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鱼米饭
鲍鱼米饭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鲍鱼米饭 > 第061 章 米芾和苏轼的情意

第061 章 米芾和苏轼的情意

加入书架
书名:
鲍鱼米饭
作者:
谢云墨
本章字数:
5286
更新时间:
2024-12-30

上次说到,米芾从宋徽宗那里得到了紫金砚台。后来送给了苏轼,苏轼很喜欢,喜欢到什么地步?苏轼死的时候,要儿子将其随葬。米芾听说了,又跑去拿回来了。哈哈。

米芾和苏轼的交情说来话长。

米芾和苏轼是挚友关系,他们在中国北宋时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合称为“宋四家”之一。?米芾比苏轼小14岁,两人初次见面是在1082年,从此成为莫逆之交,经常在一起吟诗作画,交流书画心得。苏轼对米芾的影响深远,米芾在书法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书法风格深受苏轼的影响,苏轼曾劝他学习晋人书风。米芾对苏轼的逝世感到极大的悲痛,作《苏东坡挽诗》五首以示缅怀。?

米芾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天赋。然而,真正改变他命运轨迹的,却是其母曾悉心照料过英宗的高皇后这一特殊经历。正因如此,在熙宁二年(公元 1070 年),年仅弱冠之年的米芾得到了一份来自朝廷的恩赐——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这份殊荣不仅让年轻的米芾得以踏入仕途之门,更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的岁月里,米芾先后在多个郡县出任县尉或椽吏等辅助官员之职。这些职位虽然并非显赫高位,但却给予了米芾广泛接触社会、积累经验和锻炼能力的机会。他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已的职责。无论是处理繁杂的政务事务,还是解决民众之间的纠纷矛盾,米芾都能表现出色,赢得了上司和百姓们的一致好评。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来到了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此时,米芾已经结束了在长沙椽任上的工作,踏上了返京之路。在归途中,他特意绕道前往湖北黄州,只为能够拜见当时名震文坛的大文豪苏轼。此次会面对于米芾来说意义重大,因为苏轼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他一直敬仰和崇拜的对象。两人相见恨晚,促膝长谈,交流着彼此对文学艺术的见解和感悟。这场相遇无疑成为了米芾人生中的一段难忘佳话,并对他未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为什么会在黄州呢?他不在京城做官吗?

话说那元丰二年,公元 1079 年之际,苏轼肩负重任,出任湖州知州一职。抵达湖州上任之后,依循彼时之规矩,但凡新调任的官员皆需撰写一道用以感恩皇帝陛下隆恩的奏疏。

于是乎,才华横溢的苏轼挥毫泼墨,精心构思,将满心感激之情融入文字之中,向宋神宗呈上了一篇名为《湖州谢上表》的佳作。然而,令苏轼始料未及的是,这区区不过二百余字的表文,竟会在后来引发一场轩然大波。

不知是何居心叵测之人,刻意歪曲解读他的文字,妄言苏轼于其诗文中暗藏对当今圣上的诸多不满情绪,更指责他公然对皇上进行冷嘲热讽以及大不敬之举。此等言论一经传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引起朝野震动。

很快,那些捕风捉影、恶意诋毁苏轼之人便借机发难,纷纷上书弹劾他。苏轼就这样在毫无防备之下突遭横祸,被缉拿入狱,并关押进令人闻之色变的御史台监狱。而这场因诗文而起的风波,也因其发生之地位于御史台,故而在史书之上留下了一个沉甸甸的名字——“乌台诗案”。

经历经长达一百多天暗无天日、备受折磨的牢狱之灾后,终于在元丰二年的岁末年关之际,苏轼承蒙多方人士竭力营救,这才侥幸脱离那令人胆寒的囚牢重获自由。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对这位昔日的文坛巨匠稍加怜悯,刚刚走出监狱大门的苏轼旋即被一纸诏书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曾经站在文学之巅、引领时代的一代文坛领袖,就这样如同流星般瞬间从辉煌的巅峰狠狠坠落至幽暗的谷底,其心灵所承受的重创简直难以言喻。

元丰三年(公元 1080 年)正月,寒风凛冽,雪花纷飞,苏轼怀着满心的凄楚与无奈,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黄州的漫漫征程。要知道,团练副使这个职位在宋代不过是用来安置那些遭贬黜官员的闲职罢了,根本毫无实权可言。当苏轼初次抵达黄州时,眼前所见尽是一片凄凉景象:居所简陋破败,生活物资匮乏,家境可谓困窘至极。面对如此艰难的处境,苏轼深知自已已无法再依靠过往的荣耀和地位生存下去,于是他不得不强打起精神,重新审视并规划起自已今后的人生道路。

曾经贵为朝廷举足轻重的官员,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年农夫,每天都要为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而奔波劳碌。这种巨大的身份落差和生活转变,对于任何人来说恐怕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苏轼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相反,他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乐观豁达的心态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努力开启一段全新的人生篇章。

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时光悄然流转,苏轼在黄州这片土地上已度过整整三个春秋。初至黄州时的彷徨与不安,随着岁月的磨砺逐渐消散,他慢慢地融入了当地那朴实而宁静的生活之中。

历经种种磨难的洗礼,苏轼那颗饱经沧桑的心愈发坚韧。在文学艺术的领域里,他犹如凤凰涅槃般焕发出耀眼的光芒,迎来了个人创作生涯中的一座巅峰。就在这一年,他笔耕不辍,接连创作出三首脍炙人口且流传千古的宋词佳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词作或抒发豁达超脱之情,或描绘悠然自得之景,或感慨历史兴衰之变,无一不是其内心真实情感与深刻思考的结晶。

不仅如此,苏轼在散文方面同样成果斐然。他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地写下了两篇传世经典之作——《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两篇散文以其优美的文笔、深邃的意境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除此之外,苏轼还成就了一幅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书法杰作——《寒食帖》。此帖线条流畅自然,笔势跌宕起伏,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彼时的心境与情绪,堪称书法艺术的珍品。

正是在这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一年里,苏轼完成了从一个遭受挫折的文人到拥有强大精神世界的苏东坡的华丽蜕变。他用自已的才华和智慧,书写出一段段不朽的传奇篇章,留给后人无尽的敬仰与赞叹。

话说那元丰五年春夏交替之时,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在这美好的时节里,有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怀揣着满心的敬仰与期待,踏上了前往黄州之路。他此次前行的目的地乃是苏轼在黄州的雪堂,而引领他前去拜访这位当世最为才华横溢的大才子之人,则是苏轼的至交好友马梦得。

一路上,年轻人心中思潮翻涌,难以平静。对于即将见到的苏轼,他充满了好奇和崇敬之情。苏轼之名早已传遍天下,其诗词文章更是脍炙人口,令人赞叹不已。能够有幸当面请教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对于这位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

经过一番辗转奔波,年轻人终于抵达了苏轼所在的雪堂。远远望去,但见那雪堂四周绿树环绕,花草繁盛,宛如世外桃源一般宁静祥和。他深吸一口气,整理好衣衫,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轻轻叩响了门扉。

他就是米芾。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