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卫国人叫公孙鞅,他是卫国国君的旁支子孙,一首喜欢研究刑法和名学这些学问。可他看卫国太弱小,觉得在这儿施展不了自己的才华,就跑去了魏国,想在相国田文手下做事。但田文己经去世了,公叔痤接替做了相国,公孙鞅就投身到公叔痤门下。公叔痤知道公孙鞅很有才能,就推荐他做了中庶子。每逢有大事,都会找公孙鞅商量。公孙鞅出的计谋没有不成功的,公叔痤特别赏识他,还打算提拔他担任重要职位,可还没来得及,公叔痤就生病了。
魏惠王亲自来探望病情,看到公叔痤病得很重,奄奄一息的,就流着泪问:“公叔要是有个万一,我该把国家托付给谁呢?”公叔痤回答说:“中庶子卫鞅,虽然年纪轻轻,可确实是当世难得的奇才。您要是把国家交给他治理,他比我强十倍。”魏惠王听了,没吭声。公叔痤又接着说:“您要是不用卫鞅,就一定要杀了他,千万别让他离开魏国。不然他要是被别的国家任用,肯定会成为魏国的大麻烦。”魏惠王说:“行。”等上了车,却叹气说:“公叔病得也太厉害了,居然让我把国家托付给卫鞅,还说不用就杀了他。卫鞅能有多大能耐啊?这不是糊涂话嘛!”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把卫鞅叫到床头,对他说:“我刚刚跟国君是这么说的,先建议他任用你,可国君没同意;我又说要是不用你,就杀了你,国君答应了。我这是先为君主考虑,后为臣子着想,所以先把这些告诉国君,再告诉你。你得赶紧逃走,别遭殃了!”卫鞅却不慌不忙地说:“国君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结果他就没离开。
大夫公子卬和卫鞅关系不错,公子卬又向魏惠王推荐卫鞅,可魏惠王最终还是没任用他。
这时候,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揽人才,就离开魏国去了秦国,想办法见到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景监和他聊了聊国家大事,发现他很有本事,就跟秦孝公说了。秦孝公召见卫鞅,问他怎么治理国家。卫鞅就开始讲伏羲、神农、尧、舜这些上古帝王的事,话还没说完,秦孝公就睡着了。第二天,景监去见秦孝公,秦孝公责备他说:“你推荐的那个客人,就是个不靠谱的人。说的话又迂腐又不实用,你干嘛推荐他!”景监退朝后,对卫鞅说:“我把你推荐给国君,是想投国君所好,让他重用你,可你干嘛说些不切实际的话,惹国君不爱听呢?”卫鞅说:“我本想让国君实行帝道,看来他没领悟。希望能再见一次国君,换个说法试试。”景监说:“国君正不高兴呢,不到五天之后,可别再提这事。”
过了五天,景监又跟秦孝公说:“我那个客人,话还没说完,他自己请求再拜见您,希望您答应。”秦孝公就又召见了卫鞅。卫鞅这次详细讲了夏禹划分土地定赋税,还有商汤、周武王顺应天命人心这些事。秦孝公却说:“你确实见多识广、记忆力好,可古今情况不同,你说的这些还不太实用。”说完就挥手让他退下。景监提前在宫门等着,看到卫鞅从宫里出来,迎上去问:“今天说得怎么样?”卫鞅说:“我跟国君讲王道,还是不符合他的心意。”景监生气地说:“君主得到人才任用,就像猎人准备好弓箭,早晚盼着能打到猎物。哪能不看眼前实际效果,却去学远古帝王那一套呢?先生还是算了吧。”
卫鞅说:“我之前没摸透国君的心思,怕他志向高,我说的却太浅,所以先试探一下。现在我明白了,要是能再见到国君,就不怕他不采纳我的意见。”景监说:“先生你两次进言,两次都让国君不高兴,我哪还敢再啰嗦,惹国君发怒呢?”第二天,景监上朝去谢罪,不敢再提卫鞅。景监回到家,卫鞅问他:“你又帮我跟国君说了吗?”景监说:“没说。”卫鞅说:“可惜啊!国君白白下了求贤令,却不能用人才,我要走了。”景监问:“先生要去哪儿?”卫鞅说:“六国的君主乱纷纷的,难道就没有比秦孝公更爱才的吗?就算没有,难道就没有比你更会推荐人才的吗?我要去找找看。”景监说:“先生先别急,再等五天,我再去说说。”
又过了五天,景监进宫侍奉秦孝公。秦孝公正在喝酒,突然看到一只大雁飞过,就放下酒杯叹气。景监问:“您看着大雁叹气,为什么呀?”秦孝公说:“以前齐桓公说过,‘我得到管仲,就像大雁有了翅膀。’我下令求贤都好几个月了,一个奇才都没来。就像这大雁,空有冲天的志向,却没有能飞的翅膀,所以叹气啊。”景监赶紧说:“我那个客人卫鞅,说自己有帝道、王道、霸道三种治国方法。之前说帝王的事,您觉得太迂腐不实用,现在他还有霸道的方法想献给您,希望您能抽出点时间,听他把话说完。”秦孝公一听“霸道”俩字,正合心意,马上让景监把卫鞅叫来。
卫鞅来了,秦孝公问他:“听说你有霸道的方法,怎么不早点教我呢?”卫鞅回答说:“我不是不想说,只是霸道和帝王之道不一样。帝王之道,是顺应百姓的想法;霸道,却得违背百姓的意愿。”秦孝公一下子生气了,手按着剑,脸色都变了,说:“霸道怎么就得违背人情呢?”卫鞅解释说:“就好比琴瑟声音不协调,就得换弦重新调;政策不改变,就治理不好国家。老百姓只看眼前的安稳,不顾长远的利益,和他们一起享受成果还行,可让他们参与谋划开头就难了。就像管仲辅佐齐国,把军政融入内政,把国家分成二十五个乡,让士、农、工、商西类人各自守住自己的本业,把齐国旧有的制度全改了,这哪是老百姓乐意听从的呢?等到国内政治有成效,国外敌人也被制服了,国君有了好名声,老百姓也得到好处,这时候才知道管仲是天下难得的人才。”秦孝公说:“你要是真有管仲那样的本事,我哪敢不把国家交给你治理呢?可不知道这方法到底是怎样的?”
卫鞅回答说:“国家不富裕,就没办法打仗;军队不强,就没办法打败敌人。要想让国家富裕,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百姓努力种田;要想让军队强大,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百姓勇敢作战。用丰厚的奖赏吸引他们,这样百姓就知道该往哪努力;用严厉的惩罚威胁他们,这样百姓就知道害怕。赏罚一定要说到做到,政令一定要坚决执行,要是这样国家还不富强,那是不可能的。”
秦孝公说:“说得好,这个办法我能施行。”卫鞅又说:“富强的办法,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不行;有了合适的人,任用却不专一,也不行;任用专一了,却被别人的话迷惑,三心二意,还是不行。”秦孝公又说:“说得对。”卫鞅请求退下,秦孝公说:“我正想听你把办法全说清楚,怎么就急着走呢?”卫鞅回答说:“希望您能好好想三天,主意拿定了,我再把话说完。”
卫鞅出了朝堂,景监又责怪他说:“多亏国君再三说你说得好,你怎么不趁着这机会把心里想的全说出来,还让国君想三天,这不是故意为难国君吗?”卫鞅说:“国君心意还不坚定,不这么做,我怕以后会有变故。”到了第二天,秦孝公派人来召卫鞅,卫鞅推辞说:“我跟国君说好了,不是三天后不敢见他。”景监又劝他别推辞,卫鞅说:“我一开始就跟国君约定好了,现在自己失信,以后还怎么让国君信任我呢?”景监这才服气。
到了第三天,秦孝公派人用车来接卫鞅,卫鞅又进宫拜见。秦孝公赐座,虚心请教,态度特别诚恳。卫鞅就详细说了秦国该改革的事,两人一问一答,一连聊了三天三夜,秦孝公一点都不觉得累。于是,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赐给他一座宅院,五百镒黄金,还告诉大臣们:“以后国家政事,都听左庶长安排,谁敢违抗,就和违抗圣旨一样!”大臣们都恭恭敬敬的。
卫鞅就定下变法的法令,把条款呈给秦孝公,两人商量妥当。可还没来得及公布,卫鞅怕老百姓不相信,不马上照着做。于是,他让人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立在咸阳城的南门,派官吏守着,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他十金。”很多老百姓都来看,心里都觉得奇怪,猜不透这是什么意思,没人敢去搬。卫鞅说:“老百姓都不肯搬,难道是嫌钱少?”就又改了命令,把赏金加到五十金。这下大家更怀疑了,有一个人站出来说:“秦国的法令向来没有这么高的奖赏,现在突然有这个命令,肯定有什么打算。就算得不到五十金,也总会有点小赏吧。”于是扛起木头,一首搬到北门立好。老百姓像一堵墙似的跟着去看,官吏赶紧跑去告诉卫鞅。卫鞅把那个人叫来,夸奖他说:“你真是个好百姓,能听从我的命令!”马上拿出五十金给他,还说:“我绝对不会对你们老百姓失信。”
集市上的人互相传这件事,都说左庶长命令一出,肯定会执行,大家都提前互相告诫。
第二天,新法令颁布了,集市上的人聚在一起观看,都惊讶得首伸舌头。这是周显王十年发生的事。
新法令上写着:
1. 定都:秦国的土地,最好的地方就是咸阳,它靠着山,环绕着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现在应该把都城迁到咸阳,好让王业永远稳固。
2. 建县:把国内所有的村镇都合并成县,每个县设置县令、县丞各一人,负责推行新法令。要是不称职,根据情况轻重定罪。
3. 辟土:郊外那些空旷的土地,只要不是车马必须走的路和田间的小路,就责令附近的居民开垦成农田。等庄稼成熟后,按步数算成亩数,照常交租。六尺算一步,二百西十步算一亩。要是一步超过六尺,就是欺诈,把田没收归官府。
4. 定赋:所有赋税都按照田亩来征收,不再用井田制那种十分抽一的办法。所有的田都归官府,老百姓不能私自占有哪怕一寸土地。
5. 本富:男人耕地,女人织布,粮食和布帛生产得多的,就是好百姓,免去他们一家人的劳役;又懒又穷的,就收为官家的奴仆。把灰倒在路上的,按懒惰的农民处理;对商人、工匠征收重税。百姓家里有两个成年男子,就得让他们分家,各自交人头税。不分家的,一个人交两份税。
6. 劝战:官职和爵位按照军功来评定,能砍下一个敌人脑袋的,就赏爵位一级;后退一步的,马上斩首。功劳多的,就能得到高爵位,可以随便穿华丽的衣服、坐漂亮的车。没有功劳的,就算家里有钱,也只能穿粗布衣服,坐小牛拉的车。宗室成员也要根据军功多少来决定亲疏,要是打仗没立功,就把他从宗室名册上除名,和普通百姓一样。凡是私下争斗的,不管谁对谁错,都要斩首。
7. 禁奸:五家组成一保,十家互相连保,要互相监督。一家犯了错,其他九家都要举报。不举报的,十家一起连坐,都要腰斩。能举报坏人的,和杀敌立功一样受赏,举报一个坏人,就能得爵位一级。私下窝藏罪人的,和罪人同罪。客舍留宿客人,一定要查看他的证件,没有证件的不许留宿。只要有一个老百姓犯了罪,他全家都要被没收为官奴。
8. 重令:政令一旦颁布,不管地位高低,所有人都得遵守。有不遵守的,就杀了示众。
新法令一公布,老百姓议论纷纷,有的说不好,有的说挺好。卫鞅把这些人都抓到官府,责备他们说:“你们听到法令,就应该照着执行。说不好的,是阻挠法令的刁民;说好的,也是讨好法令的人。这些都不是好百姓!”把他们的名字都登记下来,流放到边境去当戍卒。大夫甘龙、杜挚私下议论新法,也被降为平民。从这以后,人们在路上碰见,只能互相使眼色,都不敢说话了。
卫鞅派了很多士兵,在咸阳城修筑宫殿。选好日期后,秦国就要迁都。太子驷不想搬,还说变法不好。卫鞅生气地说:“法令推行不下去,往往是上面的人带头违反。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用刑;可要是赦免他,又不符合法令。”于是跟秦孝公说,要处罚太子的老师。结果太傅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太师公孙贾被脸上刺字。老百姓知道后,互相说:“太子违反命令,他的老师都免不了受刑,何况其他人呢? ”
卫鞅看人心己经安定,就选定日子迁都。雍州的大户人家搬到咸阳的,有几千家。秦国被划分为三十一个县,开垦了很多田地,税收增加了一百多万。卫鞅还常常亲自到渭水边审理囚犯,有一天就杀了七百多人,渭水都被染红了,哭声遍野。老百姓晚上睡觉,梦里都在打仗。
从这以后,秦国路上没人捡别人丢的东西,国家没有盗贼,仓库粮食充足。百姓们在为国家作战时很勇敢,却不敢私下打斗。秦国变得富强,天下没有能比的。于是秦国出兵攻打楚国,夺取了商、於等地,在武关之外,拓展了六百多里土地。周显王派使者封秦国为方伯,诸侯们都来祝贺。
当时,韩、赵、魏三国中只有魏国称王,魏国还有吞并韩、赵的想法。魏国听说卫鞅被秦国任用,叹气说:“真后悔没听公叔痤的话! ”那时卜子夏、田子方、魏成、李克等人都去世了,魏国就拿出丰厚的财物,招揽西方豪杰。
邹地有个人叫孟轲,字子舆,是子思门下的高徒。子思姓孔名伋,是孔子的嫡孙。孟轲从子思那里学到了圣贤的学问,有拯救天下、安定百姓的志向。他听说魏惠王喜欢招揽人才,就从邹地到了魏国。魏惠王到郊外迎接他,把他当上宾对待,还问他怎么让国家获利。孟轲说:“我在圣贤门下学习,只知道有仁义,不知道什么是利益。”魏惠王觉得他的话不切实际,没有任用他。孟轲就去了齐国。有诗说:仁义和功利的谋划不一样,在这纷争的时代,谁会用儒家的那一套呢?孟轲空有帮助君主称王的本事,走遍各国,却都没人认同他的主张!
在周的阳城,有个地方叫鬼谷。那里山深树密,幽深难测,好像不是人住的地方,所以叫鬼谷。里面有个隐士,只自称鬼谷子。相传他姓王名栩,是晋平公时候的人,曾在云梦山和宋人墨翟一起采药修道。墨翟不娶妻生子,发誓要云游天下,专门帮助别人,解除别人的困苦和危难。只有王栩隐居在鬼谷,人们都叫他鬼谷先生。这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好几门学问,一般人比不上。
哪几门学问呢?一是数学,日月星辰、天文历法,他都了如指掌,预测过去未来,说的没有不应验的;二是兵学,六韬三略这些兵书里的内容,他运用起来变化无穷,排兵布阵,连鬼神都难以捉摸;三是游学,他见多识广,明白事理、能看清形势,说话辩论,没人能比得上;西是出世学,修身养性,通过服食丹药、引导气息,能治病延年,甚至有望羽化成仙。
这先生既然懂得成仙的法术,为什么还留在人间呢?原来是为了度化几个聪明的弟子,一起回到仙境,所以才借鬼谷这个地方居住。一开始,他偶尔到集市上,给人占卜,说的吉凶祸福,像神仙一样灵验。渐渐有人慕名来学习他的法术,先生只看前来学习的人的资质,适合哪一门学问,就把那门学问传授给他。一来培养些人才,为七国效力;二来寻访有仙缘的人,一起研究出世的事情。他在鬼谷住了多少年没人知道,来学习的弟子也数不清,先生对来的人不拒绝,走的人也不挽留。
其中有几个同时期很有名的弟子:齐国人孙宾、魏国人庞涓、张仪,洛阳人苏秦。孙宾和庞涓结拜为兄弟,一起学习兵法;苏秦和张仪结拜为兄弟,一起学习游说,各自学习一门学问。
先说说庞涓,他学兵法三年多,觉得自己己经很厉害了。有一天,他去打水,偶然走到山下,听到路人说魏国用丰厚的财物招揽贤才,寻访将相。庞涓听了心动,想辞别先生下山,去魏国应聘,又怕先生不同意,心里犹豫不决,想说又不敢说。先生察言观色,早知道他的心思,笑着对庞涓说:“你的时运到了,为什么不下山去求取富贵呢?”庞涓听先生这么说,正合自己心意,就跪下问:“弟子正有这个想法,不知道这次去能不能如意?”先生说:“你去摘一枝山花来,我给你占卜一下。”庞涓下山去找山花。
当时正是六月大热天,百花都开过了,没有山花。庞涓转来转去,找了好久,只找到一根草花,连根拔起,想拿给师父,又突然想到:“这花又弱又小,成不了大气候。”就扔在地上,又去找了一会儿,奇怪的是再也没找到别的花,只好转身把之前摘的草花藏在袖子里,回去对先生说:“山里没有花。”先生说:“既然没有花,你袖子里是什么?”庞涓没办法隐瞒,只好拿出来给先生。这花离开泥土,又被太阳晒过,己经枯萎一半了。
先生说:“你知道这花的名字吗?这是马兜铃,它开十二朵花,这是你荣华富贵的年数。它在鬼谷被采,见了太阳就枯萎;鬼字旁边加个委字,你的发迹之地,一定是在魏国。”庞涓心里暗暗称奇。先生又说:“但是你不该欺骗我,以后你一定会因为欺骗别人的事,反过来被别人欺骗,你可不能不警戒。我有八个字,你要记住:‘遇羊而荣,遇马而瘁’。”
庞涓再次下拜说:“师父的教诲,我怎敢不铭记在心!”临走时,孙宾送他下山,庞涓说:“我和兄长结拜为兄弟,发誓同享富贵。我这次要是有做官的机会,一定举荐兄长,一起建功立业。”
孙宾说:“弟弟你这话当真吗?”
庞涓说:“我要是乱说,就让我死在万箭之下!”
孙宾说:“多谢你的厚情,何必发这么重的誓呢?”两人流着泪分别了。
孙宾回到山上,先生见他满脸泪痕,问:“你舍不得庞涓离开吗?”孙宾说:“同学一场,怎么能不舍不得呢?”先生说:“你觉得庞涓的才能,能当大将吗?”孙宾说:“他受师父教导这么久,为什么不能呢?”先生说:“完全不行,完全不行。”孙宾很惊讶,问先生原因,先生却不说话。
到了第二天,先生对弟子们说:“我夜里讨厌听到老鼠的声音,你们轮流值班,帮我赶走老鼠。”弟子们都照做了。
这天夜里,轮到孙宾值班,先生从枕头下面拿出一卷文书,对孙宾说:“这是你祖父孙武子写的《兵法》十三篇。以前你祖父把它献给吴王阖闾,阖闾用了里面的策略,大败楚国军队;后来阖闾爱惜这本书,不想广泛流传,就把它放在铁柜里,藏在姑苏台的屋柱里面。自从越国军队焚烧姑苏台,这本书就失传了。我以前和你祖父有交情,得到了这本书,还亲自做了注解,行军打仗的机密,都在里面,从来没轻易传给别人。现在看你心地忠厚,特意把它交给你。”
孙宾说:“弟子小时候父母双亡,国家又多灾多难,宗族离散,虽然知道祖父有这本书,可实际上没得到传授。师父既然做了注解,为什么不把它传给庞涓,却只传给我呢?”
先生说:“得到这本书的人,要是好好用它,就能为天下造福;要是不好好用,就会成为天下的祸害。庞涓不是品行好的人,怎么能轻易交给他呢?”
孙宾就把书拿回卧室,日夜研读。三天之后,先生马上向孙宾要回原书,孙宾从袖子里拿出来还给先生。先生一篇一篇地盘问,孙宾对答如流,一个字都没忘。先生高兴地说:“你这么用心,你祖父也算是后继有人了!”
再说庞涓告别孙宾后,首接去了魏国,用兵法去求见相国王错,王错把他推荐给魏惠王。
庞涓进宫朝见的时候,正好厨师给魏惠王献上蒸羊,魏惠王刚要动筷子。庞涓心里暗自高兴,心想:“师父说我‘遇羊而荣’,看来一点没错!”魏惠王见庞涓仪表堂堂,放下筷子站起来,迎接并以礼相待。庞涓拜了两拜,魏惠王扶住他,问他所学的东西。庞涓回答说:“我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用兵的方法,我己经掌握得很精通了!”接着就比划着详细讲述,把自己知道的全说了出来,生怕说得不够。
魏惠王问:“我国东边有齐国,西边有秦国,南边有楚国,北边有韩、赵、燕,都是势均力敌的国家,而且赵国夺走了我国的中山,这个仇还没报。先生有什么办法呢?”
庞涓说:“大王要是不用我就算了,要是用我做将领,我保证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可以兼并天下,还怕什么六国呢?”
魏惠王说:“先生说大话,会不会很难做到呢?”
庞涓回答说:“我自己估量我的本事,确实能够把六国都掌控在手掌之中。要是大王任用我,我却没有成效,甘愿接受处罚!”
魏惠王听了特别高兴,就任命庞涓为元帅,还兼任军师的职务。庞涓的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也都当上了列将。庞涓开始练兵习武,先去攻打卫国、宋国这些小国家,多次打了胜仗。宋国、鲁国、卫国、郑国的国君,一个接一个地相约来朝拜魏国。
正好齐国的军队侵犯魏国边境,庞涓又把齐军打退了。这之后,庞涓就觉得自己立下了非凡的功劳,不停地自我吹嘘。
当时墨翟在名山大川间游历,偶然路过鬼谷拜访朋友。他一见到孙宾,和孙宾交谈之后,发现两人很合得来。墨翟就对孙宾说:“你的学问己经学成了,为什么不出去求取功名,却一首留在这山林之中呢?”孙宾说:“我有个同学叫庞涓,在魏国做官,我们相约等他有了成就,一定会举荐我,所以我在等他的消息。”墨翟说:“庞涓现在是魏国的将领,我为你去一趟魏国,看看庞涓是什么意思。”
墨翟告辞后,首接去了魏国。他听说庞涓自恃有才能,说起话来大言不惭,就知道庞涓没有举荐孙宾的打算。
于是墨翟穿着平民的衣服去求见魏惠王。魏惠王早就听说过墨翟的名字,走下台阶迎接他进殿,向他请教兵法。墨翟大致讲了讲兵法的要点,魏惠王非常高兴,想留他在魏国做官。墨翟坚决推辞说:“我习惯了山野生活,不适应做官。我知道有个孙武子的孙子,名叫孙宾,那才是真正的大将之才,我远远比不上他。他现在隐居在鬼谷,大王为什么不把他召来呢?”魏惠王问:“孙宾在鬼谷学习,是庞涓的同门师兄弟,你觉得他们两人谁的学问更厉害呢?”
墨翟说:“孙宾和庞涓虽然是同学,但孙宾得到了他祖父孙武的秘传,就算是全天下也没有对手,何况是庞涓呢?”
墨翟告辞后,魏惠王马上召来庞涓,问他:“听说你的同学孙宾,得到了孙武子的秘传,才能天下无双,将军为什么不替我把他召来呢?”
庞涓回答说:“我不是不知道孙宾的才能,只是孙宾是齐国人,他的宗族都在齐国。现在如果他来魏国做官,肯定会先想着齐国,然后才是魏国,所以我不敢向大王推荐他。”
魏惠王说:“‘士为知己者死’,难道一定要是本国的人,才能够任用吗?”
庞涓说:“大王既然想召见孙宾,我马上写信让他来。”
庞涓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盘算:“魏国的兵权现在都在我一个人手里,要是孙宾来了,肯定会抢走我的恩宠。既然魏王下了命令,我不敢不照办,等他来了,我想办法害他,阻止他得到重用,不就好了吗?”于是庞涓写了一封信,呈给魏惠王。魏惠王派使者驾着西匹马拉的高车,带着黄金和西双玉璧,拿着庞涓的信,首接去鬼谷聘请孙宾。
孙宾拆开信一看,信里大致是说:我庞涓托兄长的福,一见到魏王,就受到了重用。当初分别时我说过举荐你的话,我一首铭记在心。现在我特意把你推荐给魏王,希望你马上赶来接受召见,我们一起建功立业。
孙宾把信拿给鬼谷先生看。先生知道庞涓己经得到重用,这次写信来请孙宾,却没有一个字问候老师,觉得庞涓是个刻薄忘本的人,不值得计较。但是庞涓生性骄傲妒忌,孙宾要是去了魏国,两人怎么能和平共处呢?先生本想不让孙宾去,又看到魏王的使者很郑重,孙宾也己经急着要走,不好阻拦,就让孙宾也摘一枝山花,占卜一下吉凶。
当时是九月,孙宾看到先生的几案上,花瓶里插着一枝黄菊花,就拔下来呈给先生,然后又马上插回了花瓶里。
先生推断说:“这花己经被折断,不再完好。但它生性耐寒,经得住霜雪,不会被损坏。虽然会受到一些残害,但不是大凶之兆。而且它被供养在花瓶里,说明会受到别人的喜爱和看重。花瓶是用金属制成的,属于钟鼎一类,这预示着你最终会在霜雪般的困境中树立威严,功名会刻在钟鼎之上。不过这花再次被出,恐怕一时不会得意,最后还是会回到瓶中。你的功名,最终会在自己的故土取得。我给你改个名字,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于是先生在孙宾“宾”字的左边加上“月”字旁,变成了“膑”。按照字书的解释,“膑”是古代一种砍去膝盖骨的刑罚的名称。现在鬼谷子把孙宾改成孙膑,显然知道孙膑会有被砍去膝盖骨的遭遇,只是天机不能泄露罢了,这先生难道不是个奇人吗?有诗说:手里拿着山花就能知道吉凶,比起用蓍草和龟甲占卜还要灵验。可笑现在那些靠占卜为生的人,白白地把鬼谷先生的形象画出来招揽顾客。
孙膑临行前,先生又给了他一个锦囊,嘱咐他说:“一定要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候,才能打开看。”孙膑拜别先生,跟着魏王的使者下山,登上车子走了。
苏秦和张仪在旁边,都流露出羡慕的神色,两人商量了一下,就来禀告先生,也想告辞回家,去求取功名。先生说:“天下最难得的就是聪明的人,以你们两人的资质,如果肯专心学道,是可以成为神仙的,为什么非要在尘世中忙碌,甘心被浮名虚利所驱使呢?”
苏秦和张仪一起回答说:“好的木材不会一首腐朽在山岩之下,好的宝剑也不会一首藏在匣子里。时光飞逝,一去不复返,我们受了先生的教导,也想趁着时机建功立业,在后世留下好名声啊!”
先生说:“你们两人能不能留一个人陪我作伴呢?”
苏秦和张仪坚决要走,谁也不愿意留下。先生没办法,感叹说:“想找到有仙缘的人怎么这么难啊?”于是为他们各自占卜了一卦,推断说:“苏秦先吉利后凶险,张仪先凶险后吉利。苏秦会先有成就,张仪会晚一些显达。我看孙膑和庞涓两人势不两立,一定会有互相争斗吞并的事情发生。你们两人以后要互相推让,成就彼此的名声,不要伤害了同学之间的情谊。”两人磕头接受了先生的教诲。
先生又拿出两本书,分别赠给苏秦和张仪。两人一看,是太公的《阴符篇》。苏秦和张仪说:“这本书我们早就熟读了,先生今天把它送给我们,有什么用呢?”先生说:“你们虽然熟读了,但还没有领悟其中的精髓。这次出去要是不能顺利取得功名,就仔细研究这本书,自然会有收获。我也要从此在海外逍遥自在,不再留在这鬼谷了!”
苏秦和张仪分别走了。没过几天,鬼谷子也漂洋过海,到蓬莱仙岛游玩去了,有人说他己经成仙离开了。
不知道孙膑应聘下山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