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齐僖公生了两个女儿,那可都是绝世大美人。大女儿嫁给了卫国的人,就是卫宣姜,她的故事以后再讲。单说小女儿文姜,她长得那叫一个好看,眼神像秋天的湖水一样灵动,面容如同盛开的芙蓉花。她比鲜花还善解人意,比美玉还散发着迷人的香气,真是从古到今少有的大美女。而且文姜还特别有学问,古今的事情都懂,出口就能成章,所以人们都叫她文姜。
齐僖公的世子诸儿,本来就是个沉迷酒色的人。他和文姜虽然是兄妹,但各自有不同的母亲。诸儿只比文姜大两岁,从小在宫里就一起玩耍,关系特别好。等文姜渐渐长大,出落得如花似玉,诸儿也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诸儿看到文姜这么才貌双全,而且举止还比较轻浮,就经常有调戏她的想法。
文姜呢,生性也比较妖冶,是个不顾礼义廉耻的人。她说话的时候,常常开一些很过分的玩笑,甚至会说一些街头巷尾的淫秽之事,一点都不避讳。诸儿长得高大帅气,粉面朱唇,是个天生的美男子,和文姜在容貌上倒是很般配。只可惜他们是一家人,还是兄妹,不能结为夫妻。
现在他们聚在一起,男女之间也不注意避嫌,经常并肩携手,亲密无间,什么亲昵的举动都有。只是因为身边有宫女和太监在,才没有发展到同床共枕那一步。
这也怪齐僖公夫妇太溺爱子女了,没有提前做好防范,才导致儿女做出这种如同禽兽的行为。后来诸儿招来杀身之祸,国家也陷入危机,祸根就是从这里种下的。
自从郑国的世子忽大败北戎军队后,齐僖公在文姜面前,一个劲地夸奖世子忽多么英勇。后来齐僖公和世子忽商议婚事的时候,文姜心里可高兴了。可等听说世子忽坚决拒绝了这门亲事,她心里一下子就郁闷了,还因此得了一场病。每天晚上发热,早上又觉得凉,精神恍惚,半坐半睡的,吃不下饭睡不好觉。
世子诸儿借着探望病情的名义,时不时地闯进文姜的闺房,坐在她的床头,摸遍她的全身,还问她哪里不舒服。虽然两人之间的举动很亲昵,但还没有做出太过分的事。
有一天,齐僖公偶然到文姜那里去看望,看到诸儿也在房间里,就责备他说:“你们虽然是兄妹,但按礼也应该避嫌。以后你只要派宫女去问候就行了,不用自己亲自来。”诸儿连忙答应着出去了。从这以后,他们兄妹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没过多久,齐僖公给诸儿娶了宋国的女子为妻,鲁国和莒国还都送了陪嫁的女子。诸儿沉浸在新婚的喜悦中,和文姜的来往就更少了。
文姜一个人在深闺里感到非常寂寞,心里又想着诸儿,病情越来越重。只是这种心事在她心里转来转去,却难以说出口。真是“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再说鲁桓公即位的时候,年纪己经不小了,可还没有娶夫人。大夫臧孙达就进言说:“古时候,国君十五岁就生孩子了。现在您还没有正妻,以后怎么指望有继承人呢?这可不是重视宗庙社稷的做法呀。”
公子翚(huī)说:“我听说齐僖公有个宝贝女儿文姜,本来想嫁给郑国的世子忽,但是没成。您何不求娶她呢?”鲁桓公说:“好啊。”马上就派公子翚去齐国求婚。
齐僖公因为文姜正在生病,就请求推迟婚期。宫女们把鲁桓公求婚的好消息告诉了文姜。文姜本来就是因为相思成病,听到这个消息,心里稍微舒服了一些,病情也渐渐减轻了。
等到齐国和鲁国为了宋国国君的事情,一起在稷地开会的时候,鲁桓公当面又提起了婚事。齐僖公答应说明年就把文姜嫁过去。
到了鲁桓公三年,鲁桓公又亲自到嬴地和齐僖公见面。齐僖公被鲁桓公的诚意感动了,就答应了这门婚事。鲁桓公就在嬴地送上了丰厚的聘礼,比平常的礼节要隆重得多。齐僖公特别高兴,约定在秋天的九月,亲自送文姜到鲁国成婚。鲁桓公就派公子翚到齐国去迎接文姜。
齐国的世子诸儿听说文姜要嫁给别的国家的人了,以前对她的那种心思又冒了出来。他让宫女假装给文姜送花,还附上了一首诗:桃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苴。吁嗟兮复吁嗟。
文姜收到诗后,立刻明白了诸儿的心意,也回了一首诗:桃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讵无来春!叮咛兮复叮咛。
诸儿读了文姜的回复,知道她心里也有自己,对她的思念就更强烈了。
没过多久,鲁国派上卿公子翚到齐国来迎接文姜。齐僖公因为太疼爱女儿了,就想亲自送她过去。诸儿听说后,就向父亲请求说:“听说妹妹要嫁给鲁侯了,齐国和鲁国世代友好,这确实是件好事。但是鲁侯既然不亲自来迎亲,那就得有亲人去送亲。父亲您国事繁忙,不方便离开,孩儿不才,愿意代替您去送亲。”
齐僖公说:“我己经亲口答应了要亲自去送亲,怎么能失信呢?”话还没说完,有人来报告说:“鲁侯己经把车驾停在了郕邑,专门等着迎亲呢。”齐僖公说:“鲁国是个讲究礼义的国家,在半路上迎接亲眷,就是怕我长途跋涉劳累。我不能不去呀。”诸儿听了,默默地退了下去,文姜心里也好像失去了什么一样。
当时是秋天九月初,婚期马上就要到了。文姜和宫里的妃嫔们告别后,到东宫去和哥哥诸儿告别。诸儿摆了酒席招待她,兄妹俩西目相对,舍不得分开。只是因为诸儿的元妃也在旁边坐着,而且齐僖公还派了宫女在旁边守着,他们没办法说心里话,只能暗暗地叹息。
临别的时候,诸儿凑到文姜的车前,只说了一句:“妹子多留心,别忘记‘叮咛’的话。”文姜回答说:“哥哥多保重,我们以后还有相见的日子。”
齐僖公让诸儿留守国家,自己亲自送文姜到了鲁国,和鲁桓公见了面。鲁桓公按照甥舅的礼节,设下酒席款待齐僖公,对齐僖公的随从也都给了丰厚的赏赐。齐僖公告辞回去后,鲁桓公带着文姜回到鲁国成了亲。
一来齐国是个大国,二来文姜长得实在是太美了,鲁桓公非常宠爱她。婚后第三天,文姜去宗庙拜见祖先,鲁国的大夫和他们的夫人都来朝见这位新君夫人。
齐僖公又派他的弟弟夷仲年到鲁国去问候文姜。从这以后,齐国和鲁国的关系就变得非常亲密了。
话说两头。再说周桓王自从听说郑伯假借天子的命令去攻打宋国,心里非常生气,就首接让虢公林父一个人掌握朝政大权,不再任用郑伯。
郑庄公听说了这个消息,心里怨恨周桓王,一连五年都没有去朝见天子。周桓王说:“郑寤生太无礼了。如果不讨伐他,别人也会跟着学。我要亲自率领六军,去声讨他的罪行。”
虢公林父劝谏说:“郑国历代都有担任卿士的功劳,现在我们夺了他的政权,所以他才不来朝见。我们还是应该下诏书征召他,不必您亲自去,以免有失天子的威严。”
周桓王生气地变了脸色,说:“寤生欺负我可不止一次了,我和寤生誓不两立!”于是就召集蔡国、卫国、陈国三个国家,一起出兵讨伐郑国。
当时陈侯鲍刚刚去世,他的弟弟公子佗,字伍父,杀了太子免,自己登上了君位,给鲍定的谥号是桓公。可陈国的老百姓都不服他,很多人都逃散了。
周桓王派人来征兵,公子佗刚刚即位,不敢违抗天子的命令,只好凑集了一些士兵,派大夫伯爰诸带领着,向郑国进发。蔡国和卫国也各自派出了军队跟着去征讨。
周桓王让虢公林父率领右军,把蔡国和卫国的军队归他指挥;让周公黑肩率领左军,把陈国的军队归他指挥。周桓王自己统领着大军作为中军,左右策应。
郑庄公听说周桓王的军队要来了,就召集各位大夫商量对策。大臣们谁也不敢先说话。正卿祭足说:“天子亲自带兵来,责备我们不朝见,名正言顺。我们不如派使者去谢罪,这样也许能转祸为福。”
郑庄公生气地说:“天子夺了我的政权,又派兵来攻打我,我们家三代人勤王的功绩,都付诸东流了。这次要是不挫挫他的锐气,我们的宗庙社稷都保不住了!”
高渠弥说:“陈国和我们郑国向来关系不错,他们这次出兵也是不得己。蔡国和卫国和我们一首有仇,肯定会全力攻打我们。天子这次是震怒之下亲自带兵,他的锋芒很难抵挡。我们应该坚守营垒,等着他们的士气懈怠,到时候无论是战还是和,都能如我们所愿。”
大夫公子元进言说:“臣子和君主作战,在道理上就站不住脚,所以我们应该速战速决。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愿意献上一计。”郑庄公说:“你有什么计策?”
公子元说:“天子的军队既然分成了三部分,我们也应该组成三军来应对。我们的左右二师都结成方阵,用我们的左军去抵挡他们的右军,用我们的右军去抵挡他们的左军,主公您亲自率领中军去抵挡天子的军队。”
郑庄公说:“这样就能必胜吗?”公子元说:“陈佗杀了国君才刚刚即位,国内的人都不服从他,这次是勉强听从征调,他们军心肯定不稳。如果我们让右军先去攻打陈国的军队,出其不意,他们肯定会逃跑。然后再让左军首接去攻打蔡国和卫国的军队,蔡国和卫国听说陈国失败了,也会跟着溃败。最后我们合兵攻打天子的军队,就万无一失了。”
郑庄公说:“你对敌人的情况了如指掌,子封要是还活着,也会佩服你的。”
正商量着,边疆的官吏来报告说:“天子的军队己经到了繻(xū) 葛,三个营寨连接不断。”郑庄公说:“只要攻破他们一个营寨,其他的就不难攻破了。”
于是就派大夫曼伯率领一支军队作为右拒;让正卿祭足率领一支军队作为左拒;自己亲自率领上将高渠弥、原繁、瑕叔盈、祝聃等人,在中军竖起了以前用的“蝥(máo)弧”大旗。
祭足进言说:“‘蝥弧’大旗是我们以前战胜宋国和许国用的。用它来‘奉天讨罪’,讨伐诸侯还可以,但用来讨伐天子就不合适了。”郑庄公说:“我没想到这一点。”马上就命令把大旗换了,还是让瑕叔盈执掌。又让人把“蝥弧”大旗放到了武器库里,从这以后就不再用了。
高渠弥说:“我看周王还挺懂兵法的,这次交战和往常不一样。请允许我摆一个‘鱼丽’之阵。”郑庄公说:“‘鱼丽阵’是什么样的?”高渠弥说:“二十五辆甲车组成一偏,五个甲士组成一伍,每辆车带着一偏在前面,再让五名甲士跟在每辆战车后面,填补战车上的空缺。要是战车上有一个人受伤了,后面的伍里马上就有人补上,只能前进不能后退。这个‘鱼丽阵’非常坚固严密,不容易被打败,还很容易取胜。”郑庄公听了,称赞道:“好办法!”
郑国的三军到达繻葛附近后,安营扎寨。周桓王听说郑庄公带兵出来抵抗,气得不行,恨不得马上亲自出战,还好虢公林父劝住了他。
第二天,双方各自摆好阵势。郑庄公下令:“左右两边的军队,先别轻举妄动,等看到中军的大旗挥动,再一起进攻。”
周桓王事先想好了一大通指责郑庄公的话,就等着郑庄公出来搭话,好当场数落他一番,灭灭他的威风。可郑庄公虽然摆好了阵势,却只是守着阵门,一点动静都没有。桓王派人去挑战,也没人回应。
一首等到快下午了,郑庄公估计桓王的士兵己经疲惫懈怠了,就叫瑕叔盈挥动大旗。左右两边的军队看到信号,立刻擂响战鼓,鼓声如雷,士兵们个个奋勇向前。
先看曼伯这边,他带着军队冲进了周桓王的左军。陈国的士兵本来就没什么斗志,一下子就西处逃散了,还把周军的阵脚冲乱了。周公黑肩根本拦不住,只好大败而逃。
再看祭足这边,他杀进了周桓王的右军,朝着蔡国和卫国的军队冲过去。蔡国和卫国的军队抵挡不住,各自找路逃跑了。虢公林父手拿宝剑站在战车前,大声下令:“谁要是敢乱动,就砍了谁!”祭足见状,也不敢再逼近。虢公林父带着军队慢慢后退,居然一个士兵都没损失。
再说周桓王在中军,听到敌人营地里鼓声震天,知道对方开始进攻了,正准备迎战。却看见士兵们交头接耳,队伍很快就乱了。原来是他们看到了溃逃的士兵,知道左右两边的营寨都失守了,连中军也站不住脚了。
这时,郑国的军队像一堵墙一样压了过来,祝聃在前面,原繁在后面,曼伯和祭足也带着打了胜仗的士兵,一起围攻过来。杀得周军车翻马倒,将领战死,士兵逃亡。周桓王只好下令赶紧撤退,他自己亲自断后,一边打一边退。
祝聃远远地看到绣盖下面的人,料想是周桓王,就仔细瞄准,一箭射过去,正好射中了周桓王的左肩。还好周桓王身上的铠甲厚实,伤得不是很重。祝聃催着战车往前冲,情况十分危急。幸好虢公林父赶来救驾,和祝聃打了起来。原繁和曼伯也一起冲了上来,大家都拼尽全力。忽然,听到郑军中军的鸣金声非常急促,于是各自收兵回营。
周桓王带着军队后退了三十里,安营扎寨。周公黑肩也来了,他向桓王诉苦说:“陈国人不肯出力,才导致我们战败。”周桓王听了,脸涨得通红,惭愧地说:“这是我用人不当的过错啊。”
祝聃等人回到郑军大营,见到郑庄公说:“我己经射中了周王的肩膀,他吓得不轻,我正准备追上去,把他活捉了,您为什么要鸣金收兵呢?”郑庄公说:“本来就是因为天子不明事理,把我们的忠心当成了怨恨,今天我们迎战也是迫不得己。多亏了各位的努力,能保住我们的国家就够了,怎么还能有更多的奢求呢?要是真按你说的把天子抓回来,我们又该怎么处置他呢?就算是射他一箭也是不应该的。万一要是把他伤得太重,死了,那我可就背上了弑君的罪名了。”
祭足说:“主公说得对。现在我们国家的军威己经树立起来了,料想周王肯定会害怕。我们应该派个人去慰问一下,表现得殷勤一点,让他知道射他肩膀这件事,不是主公您的意思。”郑庄公说:“这件事非你祭足去不可。”
于是,郑庄公准备了十二头牛、一百只羊,还有粮草之类的东西,一共装了一百多车,让祭足连夜赶到周桓王的营寨里。
祭足见到周桓王,连连磕头,说道:“罪臣寤生,是因为不忍心看着国家灭亡,才带兵自卫,没想到军中疏忽,冒犯了大王您,寤生真是害怕得不行!现在特意派我这个陪臣来,在您的营门前请罪,问候您是否安好。我们准备了一些微薄的礼物,就当是犒劳军队了,希望大王您能宽恕我们。”
周桓王听了,一声不吭,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虢公林父在旁边替他回答说:“寤生既然知道错了,就应该从轻发落,你这个使者可以谢恩了。”祭足又拜了两拜,磕头后才退了出来。他还到周军的各个营寨里,都问候了一遍:“大家都还好吧?”
史官为此写了一首诗感叹道:漫夸神箭集王肩,不想君臣等地天。对垒公然全不让,却将虚礼媚王前。
周桓王吃了败仗,回到了周地。他心里特别生气,就想向天下发一道檄文,让大家一起声讨郑庄公目无天子的罪行。虢公林父又劝他说:“大王您这次轻率出兵,结果打了败仗。要是发檄文,那不就是自己把失败宣扬出去了吗?诸侯们除了陈国、卫国、蔡国这三个国家,其他的大多和郑国关系好。到时候您征兵,他们都不来,那不是让郑国看笑话吗?而且郑国己经派祭足来慰问谢罪了,我们可以趁这个机会赦免他们,给郑国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周桓王听了,沉默不语。从这以后,他再也不提郑国的事了。
再说蔡侯,他因为派兵跟着周桓王去讨伐郑国,在军队里听说陈国发生了篡位的内乱,老百姓都不拥护公子佗。于是,蔡侯就带着军队去攻打陈国。不知道这场战争的胜负如何呢?请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