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不可!”
张世杰一听赵昺说要与元军谈判,脸色大变。
当即提出了反对!
“哦?”
“少傅,为何不可?”
赵昺一副谦虚求问的样子。
稚嫩的小脸上,充满好奇之色。
“昔日靖康之变,金兵围城。”
“皆因求和,而致汴京城陷!”
“再者,临安城下。”
“胡虏本无可乘之机!”
“亦因求和,致使军心沦丧,民愿尽失!”
“陛下!”
“万万不可重蹈覆辙!”
张世杰满脸担忧,眉头紧锁。
连忙拱手解释道。
“臣附议!”
“我大宋百年屈辱,皆因求和,以岁币奉胡狄,苟且偷安!”
“不可再取其辱!”
陆秀夫也是一脸严肃,连忙随声附和,断然决然!
“臣也附议!”
“陛下!”
“崖山一战,我军大获全胜!”
“正宜一鼓作气,乘胜再战!”
“何必求和?”
苏刘义拱手,急切言道。
竟也是相同的态度。
其他诸将,更是纷纷议论。
个个激愤,挥拳跺脚!
现场忽然一片混乱,人声嘈杂。
赵昺呢?
却泰然自若,环视诸人。
面带微笑,一声不吭。
他对大家的表现,很是满意!
曾几何时,大宋王朝染上了一个坏毛病。
无论与契丹人、女真人,还是蒙古人交战。
败了要求和。
胜了,也还是要议和!
往往是仗刚打了一半,稍稍收获些战果。
皇帝和朝臣们,便以此为资本,去与敌军谈判。
以便求得更有利的停战条件。
若是打败了,就更加过分!
只要敌人愿意停战撤兵。
他们屈膝求全,给钱给粮,卖土卖国。
什么都肯答应!
时间久了,不仅那些北狄胡虏会轻视大宋。
就连自己人,也觉得非常懊丧!
特别是前线将士。
他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
可不是为了给那些主和派大臣,赚取谈判的资本!
长此以往,民心士气,都受到了严重挫伤。
以至于大宋朝的军队逐渐孱弱。
最后只能疲于防御。
首至全线崩溃。
熟知这段历史的赵昺,当然对此深恶痛绝!
上天给了他一次改变历史的机会。
又岂能重蹈覆辙?
好在,退守崖山的群臣诸将,并没有那种主和派。
由张世杰等人的言辞和态度,便可以看出。
他们与赵昺的想法一致。
君臣同心!
赵昺,当然倍感欣慰!
群臣诸将七嘴八舌地议论了半天。
发现皇帝始终没有表态。
这才不再发声。
纷纷把目光集中到他的身上。
“诸位爱卿,拳拳报国之志。”
“朕心甚慰!”
眼见大家都不说话了。
赵昺这才以总结性的口吻,朗声言道。
群臣闻听此言,感到莫名其妙。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难不成,是在试探大家的态度。
假意说要求和?
“如此说来……”
“陛下并无求和之意?”
张世杰面色稍缓,连忙确认道。
“呵呵,诸卿谬矣!”
“朕刚才说的,是谈判!”
“何时说过,要向元军求和?”
赵昺又是微微一笑,如此强调道。
群臣诸将听了,纷纷暗自松了口气。
他们是真的很担心。
小皇帝赵昺会如以往的皇帝那样。
软弱求和!
大宋王朝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究竟什么原因?
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看法。
但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
便是主上暗弱所致!
除了太祖太宗。
其余的皇帝,包括中兴大宋的高宗皇帝赵构。
一个赛一个,都是弱君。
诚然,弱君,不等于昏君。
虽然其中也有些皇帝,算得上明君圣主。
能治理好国家。
却不能开疆拓土,收复失地!
群臣诸将是多么希望,值此危急存亡之时,会横空降世一位如同太祖皇帝那般英明神武的雄主。
带领大家击败强敌。
收复祖宗的江山社稷!
赵昺昨夜的惊艳表现。
似乎让大家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些许苗头。
不由十分钦服!
因而,仅一天不到。
关于赵昺,就是太祖皇帝转世投胎的说法。
便传得沸沸扬扬!
甚至有人私下里议论。
假如当年不是太宗皇帝继承皇位。
而是太祖一脉子孙君临天下。
大宋王朝,恐怕也不会一天不如一天地走向衰落。
首至今天这步田地。
或许,早就收复幽云十六州,一统天下。
岂容辽人、金人和蒙古人如此嚣张!
由此可见。
群臣诸将,以及全体军民,对赵昺寄托了何等厚望?
倘若他关键时刻掉链子。
又搞委屈求和那一套。
大家又将多么的失望!
“敢问陛下,欲涉何哉?”
陆秀夫也终于放下心来,拱手问道。
“交换俘虏!”
赵昺终于收起笑容,肃然答道!
“易换何人?”
张世杰连忙插嘴问道。
“文少保!”
赵昺毫不犹豫,斩钉截铁!
“嘶——”
众人听闻,一声惊呼。
不由窃窃私语,议论纷纷。
“朕,自有主张!”
“诸卿,不要有所疑虑。”
“只需听命行事,不得怠慢!”
“否则,休怪军法无情!”
赵昺似乎早己胸有成竹。
却不肯透露有什么谋划。
乾纲独断,霸气外露!
奇怪,既然他己有计划,为什么不与群臣诸将商议呢?
就是为了保密!
鬼才知道,除了宋忠为首的那些宦官以外。
军中还有没有其他奸细。
群臣诸将当中,有没有心猿意马,三心二意之徒。
赵昺也不敢十分确定!
在此之前,他所谋划的诈降之计。
除了张世杰和陆秀夫之外,没有任何人知道。
就是怕万一走漏了消息。
前功尽弃!
眼下,他更是不能透露自己心中的谋划。
否则,不仅可能计划会失败。
崖山的二十万大宋军民。
亦将死无葬身之地!
“臣等领命!”
尽管大家心里都犯起了嘀咕。
却只能拱手接旨。
随即,赵昺连续下达了三道旨意。
其一,命令兵部尚书王道夫,率兵三千,由陆路北进,进驻信安县城;
其二,命令苏刘义,率领三百水师战舰,沿水路北进,首达信安以东海面,停泊列阵。
以上两路人马,只许与元军对峙,不得主动进攻。
如若敌人来攻,则要拼力阻击。
不使其朝崖山进兵一步!
其三,即刻派人,去给张弘范和李恒送信。
约在隔天午时末刻,于信安城外的海面上,见面会谈。
赵昺要亲自出马。
会会这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