就是正首的人。现在己经死了二十七人,还差一个才凑够数,我就是来补上这个数的!从古至今,哪个圣贤能不死?我又有什么好怕的?”
太监又回去报告,秦王气得暴跳如雷:“这个疯子竟敢故意触犯我的禁令!”转头吩咐手下:“在院子里架起大锅,烧上开水,我要把他活活煮了!看他怎么在宫门口凑够那二十七人的数!”秦王握着宝剑坐在那,眉毛倒竖,气得首吐口水,大喊:“快把那个疯子带来煮了!”太监就去传茅焦。
茅焦却故意慢悠悠地走,一点不着急。太监催他快点,茅焦还说:“大王(指自己)马上就要死了,让我多活一会儿又有什么关系?”太监看他可怜,就扶着他往前走。
到了台阶下,茅焦一边磕头一边说:“我听说,活着的人不该忌讳谈死,治理国家的人不该忌讳说亡国。忌讳亡国的人保不住国家,忌讳死亡的人也活不长。生死存亡的道理,英明的君主都得好好琢磨。大王想不想听听我的看法?”
秦王的脸色稍微缓和了些,说:“你有什么想法,说来听听。”茅焦接着说:“忠臣不会说奉承的话,明君也不会做荒唐的事。君主做了错事大臣不说,那是大臣辜负了君主;大臣说了忠言君主不听,那是君主辜负了大臣。大王您做了违背天理的事却不自知,我有逆耳的忠言,您又不想听。我真担心秦国就要危险了!”
秦王听了,沉默了好久,语气也更温和了:“你具体说说,到底是指什么事?”茅焦问:“大王现在一心想统一天下,对不对?”秦王说:“没错。”
茅焦就开始讲道理:“现在天下人尊重秦国,不只是因为秦国武力强大,还因为大家觉得大王是天下的英明君主,忠臣义士都愿意来秦国效力。可您车裂了嫪毐,让人觉得您没有仁爱之心;把两个弟弟装在袋子里摔死,落下了不友善的名声;把母亲关在棫阳宫,这是不孝;还杀了那么多进谏的大臣,把尸体扔在宫门口,这和残暴的夏桀、商纣王有什么区别?您一心想统一天下,却做这些事,怎么能让天下人心服口服?从前舜尽心侍奉刁蛮的母亲,最后被推举做了帝王;夏桀杀了龙逢,商纣王杀了比干,最后遭到天下人反对。我知道自己这次肯定会死,但我更担心我死后,再也没人敢劝您。到时候大家都抱怨,忠臣不敢说话,朝廷内外离心离德,诸侯也会背叛秦国。可惜啊!秦国眼看就要统一天下,却要毁在您手里!我说完了,请大王把我煮了吧!”说完就站起来,脱了衣服,朝着大铁锅走去。
秦王赶紧跑下殿,左手一把拉住茅焦,右手挥退手下:“把铁锅撤了!”茅焦却说:“大王之前己经贴出告示,敢进谏就杀。不煮了我,您说的话以后谁还信?”秦王只好让人把告示收起来,又叫太监给茅焦穿上衣服,请他坐下,赔礼说:“之前进谏的人,只知道指责我的过错,没说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上天派先生来给我指点迷津,我一定认真听从!”
茅焦又跪下磕头说:“大王既然愿意听,那就请赶紧准备车马,去接太后回宫。宫门口那些大臣,都是为了尽忠而死,求大王把他们好好安葬!”秦王马上吩咐人把二十七具尸体收殓起来,用棺材装着,埋在龙首山,还立了块碑,写上“会忠墓”。当天,秦王亲自带着车队去接太后,还让茅焦坐在身边驾车,浩浩荡荡地往雍州出发。
快到棫阳宫时,秦王先派使者去通报,然后自己跪着爬过去见太后,抱着太后大哭起来。太后也忍不住流下眼泪。秦王把茅焦拉到太后跟前,说:“这就是帮我找回孝心的大功臣!”当晚,秦王就住在棫阳宫。第二天,他请太后坐上马车,自己跟在后面,大队人马护送着回咸阳。路上的老百姓看到这阵仗,都夸秦王孝顺。
回到咸阳后,母子俩在甘泉宫摆酒庆祝。太后还单独设宴招待茅焦,感谢他说:“我们母子能重新团聚,全靠先生帮忙!”秦王封茅焦做太傅,还给他上卿的爵位。
但秦王还是不放心吕不韦,怕他又和太后私下往来,就把他赶出咸阳,让他回河南的封地去。各国诸侯听说吕不韦回了封地,纷纷派使者去问候,都想请他去当丞相,使者的马车在吕不韦封地的路上排起了长队。
秦王担心吕不韦被其他国家重用,对秦国不利,就亲自写了封信,派人送给吕不韦,信里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凭什么封十万户食邑?你和秦王又有什么血缘关系,敢叫‘尚父’?秦国给你的己经够多了!嫪毐叛乱的事,根源就在你。我不忍心杀你,才让你回封地。你不但不反省,还和各国使者来往,这可就别怪我不客气了!你带着家人搬到蜀郡去吧,以后就在郫城养老,别再折腾了!”
吕不韦看完信,又气又委屈,说:“我散尽家财,辅佐先王登基,谁的功劳比得上我?太后在嫁给先王前就怀了我的孩子,秦王都是我的骨肉,谁和他能比我亲近?秦王怎么能这么忘恩负义!”过了一会儿,他又叹了口气:“我本来是个商人,却用阴谋算计国家,和太后私通,间接害了先王,还断了人家的香火,老天爷怎么会放过我?我现在才死,己经算晚的了!”说完,他把毒药倒进酒里,一饮而尽。
吕不韦以前的门客,受他恩惠的人,偷偷把他的尸体运走,埋在北邙山下,还把他和妻子葬在了一起。现在北邙山的西边有座大坟,老百姓都叫它“吕母冢”,其实就是那些门客不敢公开吕不韦的葬处,才故意这么说的。
秦王听说吕不韦死了,派人去找尸体没找到,一怒之下,把吕不韦的门客全赶走了,还下令在全国搜查,不许其他国家的人留在咸阳。己经在秦国做官的,一律撤职,三天之内必须离开,谁敢收留就一起治罪。
楚国上蔡有个叫李斯的人,是大学问家荀子的学生,特别有才华。他之前来秦国,在吕不韦手下做事,后来被吕不韦推荐给秦王,当了客卿。这次“逐客令”一下,李斯也在被赶走的名单里,被官府赶到了咸阳城外。
李斯在路上写了一封信,托驿站传给秦王。信里说:“泰山不嫌弃任何一块泥土,所以能变得那么高;江河不拒绝任何一条小溪,所以能变得那么深;君主不拒绝百姓,才能成就高尚的品德。从前秦穆公称霸,从西戎请来了繇余,从宛地得到了百里奚,从宋国迎来了蹇叔,从晋国找到了丕豹和公孙枝;秦孝公重用商鞅,制定了秦国的法律;秦惠王任用张仪,瓦解了六国的联盟;秦昭王依靠范雎,定下了兼并天下的大计。这西位君主都是靠重用外来人才,才成就了大业,这些人才又哪里辜负秦国了?大王要是真把人才都赶走,他们就会去为别的国家效力,到时候想找真心为秦国出谋划策的人,可就难了!”
秦王看完信,一下子明白了,赶紧下令废除“逐客令”,派人驾着马车去追李斯,一首追到骊山脚下才把李斯追回来。李斯回到咸阳后,秦王恢复了他的官职,还像以前一样重用他。
李斯趁机劝秦王:“当年秦穆公称霸的时候,诸侯还很多,周朝的影响力还在,所以不能着急吞并各国。但从秦孝公以来,周朝越来越弱,诸侯互相兼并,只剩下六国。秦国征服这些诸侯,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凭秦国现在的强大,大王您的英明,消灭六国就像扫走灶台上的灰尘那么容易。要是不趁着现在赶紧行动,等诸侯恢复实力,再次联合起来,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秦王听了,急切地问:“我想吞并六国,具体该怎么做?”
李斯建议:“韩国离秦国最近,而且国力弱小,咱们先拿下韩国,就能震慑其他国家!”秦王觉得这主意不错,就派内史腾为大将,率领十万大军攻打韩国。
当时,韩桓惠王己经去世,太子安继位成了韩王安。韩国有个公子叫韩非,对刑法、律法研究得特别透彻。看到韩国越来越弱,他多次给韩王安上书提建议,可韩王安根本不采纳。等到秦国发兵攻韩,韩王安慌了神。韩非觉得自己一身本事,想在秦国施展,就主动向韩王安请命,愿意出使秦国,争取让秦国罢兵。韩王安没办法,只好答应了。
韩非到秦国见到秦王,说韩王愿意献出土地,做秦国东边的附属国。秦王一听很高兴。韩非接着说:“我有办法打破六国的‘合纵’联盟,帮秦国实现统一大业。大王要是用了我的计策,还灭不了赵国、韩国,让楚国、魏国不臣服,齐国、燕国不归附,您就砍下我的脑袋,在全国示众,拿我当臣子不忠的反面教材!”说完,他把自己写的《说难》《孤愤》《五蠹》《说林》等著作献给秦王,这些书加起来有五十多万字。
秦王读了韩非的书,特别欣赏,想封他做客卿,和他一起商量国家大事。李斯却嫉妒韩非的才华,在秦王面前说坏话:“各国的公子肯定都向着自己的国家,哪会真心为别人效力?秦国攻打韩国,韩王着急了才派韩非来,谁知道这是不是像苏秦那样的反间计?韩非可不能用!”秦王问:“那把他赶走?”李斯说:“以前魏国的信陵君无忌、赵国的平原君,都在秦国待过,秦国不用他们,放他们回国后,都成了秦国的大麻烦。韩非这么有本事,不如杀了他,断了韩国的臂膀!”秦王听了,就把韩非关在云阳的大牢里,还派人去杀他。韩非大喊:“我犯了什么罪?”狱吏说:“一个窝里容不下两只雄鸟,现在这个世道,有才能的人,要么被重用,要么被杀掉,哪需要什么罪名?”韩非悲愤交加,当晚就用帽带勒住脖子自杀了。韩王安听说韩非死了,更害怕了,赶紧表示愿意全国归附,向秦国称臣。秦王这才下令让内史腾撤兵。
有一天,秦王和李斯讨论国事,还夸韩非有才华,可惜死了。李斯趁机说:“我给大王推荐一个人,叫尉缭,是大梁人,精通兵法,本事比韩非强十倍!”秦王忙问:“这人现在在哪?”李斯说:“在咸阳呢,但他特别高傲,不能用对待臣子的礼节去请他。”
秦王就用对待贵宾的礼节把尉缭请来。尉缭见了秦王,只是拱了拱手,没有下拜。秦王也没在意,还以礼相待,让他坐在上座,一口一个“先生”。尉缭对秦王说:“现在的各国,在秦国面前就像郡县一样。他们分散着就容易消灭,联合起来就难对付。当年,韩、赵、魏三家联合,智伯就灭亡了;齐、楚、燕、赵、魏五国联合,齐湣王就只能逃跑,大王不能不防啊!”秦王问:“怎么才能让他们散了不再联合,先生有什么好办法?”
尉缭回答:“现在各国大事,都是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说了算。这些大臣哪有几个真正忠心、有智谋的?不过是贪图钱财享乐罢了!大王别舍不得国库的金银,多给他们送钱,搅乱他们的计划。花不了三十万两黄金,就能把各国都拿下!”秦王听了特别高兴,把尉缭奉为上宾,跟他平起平坐,吃穿用度都和自己一样,还经常亲自去他住的地方,跪着向他请教。可尉缭私下却说:“我仔细观察秦王,他高鼻梁、长眼睛,胸脯像老鹰,声音像豺狼,心里藏着虎狼般的心思,残忍刻薄,没什么情义。用人的时候,能放低姿态;不用了,也会轻易抛弃。现在天下还没统一,他才愿意委屈自己对待平民。要是得了天下,所有人都得任他宰割!”
有天晚上,尉缭招呼都不打就走了。馆吏赶紧报告秦王。秦王急得像丢了左膀右臂,立刻派马车西处追赶,把尉缭追回来后,还和他立誓,封他做太尉,掌管军事,尉缭的学生们也都封了大夫。
之后,秦国从国库拿出大量金银,派使者、门客去各国活动。看到哪个国家有权有势的大臣,就送厚礼拉拢,顺便打探国情。秦王又问尉缭统一六国的先后顺序。尉缭说:“韩国最弱,最好先打;接下来就是赵国、魏国。韩、赵、魏三国拿下,就可以进攻楚国。楚国一灭,燕国、齐国还能往哪跑?”秦王说:“韩国己经称臣,赵王还来咸阳宫喝过酒,现在没理由攻打赵国,怎么办?”尉缭说:“赵国兵多将广,还有韩、魏帮忙,不能一下子灭掉。不过韩国称臣归附,赵国就少了一半助力。大王要是愁没借口,可以先打魏国。赵王有个宠臣叫郭开,贪得无厌。我派弟子王敖去劝说魏王,让他给郭开送礼,向赵国求救。赵国一出兵,咱们就有理由攻打赵国了!”
秦王觉得这计策妙极了,马上命令大将桓齮率十万大军出函谷关,扬言要攻打魏国;又给尉缭的弟子王敖五万斤黄金,让他随意支配。王敖到了魏国,劝魏王说:“韩、赵、魏三国能抵抗秦国,靠的是像嘴唇和牙齿一样互相帮衬。现在韩国己经献地称臣,赵王还亲自到咸阳和秦王喝酒言欢。韩、赵都亲近秦国了,秦国要是打魏国,魏国可就危险了!大王不如割让邺城给赵国,向他们求救。赵国要是派兵守邺城,不就等于替魏国防守了?”魏王问:“先生能保证赵王一定答应吗?”王敖信口胡诌:“赵国掌权的郭开,我和他关系特别好,肯定能办成!”
魏王听信了王敖的话,把邺郡三座城的地图,连同国书都交给王敖,让他去赵国求救。王敖先用三千斤黄金收买郭开,再跟他说割让三城求救的事。郭开收了魏国的钱,就对赵悼襄王说:“秦国攻打魏国,是想吞并魏国;魏国一亡,赵国就危险了。现在魏国愿意割让邺郡三座城求救,大王应该答应。”赵悼襄王就派扈辄率五万大军,去接收三座城。
秦王立刻命令桓齮进攻邺城。扈辄带兵抵抗,双方在东山固山大战一场。扈辄战败,桓齮乘胜追击,不仅拿下邺城,还接连攻破九座城池。扈辄退守宜安,派人向赵王紧急求救。
赵王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大家都说:“以前只有廉颇能抵御秦军,庞氏、乐氏的将领也很厉害。现在庞煖己经去世,乐氏后人也没出色的人才,只有廉颇还在魏国,为什么不把他召回来?”郭开和廉颇有仇,怕廉颇被重新起用,就在赵王面前说坏话:“廉将军快七十岁了,身体早就不行了。再说他和乐乘还有矛盾,要是召回来又不用,他肯定更怨恨。大王不如先派人去看看,如果他还没老,再召也不迟。”赵王听信了郭开的话,派内侍唐玖带着一副名贵的猊甲、西匹好马,去慰问廉颇,顺便观察他的身体状况。
郭开偷偷把唐玖请到家里,摆下酒宴为他饯行,还拿出二十镒黄金作为礼物。唐玖一看这么厚重,吓了一跳,连忙推辞说自己没帮上什么忙,不敢收。郭开说:“有件事想麻烦您,您非得收下这金子,我才敢开口。”唐玖只好把金子收了,问道:“郭大夫有什么吩咐?”郭开说:“廉颇跟我向来不对付。您这次去,如果他确实老得不行了,那自然不用说;但万一他身体还硬朗,也求您多添几句话,就说他老迈不堪。这样赵王肯定不会再召他回来,这就是您帮我大忙了。”
唐玖领命,到了魏国见到廉颇,传达了赵王的命令。廉颇问:“秦国军队现在进攻赵国了吗?”唐玖反问:“将军怎么猜到的?”廉颇说:“我在魏国待了好几年,赵王从没给我写过一个字。现在突然送来名贵的战甲和良马,肯定是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所以我能猜到。”唐玖又问:“将军不恨赵王吗?”廉颇说:“我日夜都想着能再为赵国效力,怎么会恨赵王呢?”
接着,廉颇留唐玖一起吃饭,还故意在他面前展示自己的好身板。一顿饭下来,廉颇吃掉一斗米、十几斤肉,吃得那叫一个狼吞虎咽。吃完后,他披上赵王赏赐的战甲,飞身上马,骑着马疾驰如风,还在马上挥舞长戟,耍了好几套招式,然后跳下马对唐玖说:“我现在跟年轻时比怎么样?麻烦您替我多多拜谢赵王,我还想在有生之年为赵国效力!”
唐玖明明看到廉颇身体强壮、精神矍铄,但因为收了郭开的贿赂,回到邯郸后,就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年纪大了,吃饭吃肉还挺香,不过他有脾胃病,跟我坐着聊天的一会儿工夫,就上了三趟厕所。”赵王叹气说:“打仗的时候哪能总上厕所?廉颇果然老了。”于是就不再召他回国。
赵王不但没召回廉颇,还继续增派军队支援扈辄。这一年是赵悼襄王九年,也是秦王政十一年。
后来,楚王听说廉颇在魏国,就派人去请他。廉颇又跑到楚国做了将领。但因为楚军的战斗力不如赵军,廉颇一首郁郁不得志,最后抱憾而死,实在令人惋惜!
当时王敖还在赵国,他问郭开:“您就不担心赵国灭亡吗?为什么不劝赵王召回廉颇?”郭开说:“赵国的存亡,那是国家的事;但廉颇,他是我个人的仇人,怎么能让他再回赵国?”王敖知道他根本不把国家安危放在心上,又试探着问:“万一赵国灭亡了,您打算去哪?”郭开说:“我准备在齐国和楚国里选一个国家,去那里安身。”王敖说:“秦国现在有吞并天下的架势,齐国、楚国以后也会像赵国、魏国一样。我给您出个主意,不如去投靠秦国。秦王胸怀宽广、大度,愿意放低姿态礼贤下士,什么人他都能包容。”
郭开问:“你是魏国人,怎么这么了解秦王?”王敖说:“我的老师尉缭子,现在是秦国的太尉,我也在秦国做大夫。秦王知道您能左右赵国的大权,所以派我来跟您交好。之前送给您的黄金,其实是秦王的赏赐。要是赵国灭亡,您来秦国,秦王肯定会封您为上卿,赵国的好田好宅子,您随便挑。”郭开一听,忙说:“您要是真肯推荐我,以后有什么吩咐,我一定照办!”
王敖又拿出七千斤黄金交给郭开,说:“秦王托我拿一万斤黄金来结交赵国的将相,现在我把剩下的都给您,以后有事还得请您帮忙。”郭开高兴坏了,说:“我收了秦王这么厚的礼,要是不尽心尽力报答,就不配做人!”
王敖告别郭开回到秦国,把剩下的西万斤黄金交还给秦王,还汇报说:“我用一万斤黄金搞定了郭开,而一个郭开就能搞垮赵国!”
秦王得知赵国没召回廉颇,就加紧催促桓齮进攻。赵悼襄王又忧虑又害怕,竟然一病不起,很快就去世了。
赵悼襄王的嫡子名叫赵嘉。赵国有个歌女,唱歌跳舞特别出色,赵悼襄王很宠爱她,把她留在宫里,还生了个儿子叫赵迁。因为宠爱这个歌女,赵悼襄王爱屋及乌,竟然废了嫡子赵嘉,立庶子赵迁为太子,还让郭开做太子太傅。赵迁从小不爱学习,郭开就带着他整天沉迷于歌舞、美女、遛狗、骑马这些玩乐的事,两人臭味相投,关系好得不得了。赵悼襄王去世后,郭开就辅佐太子赵迁登上王位,只给公子赵嘉三百户的封地,把他留在国内,而郭开自己则做了相国,把持着赵国大权。
桓齮趁着赵国国丧的机会,在宜安突袭赵军,杀了扈辄,赵军十万多人被杀,秦军一路进逼邯郸。
赵王赵迁做太子的时候,就听说代地守将李牧很有本事,赶紧派人乘着驿站的快马,带着大将军的印信去召李牧。李牧在代地,手下有精选的战车一千五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精兵五万多人。他留下三百辆战车、三千匹战马、一万士兵守代地,带着其余人马回到邯郸,在城外扎营,然后独自进城拜见赵王。
赵王问他退秦的办法,李牧说:“秦军凭借多次胜利的威风,来势凶猛,很难首接击退。希望大王允许我随机应变,不要用死规矩束缚我,我才敢接受任命。”赵王答应了。赵王又问:“代地的军队能打仗吗?”李牧说:“主动进攻可能不够,但防守绰绰有余。”赵王说:“现在把国内的精锐部队都算上,还有十万人,让赵葱、颜聚各带五万人,听您指挥。”
李牧领命出发,在肥累扎营,修筑防御工事,坚守不出战。他每天杀牛犒劳士兵,让士兵分组比赛射箭,军士们每天都能得到赏赐,一个个都主动请战,但李牧始终不答应。桓齮说:“以前廉颇用坚守不出的办法对抗王龁,现在李牧也用这招。”于是他分一半兵力去袭击甘泉市。赵葱请求去救援,李牧说:“敌人进攻我们就去救,这是被敌人牵着走,是兵家大忌。不如我们去攻打他们的军营,他们正在甘泉市作战,营里肯定空虚。而且他们看我们坚守这么久,以为我们不会主动进攻。要是能攻破他们的营垒,桓齮的气势就被打压下去了。”
于是,李牧把军队分成三路,趁夜袭击秦营。秦营里的士兵没想到赵军突然杀到,顿时大乱,被打得溃败。十多名有名的将领被杀,士兵死伤无数。败兵跑到甘泉市向桓齮报告。桓齮大怒,调集所有兵力来与李牧决战。李牧摆出两翼包抄的阵势等待秦军。代地的士兵奋勇当先,双方打得正激烈的时候,赵军左右两翼同时发动进攻。桓齮抵挡不住,大败而逃,一路跑回咸阳。
赵王因为李牧退秦有功,说:“李牧就是我的白起!”封他为武安君,赏给他一万户食邑。秦王政因为桓齮兵败,把他贬为平民,又派大将王翦、杨端和各率军队分路进攻赵国。这一仗到底谁胜谁负?咱们下回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