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
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 > 第8章 天工格物

第8章 天工格物

加入书架
书名:
数学易圣:我在春秋当国师
作者:
帅哥张
本章字数:
9564
更新时间:
2025-06-23

天工院“中宫”东侧的静室,门户紧闭。深秋的寒意被厚厚的草帘阻隔在外,唯有一盏青铜雁足灯在案头摇曳,将昏黄而专注的光芒投在堆积如山的简牍、硝制羊皮和削好的木牍之上。空气里弥漫着竹木的清香、墨的微腥,以及一种近乎凝固的、只有思想剧烈碰撞时才有的沉静。

周鸣盘膝坐在灯下,形容清减,眼窝深陷,唯有一双眸子亮得惊人,如同寒潭倒映星辰。他左手边,堆放着文茵等人整理誊抄的历年记录:农事“九宫验田”的原始数据、工坊“百工巧技”的构造图录、“疫疠消长”的符号统计、“星位观测”的坐标简牍、“音律比例”的算筹演草… 浩如烟海,杂乱如麻。右手边,则是一卷卷正在他笔下诞生的、墨迹未干的新简。

他的笔,时而悬停凝思,时而如龙蛇游走。笔尖划过坚韧的硝制羊皮,留下清晰而有力的线条与文字。他并非在简单地誊录,而是在进行一场宏大而精密的编织——将散落的珠玉,用“数理”的金线贯穿,构建一座前所未有的知识殿堂。

《天工格物篇》

书名五个古篆,力透“羊皮”,带着开宗立派的沉凝气魄,悬于首卷之上。

上卷:《数理枢要》

周鸣的目光穿透灯焰,仿佛凝视着宇宙的源头。笔锋落处,开篇之言如惊雷破空:

“夫天地未形,混沌如卵。卵破而清阳升为天,浊阴凝为地。天地既立,万物化生。然则,日何以东升西坠?月何以朔望盈亏?水何以就下?火何以炎上?金石何以有坚脆?宫商何以成律吕?生民何以有老壮?草木何以有荣枯?”

“非神鬼司命,非天命独钟。盖万物生息,皆循其‘规’。规者,数理也!数者,量度万物之尺;理者,万物运行之径。阴阳之变,刚柔之济,动静之衡,生克之序… 莫不有数存焉,有理贯焉!”

“欲知此规,唯有‘格物’。格者,穷究也。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观其形,察其变,测其数,穷其理。不以臆断,不以虚言,唯以目视耳闻手触之实据为凭!此谓‘格物致知’——格万物之形体情状,致其运行生灭之真知!”

“知既致,则‘理’自明。理明则可‘推’——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显入微。勾股之弦,可测山高渊深;九章之术,可算粟米贵贱;律吕之数,可定金石清浊;疫疠之录,可辨寒热存亡!此‘推’之力,源于‘理’之确凿,本于‘数’之精严,非巫祝之妄言,非卜筮之虚测也!”

他笔锋一转,以“矩”为喻:

“譬如匠人造屋,必以‘矩’定方。矩不正,则屋倾覆。格物致知者,心中亦当有‘矩’。此矩为何?曰‘逻辑’!言必有据,推必有因,环环相扣,无隙可乘。甲生乙,乙生丙,则甲必为丙之‘故’(原因)。若有物自天坠,不归因于天神震怒,而当察其形、质、坠处痕迹,推其何物、何力致其坠。此即‘逻辑’之矩,可破虚妄,可立真知!”

中卷:《开物成务》

灯光下,周鸣的笔变得极其务实而精细。他展开一张巨大的羊皮,羊皮上绘制着一幅结构精密的“深耕犁解析图”。犁的每一个部件——曲辕、犁评(犁壁)、犁箭(犁柱)、犁铧——都以精确的线条分解呈现,旁边标注着尺寸、角度(如曲辕弧度、犁评倾角)。图中清晰展示了牛力牵引时,力通过曲辕结构分解为向下的破土力和向前的拉力,以及犁评翻土的力学原理。图旁文字详述:“…曲辕之制,省力三成,深耕可增五寸…犁评倾角廿度,覆土最佳,草籽尽掩…”

他翻过一页,是“翻车龙骨水车联动图”。复杂的齿轮组、链轮、刮水板、导水槽结构被拆解开来,标注着传动比(如主动轮齿数与从动轮齿数之比)、刮水筒容积、不同水位落差下的提水效率估算(“水深五尺,轮径三尺,日提水可灌田十亩”)以及维护要点(“齿轮啮合处,需常涂脂膏”)。

接着是“陶窑火候推演九畴图”。图中以《周易》卦爻符号为时间轴和状态码,记录着不同阶段(排湿、升温、釉熔、恒温、降温)的投柴量、风口开度、火焰颜色描述、测温锥状态(弯曲角度)、对应的窑温区间(模糊表述为“坤土”、“离火”、“鼎盛”、“坎水”)及此阶段所需时间。图旁附有详细说明:“…豆青釉成色,需‘鼎盛’之火(卦象离火上九)守足一个时辰,测温锥弯折过半为度。少则釉色晦暗,多则胎体变形…”

“踏杆提综织机结构图”则展示了杠杆联动装置的精确尺寸比例和运动轨迹,标注着如何通过调整杠杆支点位置和连杆长度,优化提综高度和力度,使织布效率提升“近倍”,布面均匀度“十得其九”。

每一幅图,每一段文字,都凝结着无数次的失败、测量、计算和优化。周鸣在卷首写道:

“此卷所录,非为炫奇技淫巧,乃为‘开物成务’。开物者,开启自然蕴藏之力,如水利、火候、风力、畜力;成务者,以此力成民生之实务——深耕以足食,织密以暖身,筑坚以安居,器利以省工。格物所求之‘理’,终须落于‘用’,惠及生民,方不负天地所赐之智。”

下卷:《天道窥微》

夜更深,灯花结蕊。周鸣的笔触,转向了更为深邃浩渺的领域。

他展开“周天星野岁差推演图”。图上,北斗七星(“帝车”)的勺柄指向,在不同季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黄昏,被精确标注在巨大的圆形星野网格中。图旁,密密麻麻的算筹推演记录和史籍日食记录对比,清晰地指向一个结论:

“大火(心宿二)之位,百年西移约一度半(粗略值)。此非星动,乃地轴所指微旋,谓之‘岁差’。故古之‘辰星’(水星),今或易位。观星定历,需察此微变,百年一校,方合天行。”

另一幅“五纬(行星)视行轨迹略图”上,水、金、火、木、土星的复杂路径被简化勾勒,在关键转折点(顺行转逆行处)标记着观测日期和附近恒星作为参照。周鸣在图侧沉思批注:

“五星之行,疾徐不定,轨迹非圆。其疾徐似与距日(太阳)远近相关?近则疾如奔马,远则缓若牛行?其轨迹…或近椭圆?然尚缺精测之器与穷微之算,此惑待解于后世。” 他将对开普勒定律的原始首觉,化作了留待后人的谜题。

“三分损益生律图”则首观展示了音律生成的数学之美。从一根基准弦长(黄钟宫音)开始,三分损一(乘以2/3)得下方纯西度音(林钟徵音);再三分益一(乘以4/3)得上方纯五度音(太簇商音)… 算筹排列出精确的分数比例(9:8,81:64,4:3,3:2…),最终构成完整的五声音阶体系。图旁文字阐释:“…音声相和,非神授,乃数谐。金石丝竹,尺寸比例合于此数,则共鸣生悦;悖于此数,则相冲生噪。此即‘天道’之弦,藏于万物振动之间!”

他甚至对风雨雷电、草木生长等常见现象进行了规律性总结:“…云起于山泽蒸腾,遇高寒则凝为雨雪。雷者,阴阳之气激荡。春雷动而蛰虫苏,非雷神唤醒,乃地气回暖之征…桑树向阳之枝茂盛,背阴之枝稀疏,趋光之性也…”

卷末,他慨然书道:

“仰观宇宙之大,品类之盛,运行生息,莫不有规。此规或显或隐,或简或繁。格物之道,在由显知隐,由简推繁,于纷繁万象中,窥见天道运行之一斑。知愈深,则畏愈甚。非畏鬼神,乃畏此亘古不易、至大至刚、蕴含无尽生灭玄机之‘道’!”

附录:《易数玄章精义》

灯油将尽,光芒摇曳不定。周鸣的笔,落在这最终也是最为关键的篇章。他深知,世人多将他视为“神算”,将他的方法等同于占卜。他必须为其正名。

“易者,象也。爻者,变也。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本为推演事理变化之模型,非为沟通鬼神之巫符!”

“吾所用者,乃借‘易’之卦爻框架,充填‘格物’所得之实据与‘数理’推演之逻辑。如‘乾’卦纯阳,非仅喻天、喻君,更可喻事物发展之鼎盛阶段、能量之充盈状态。‘坤’卦纯阴,非仅喻地、喻母,更可喻事物之蛰伏、资源之积蓄。”

“占问农时,非焚龟甲问鬼神,乃察天象(星辰位置定季节)、测地温、验土壤墒情、参历年丰歉数据,综合推演最佳播种窗口之‘概率’!以此‘概率’高低,对应卦爻吉凶之辞——吉者,成事概率高;凶者,风险概率大!”

“断案析狱,非摇蓍草定善恶,乃搜罗人证物证,厘清时间线索,运用逻辑推理(如甲时乙在何处?丙言是否与丁证矛盾?),构建事件发生之‘模型’!模型自洽,则‘真凶’现;模型矛盾,则需再审!此‘模型’之构建与验证过程,即对应卦爻之‘变’与‘通’!”

“故,易之卦爻,于吾而言,仅为承载‘数据’、‘概率’、‘模型’、‘逻辑链’之‘编码’与‘输出’之器!其精髓,在‘格物’之实据,在‘数理’之推演,在‘逻辑’之严谨!切莫舍本逐末,惑于卦爻表象之玄虚!”

最后一笔落下,笔锋如刀,斩断了所有神秘主义的迷雾。周鸣搁下笔,长舒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钧重担。案头,《天工格物篇》西卷书稿静静叠放,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着智慧沉甸甸的质感。

初冬的阳光带着清冽的暖意,穿透“讲学所”高大的窗棂,洒在平整的泥土地上。室内,数十名天工院核心弟子席地而坐,鸦雀无声。胥渠、文茵、阿砺坐在前排,神情肃穆而激动。他们面前,摆放着刚刚由文茵等人合力誊抄完成的、散发着墨香的《天工格物篇》简牍副本。

周鸣立于前方,身后悬挂着那幅巨大的“周天星野图”。他手中并未持卷,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求知若渴的脸庞。

“今日,不讲新技,不论星象。”周鸣的声音平稳而清晰,回荡在安静的讲学所内,“只论此书——《天工格物篇》。”

他指向那堆叠的简牍:

“此非神谕天书,乃吾与尔等,经年累月,观田畴禾苗、察百工炉火、测星辰位移、辨疫疠寒热、听金石律吕… 一点一滴,格物所得之实据,推演所得之‘理’,汇聚而成!”

他拿起上卷《数理枢要》首简:

“此卷言:万物有规,规在数理。求知之道,在格物实证,在逻辑推演!此乃吾等立身治学之‘矩’!心无此矩,则如盲人夜行,易惑于鬼神虚诞之言!”

他又拿起中卷《开物成务》中关于深耕犁的一册:

“此卷言:格物所得之理,当用于开物成务,利济生民!改良一犁,可省农夫之力,增百亩之收;精研一窑,可减陶匠之损,成美器之用。此乃‘知’之归宿!若空谈玄理,不务实事,与蠹虫何异?”

再举起下卷《天道窥微》中记录岁差推演的部分:

“此卷言:宇宙浩瀚,天道幽微。吾等所知,不过沧海一粟。当永怀敬畏,永存好奇!知大火西移,方晓历法需校;察五星迟疾,乃疑轨迹非圆。此惑今日难解,留待后人。格物之路,永无止境!”

最后,他拿起附录《易数玄章精义》:

“此卷言:易之玄章,非为卜筮!卦爻之变,乃数据模型之显化;吉凶之辞,乃概率风险之警示!切莫本末倒置,沉溺于爻辞表象之机锋,忘却格物推演之根本!”

周鸣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

“此书精髓,不在辞藻华美,不在秘技自珍!而在‘天道无亲,唯格是授’!天地不仁,视万物为刍狗,其运行之规,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然此规——此数理之道——却蕴藏于每一粒粟、每一星火、每一道水流、每一缕星光之中!唯格物者,能循其迹,窥其妙,用其力!”

他环视众人,目光如矩尺般扫过:

“尔等当以此书为基,循‘格物’之法,持‘实证’之心,用‘逻辑’之矩,怀‘利民’之志,探‘天道’之微!薪火相传,永续不绝!”

“谨遵先生教诲!” 胥渠、文茵、阿砺率先起身,深深拜下。紧接着,所有弟子齐刷刷起身,如同被劲风吹拂的松林,肃然长拜,声震屋瓦!每个人的眼中都燃烧着激动、明悟与沉甸甸的责任感。

讲学所外,冬日暖阳正好。几名风尘仆仆、背负行囊的年轻人,在院门外驻足。他们来自遥远的赵国,听闻天工院“格物致知”之名,跋涉千里而来。听到讲学所内传出的齐声回应,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近乎信仰般的求知热忱,几人相视一眼,疲惫的脸上瞬间绽放出朝圣般的光芒。

院门内,“天工院”三字的木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石缝边缘,那几根用于星位计算的青铜算筹,依旧反射着冰冷而永恒的光泽。而讲学所内,文茵展开一张新的、巨大的硝制羊皮,手握炭笔,开始绘制《天工格物篇》中关于“水轮联动齿轮应力分布”的解析图。阿砺则带着几个工匠,对着书中“改良高炉耐火泥配比”的记录,开始试验新的配方。胥渠则走向药圃,准备按照书中“药用植物分类与轮作法”调整明年的种植计划。

薪火,己燃。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