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少爷到皇帝
从少爷到皇帝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从少爷到皇帝 > 第26章 士绅一体纳粮

第26章 士绅一体纳粮

加入书架
书名:
从少爷到皇帝
作者:
放牛的小二
本章字数:
4328
更新时间:
2025-06-25

保宁府的陆梦龙接到张行清剿山匪,收获大批粮草物资的消息后,对保宁府的担忧又加重了几分。

然而,此时的张行,根本无暇理会保宁城对手的愁肠百结。

肃清两县山匪,解了燃眉之急的粮荒,更收获了兵源,对于张行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广元、昭化两城新附,根基未稳;

保宁强敌在侧,剑门关虎视眈眈;更远处,成都的明廷大员绝不会坐视他坐大。扩军,迫在眉睫!

剿匪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第二道盖着鲜红大印的告示,便如同插上翅膀般,迅速席卷两县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次,告示的内容更加首白,也更具诱惑力,在刚刚经历过匪患洗礼、人心初定的土地上,激起的波澜远超上一次。

张家军征兵告示:广元、昭化两县父老兄弟鉴,贼寇虽暂平,烽烟尚未息!为保桑梓安宁,护佑黎庶,张家军决意扩充义师,再征精壮一千二百名!

凡身强力健,年十六至西十之良家子弟,自愿投效我张家军者:一、立免其家当年田赋!二、入营即享军饷,足额发放,绝不克扣!

三、杀敌立功者,按功行赏,土地钱帛,绝不吝惜!西、伤残阵亡者,家小由军中抚恤赡养!从军报国,正当其时!

速至各乡里报名点登记造册,或径至两县兵营投效!崇祯三年三月初五日”

“免田赋!”这三个字,如同旱地惊雷,告示所到之处,乡野沸腾。

征兵点前,衣衫褴褛却眼神热切的青壮排起长龙,胡三更是带着他那被整编的飞云寨兄弟现身说法,更添说服力。

短短数日,一千二百名额报满,甚至略有超出。源源不断的新血注入,让刚刚经历大战的张家军,迅速恢复了元气,甚至更显蓬勃。

明面上的征兵如火如荼,一场无声的试探,却在张行的授意下,于暗流中悄然涌动。

就在征兵告示贴出后不久,一则更加隐秘、却足以让另一个人群心惊肉跳的消息,开始在两县的地主乡绅圈子里,悄然传播。

这消息没有正式的公文,没有盖印的告示,游走于茶馆酒肆的窃窃私语中,出现在走街串巷货郎的“道听途说”里,甚至掺杂在亲友拜访时的“忧心忡忡”之中。

消息的核心只有一句,却重若千钧:“听说了吗?张将军……似乎对眼下的田赋很不满啊!说是要均平赋役,田亩越多,课税越重!

更要紧的是,传言说这次连有功名、有顶戴的士绅老爷们也不能例外,须得和寻常百姓一样,按实有田亩缴纳赋税,再不能仗着身份偷税、漏税、抗税了!

那些占着几百上千亩良田的大户,恐怕……要割肉了!”

这消息起初如微风拂过水面,只引起些许涟漪。

“荒谬!”广元县西乡最大的地主,拥有良田近两千亩的赵员外,在自家花厅里捻着胡须,对着几个依附于他的小地主嗤之以鼻,

“黄口小儿,侥幸得了两座空城,就敢妄议税制?还敢动士绅的根基?

我朝田赋自有祖制,功名免税乃朝廷恩典,岂是他一个反……呃,一个武夫能改的?定是刁民谣传,惑乱人心!”

话虽如此,他捻胡须的手指却不自觉地加快了速度,心中掠过一丝不安:若真如此,他赵家几代功名攒下的免税特权,岂不是一朝尽丧?

然而,随着“风声”越传越烈,细节也越来越“逼真”。

有人说亲眼看到张行的心腹幕僚在查阅历年田亩鱼鳞册;

更有人信誓旦旦地声称,张行私下说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赋税却压在贫户头上,皆因士绅有恃无恐,隐匿田亩,抗税避役,此非长久之道,更非公平之义!”

……

甚至有小道消息称,张行己草拟新章,第一条便是士民一体纳粮当差,凡有田土,无论官绅民户,皆以实亩计征,隐匿偷漏者严惩不贷。

恐慌,开始在这些拥有大量土地的人心中滋生、蔓延,尤其对于那些顶着秀才、举人头衔,享受了半辈子免税特权的地主们,这无异于晴天霹雳。

昭化县,田产仅次于赵员外的李老爷(本身也有举人功名)坐不住了,他连夜请来了自己的账房先生和几个心腹管事,紧闭书房大门。

“查!给我仔细地查!”李老爷压低声音,“看看最近市面上,这均平赋役、计亩重征、士绅一体纳粮的风声,是哪些人在传?

尤其是那些跟张家军有勾连的,或者最近行迹可疑的!还有,那一体纳粮的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没有章程出来?”

“老爷,这……这风声无根无源,像是凭空冒出来的,查起来恐怕……”账房先生面露难色。

“蠢货!”李老爷低声呵斥,“无风不起浪!张行小儿刚征完兵,转头就放出这等风声,岂是偶然?他这是在试探!试探我们的底线!

看看我们这些士绅是认命割肉,还是敢起来反抗!去!放出话去,就说我李家世代忠厚,体恤佃户,田租向来公道,更谨守朝廷法度(意指过去按功名免税是合法的),绝无隐匿田亩之事。

再……再备一份加倍的厚礼,以犒劳义师、安抚地方的名义,给他送去!记住,姿态要低,话要说得漂亮!要着重提我李家对义师的倾力襄助!”

他心里清楚,这份礼,既是示弱,也是买路钱,更是在新政未明前,试图用襄助之功,在新规矩里为自家争取一点可能的“体面”或“减免”。

类似李老爷这样的举动,在广元、昭化两县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中,并非个例。有的选择了和李老爷一样的破财消灾加自证清白路线;

有的则更加惶恐,开始暗中联络,试图抱团取暖,商议对策;

更有少数平日里就横行乡里、劣迹斑斑的豪强,则如坐针毡,反应尤为激烈,或破口大骂张行是刮地皮的流寇,或秘密派人携带金银细软,试图向保宁府甚至更远的成都方向寻求庇护。

这些反应,无论明暗,无论积极还是消极,都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荡开一圈圈清晰的波纹。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