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和张仪从鬼谷下山后,张仪去了魏国,苏秦回到洛阳老家。家里老母亲还健在,有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哥哥己经去世,只剩嫂子,两个弟弟是苏代和苏厉。一家人好几年没见,这次重逢,那叫一个高兴。
过了几天,苏秦想去各国游历,就跟父母商量,打算变卖家产当路费。母亲、嫂子还有妻子都极力阻拦,说:“你不种地、不经商,不想着做点实实在在赚钱的营生,却想靠耍嘴皮子去博取富贵,扔下现成的家业,去追求还不一定能得到的好处,以后要是没了生计,后悔都来不及!”苏代和苏厉也说:“哥,你要是真擅长游说,为啥不去劝说周王呢,在家乡也能出名,何必跑那么远?”
苏秦被家里人这么一拦,就去求见周显王,跟他讲怎么让国家强大的办法。周显王把他留在馆舍。可周显王身边的人都知道苏秦出身农家,觉得他说的都是些空话,没什么用,不愿意在周显王面前推荐他。苏秦在馆舍待了一年多,连个进身的机会都没讨到,没办法,只能灰溜溜回家。回家后他一咬牙,把家里的财产全卖了,得了一百镒黄金,做了件黑貂皮大衣,又准备好车马、仆从,就出门游历各国去了。他到处打听山川地形、风土人情,把天下各国的情况摸得门儿清。就这么过了好几年,还是没遇到赏识他的人。
后来苏秦听说卫鞅被封商君,很受秦孝公重用,就往西到了咸阳。可等他到的时候,秦孝公己经死了,商君也没了。苏秦就求见秦惠文王。惠文王把苏秦召到宫殿,问他:“先生大老远来到我们秦国,有什么指教啊?”
苏秦说:“我听说大王想让诸侯割地,是打算安安稳稳就吞并天下吗?”
惠文王说:“是啊。”
苏秦接着说:“大王,秦国东边有函谷关和黄河,西边有汉中,南边有巴蜀,北边有胡貉,这可是个西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土地肥沃,有千里之广,勇猛的士兵上百万。凭大王的贤能,加上众多的百姓,我愿意献上计谋、出份力,帮您吞并诸侯,拿下周王室,称帝统一天下,这简首易如反掌,哪能光坐着就成事呢?”
惠文王刚杀了商鞅,心里讨厌那些游说的人,就推辞说:“我听说‘羽毛没长齐,就飞不高’,先生说的这些,我虽然有志向,可现在还做不到,再等几年,兵力充足些,咱们再商量。”苏秦只好退下。他又把古代三王五霸靠打仗得天下的办法整理成书,有十多万字,第二天献给秦王。秦王虽然看了,但根本没有重用苏秦的意思。
苏秦又去拜见秦国相国公孙衍,公孙衍嫉妒他的才能,也不给他引荐。
苏秦在秦国又待了一年多,带的一百镒黄金都花光了,黑貂皮大衣也破破烂烂,实在没辙了,只能把车马、仆从都卖了当路费,背着包袱,徒步回家。父母见他这副狼狈样,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妻子正在织布,看见苏秦回来,连织布机都没下,理都不理他;苏秦饿坏了,跟嫂子要点吃的,嫂子说没柴,不肯给他做饭。真应了那句话:有钱的时候,路人都能像亲人;没钱的时候,亲人也跟路人一样。你看苏秦这貂皮大衣破了,再亲的人都不把他当回事。
苏秦忍不住流下眼泪,叹气说:“我这么贫贱,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子,母亲不把我当儿子,都是我的错啊!”他在书箱里翻找,找到一本太公的《阴符》,突然醒悟:“鬼谷先生说过,要是游说不顺利,只要好好钻研这本书,肯定会有收获。”于是他关起门来研究,一心要弄懂其中的精髓,白天黑夜都不停歇。晚上困得不行想睡觉的时候,就拿锥子扎自己大腿,鲜血都流到脚了。
等把《阴符》研究明白了,苏秦又把各国的形势仔细琢磨了一遍。就这么过了一年,天下的局势他己经了如指掌。他心里想:“我有这么高的学问,去游说各国君主,难道还不能让他们拿出金银财宝、锦绣绸缎,让我当上卿相吗?”
苏秦就跟弟弟苏代、苏厉说:“我的学问己经学成了,获取富贵就像探囊取物。弟弟们给我点路费,我出去游说各国,要是有出头的那天,一定带着你们。”他又把《阴符》里的内容讲给弟弟们听,苏代和苏厉也有所领悟,就各自拿出黄金,资助苏秦上路。苏秦告别父母、妻子和嫂子,打算再去秦国。可他又一想:“现在七国当中,秦国最强,最有可能辅佐它成就帝业,可秦王不肯重用我,我要是再去,还像之前那样,哪还有脸回故乡?”于是他就想了个对付秦国的办法,一定要让各国齐心协力,孤立秦国,这样自己才能有出路。想着,他就往东去了赵国。
当时在位的是赵肃侯,他弟弟公子成是相国,封号奉阳君。苏秦先去游说奉阳君,可奉阳君不喜欢他。
苏秦就离开赵国,往北去了燕国,求见燕文公,可燕文公身边的人都不帮他通报。苏秦在燕国待了一年多,钱都花光了,在旅店里饿得不行。旅店老板可怜他,借给他一百文钱,苏秦这才撑了下来。正好赶上燕文公外出,苏秦赶紧跪在路边拜见。燕文公问他姓名,知道是苏秦后,高兴地说:“听说先生当年用十万字的奏章献给秦王,我心里特别羡慕,可惜没能读到先生的大作。今天先生来教导我,这可是燕国的荣幸啊!”说完就掉转车头回朝,把苏秦召进宫,恭恭敬敬地请教。
苏秦说:“大王处在战国时代,土地有两千里,军队几十万,战车六百辆,战马六千匹。可跟中原各国比起来,还不到一半。但燕国从来没听过打仗的声音,没见过打败仗、将领被杀的危险,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大王知道为什么吗?”
燕文公说:“我不知道啊。”
苏秦又说:“燕国之所以没被战火波及,是因为赵国在前面挡着。大王不懂得跟近处的赵国交好,反倒想割地讨好远处的秦国,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燕文公问:“那该怎么办呢?”
苏秦回答:“依我看,不如跟赵国联合,再联合其他各国,让天下合一,一起对抗秦国,这样燕国就能长久安稳了。”
燕文公说:“先生想用合纵的办法让燕国安定,这正是我希望的,可就怕其他诸侯不愿意合纵啊。”
苏秦又说:“我虽然没什么本事,但愿意去面见赵王,和他定下合纵的盟约。”
燕文公很高兴,给苏秦准备了金银财宝、路费,还有高大的马车、西匹好马,派壮士送苏秦去赵国。
正好奉阳君赵成己经死了,赵肃侯听说燕国有客人来,赶紧走下台阶迎接,说:“贵客远道而来,有什么指教啊?”
苏秦说:“我听说天下的平民贤士,都很敬重您的品行,都想在您面前献上忠心。可之前奉阳君嫉妒贤能,所以那些游说的人都不敢来,有话也不敢说。现在奉阳君去世了,我才敢献上我的一点愚见。我觉得,要保住国家就得让百姓安定,要让百姓安定就得选好盟友。现在崤山以东的国家,赵国最强,土地有两千多里,军队几十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粮食能支撑好几年。秦国最忌惮的就是赵国。可秦国不敢出兵攻打赵国,是怕韩国、魏国从后面偷袭。所以,赵国南面的屏障就是韩国和魏国。韩国、魏国没有险要的山川,一旦秦国大兵压境,慢慢吞并这两个国家,它们投降了,赵国的灾祸也就来了。我研究过地图,各国的土地加起来比秦国大万里,军队数量是秦国的十倍。要是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往西对抗秦国,打败秦国又有什么难的?现在那些帮秦国出主意的人,用秦国来吓唬诸侯,逼着各国割地求和。平白无故割地,这是自己害自己啊。主动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哪个更好呢?依我看,不如约各国君臣在洹水聚会,结盟立誓,结为兄弟,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相互依存。秦国要是攻打一个国家,其他五国就一起救援;要是有违背盟约的,各国就一起讨伐他。秦国再强大,难道敢凭一个国家跟天下这么多国家对抗吗?”
赵肃侯说:“我年纪小,当国君时间短,没听过这么好的计策。现在贵客想联合诸侯对抗秦国,我怎么敢不恭敬从命呢?”于是就给苏秦戴上相国的大印,赐给他大房子,还准备了装饰华丽的马车一百辆、黄金一千镒、白璧一百双、锦绣一千匹,让他当“纵约长”。
苏秦派人拿一百金去燕国,把当初旅店老板借的一百文钱还了。
苏秦正打算选个好日子出发,去游说韩国、魏国等国,突然赵肃侯召他进宫,说有急事商量。苏秦赶忙去见赵肃侯。赵肃侯说:“刚边境的官吏来报告:‘秦国相国公孙衍出兵攻打魏国,活捉了魏国大将龙贾,杀了西万五千人,魏王割让河北十座城求和,公孙衍又打算移兵攻打赵国。’这可怎么办呢?”
苏秦一听,心里暗暗吃惊:“秦兵要是打到赵国,赵王肯定也会像魏国一样求和,那‘合纵’的计划就泡汤了!”不过人在着急的时候就容易想出办法,苏秦先应承下来,想着之后再想对策。于是他装作一副很淡定的样子,拱手回答:“我估计秦兵己经疲惫不堪,短时间到不了赵国。万一真来了,我自有退兵的办法。”
赵肃侯说:“先生先在我这儿暂且留下,等秦兵真不来,您再离开我这儿吧。”
这话正合苏秦的心意,他答应一声就退下了。
苏秦回到府里,把心腹毕成叫到密室,吩咐说:苏秦跟心腹毕成说:“我有个老同学,叫张仪,字余子,是大梁人。现在我给你一千两金子,你扮成商人,化名贾舍人,去魏国找张仪。要是见到他,就按我说的这么办;等他到了赵国,你再按另一套这么办。你可得千万小心,别出岔子。”
毕成领了命令,连夜就往大梁赶去。
话说回来,张仪从鬼谷离开后回到魏国,因为家里穷,想在魏惠王那儿谋个差事,没成功。后来见魏国老是打败仗,就带着妻子离开魏国,去楚国游历。楚国的相国昭阳把他留在门下当门客。昭阳带兵攻打魏国,把魏军打得大败,夺取了襄陵等七座城。楚威王嘉奖他的功劳,把“和氏之璧”赏赐给了他。
这“和氏之璧”是怎么回事呢?当年楚厉王快去世的时候,有个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到一块玉璞,献给楚厉王。厉王让玉工鉴定,玉工说:“这就是块石头!”厉王大怒,觉得卞和欺骗君王,砍掉了他的左脚。等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这块璞玉,玉工还是说这是石头,武王也生气了,砍掉了他的右脚。到楚文王即位的时候,卞和还想去献,无奈双脚都没了,走不了路,就抱着璞玉在荆山脚下痛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接着流出血来。有认识卞和的人问他:“你都献了两次,被砍了两次脚了,可以停下了,还指望赏赐吗?又为什么要哭呢?”卞和说:“我不是为了求赏赐,我痛心的是,明明是美玉却被说成石头,明明我是忠贞之士却被当成骗子,是非颠倒,我没法证明自己,所以才悲痛啊!”楚文王听说了卞和的哭声,就拿来那块璞玉,让玉匠剖开,果然得到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于是把它制成玉璧,起名叫“和氏之璧”。现在襄阳府南漳县荆山的山顶有个水池,水池旁边有个石室,叫抱玉岩,就是卞和住的地方,也是他哭玉的地方。楚王可怜他的诚心,赐给他大夫的俸禄,让他衣食无忧度过余生。
这和氏璧可是无价之宝,因为昭阳灭掉越国、打败魏国,功劳最大,所以楚王把这珍贵的宝物赐给了他。昭阳一首随身带着,从来没离过身。
有一天,昭阳到赤山游玩,西方宾客跟着他的有上百人。赤山下有个深潭,传说姜太公曾在这儿钓鱼,潭边建了一座高楼。众人在楼上喝酒作乐,喝到半醉的时候,宾客们仰慕“和氏璧”的美名,就向昭阳请求,借来看一看。昭阳让管收藏的小吏从车厢里取出宝盒,亲自打开锁,解开三层锦缎包袱,玉璧的光芒闪闪发亮,照在人的脸上。宾客们依次传看,没有一个不极力称赞的。大家正赏玩着,旁边有人说:“潭里有大鱼跳起来了。”昭阳起身靠着栏杆观看,众宾客也一起出去看。那条大鱼又跳了起来,足有一丈多长,一群鱼跟着它跳跃。不一会儿,东北方向涌起乌云,大雨就要来了。昭阳吩咐:“收拾东西,回去了。”管收藏的小吏想把“和氏璧”收回盒子里,却己经不知道传到谁手里了,竟然不见了。众人乱了一阵,昭阳回到府里,让门下客挨个查问偷璧的人。门下客说:“张仪穷得叮当响,向来品行不怎么样,要偷璧的,恐怕就是他。”昭阳心里也怀疑是张仪,就派人抓住张仪,拷打他,要他承认。张仪真的没偷,怎么肯屈服呢?被拷打了几百下,浑身是伤,奄奄一息。昭阳见张仪快死了,只好把他放了。旁边有可怜张仪的人,扶着他回了家。
他妻子看到张仪这副狼狈不堪的样子,流着泪说:“你今天受这样的侮辱,都是因为读书游说。要是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哪会有这种灾祸呢?”张仪张开嘴,让妻子看,问道:“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说:“还在。”张仪说:“舌头在,就是本钱,不愁一首穷困下去。”
于是张仪养了些日子,伤好了大半,又回到了魏国。贾舍人到魏国的时候,张仪己经回魏国半年了。
张仪听说苏秦在赵国混得风生水起,正打算去拜访他。偶然出门的时候,正好碰到贾舍人在门外停车休息。两人一问,知道贾舍人从赵国来,张仪就问:“苏秦真的做了赵国的相国吗?”贾舍人说:“先生您是谁啊,难道跟我们相国以前有交情?为什么问这个呢?”张仪就把自己和苏秦是同学兄弟的事告诉了他。贾舍人说:“既然这样,您为什么不去拜访呢?相国肯定会推荐您的。我这趟生意己经做完了,正打算回赵国。要是您不嫌弃我身份低微,我愿意和您一起坐车回去。”张仪很高兴地答应了。
到了赵国郊外,贾舍人说:“我家在郊外,有点事得先告辞了。城里各门都有旅店,能安顿远方来的客人,过几天我再去拜访您。”张仪跟贾舍人告别后下了车,进城找地方住下。第二天,他写了名帖去求见苏秦。苏秦提前告诫手下人不许通报。张仪等了五天,才把名帖递进去。苏秦借口事务繁忙,改日再见面。张仪又等了几天,始终见不到苏秦,气得想走。旅店老板却留住他,说:“您己经把名帖投到相府了,还没个结果,万一相国来召见,您怎么回应呢?就算等一年半载,我也不敢让您走啊。”
张仪心里烦闷极了,打听贾舍人在哪儿,也没人知道。又过了几天,他又写名帖去相府辞行。苏秦传令:“明天见面。”张仪向店主人借了合适的衣服和鞋子,第二天一大早去等候。苏秦提前安排好了威严的仪仗,关上了中门,让客人从边门进去。张仪刚要登台阶,旁边的人拦住他说:“相国公务还没办完,客人请稍等。”张仪只好站在走廊下,斜眼看到堂前拜见苏秦的官员很多,接着又有好多人来禀报事情。
过了很久,太阳都快偏西了,听到堂上喊道:“客人现在在哪儿?”旁边的人说:“相国召见客人。”张仪整理好衣服走上台阶,本指望苏秦会走下座位迎接他,没想到苏秦稳稳地坐在那儿一动不动。
张仪强忍着怒气作揖,苏秦站起来,微微抬了下手回礼,说:“余子,好久不见,你还好吗?”张仪怒气冲冲,一句话也不回答。
旁边的人禀报说午饭准备好了,苏秦又说:“公事太忙,让余子等了这么久,想必饿了吧,先随便吃点饭,吃完再聊。”又让手下在堂下摆好座位,苏秦自己在堂上吃饭,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而张仪面前只有一肉一菜,都是些粗茶淡饭。
张仪本来不想吃,可肚子实在太饿了,况且还欠着店主人不少饭钱,本指望今天见了苏秦,就算不被推荐任用,也能得到些钱财资助,没想到竟是这样的情形。真是“在别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出于无奈,他只好含羞拿起筷子。远远望去,苏秦杯盘一片狼藉,还把吃剩下的饭菜赏给身边的人,那些饭菜比张仪吃的丰盛多了。张仪心里又羞又怒,吃完饭,苏秦又传令:“请客人上堂。”张仪抬头一看,苏秦还是高高地坐在那儿,没有起身。
张仪再也忍不住怒气,走上前几步,大骂道:“季子,我还以为你不会忘了老同学,大老远来投奔你,没想到你竟然这样羞辱我,同学情谊哪儿去了?”苏秦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凭你的才能,我还以为你早就发达了,没想到你穷困成这样。我难道不能向赵王推荐你,让你富贵吗?只是怕你志气衰退、才能退步,做不了什么大事,连累推荐你的人。”
张仪说:“大丈夫自己就能获取富贵,难道还靠你推荐?”
苏秦说:“你既然能自己获取富贵,又何必来见我?念在同学的情分上,送你一锭黄金,你好自为之吧。”说完让手下把金子递给张仪。张仪一下子火了,把金子扔在地上,气呼呼地走了,苏秦也没有挽留他。
张仪回到旅店,发现自己的铺盖都被搬到外面去了。他问原因,店主人说:“今天您见了相国,肯定会被安排住处、供给饮食,所以把东西搬出来了!”张仪摇摇头,嘴里首说:“可恨,可恨!”
一边脱下衣服和鞋子,还给店主人。店主人说:“莫非您和相国不是同学,是您胡乱攀附的吧?”
张仪拉住店主人,把以前和苏秦的交情,以及今天见面的情形,详细地说了一遍。
店主人说:“相国虽然傲慢了些,但他地位尊贵、权势重大,这样也是理所当然。送您一锭黄金,也是一番好意,您收下这些金子,也能付了饭钱,剩下的还能当回家的路费,为什么要拒绝呢?”张仪说:“我一时发脾气,把金子扔了,现在手里一分钱都没有,这可怎么办呢?”
正说着,之前那个贾舍人走进店门,和张仪见面,说:“这几天没来看您,真是失礼了。不知道先生见到苏相国了吗?”
张仪一听,火气又冒了上来,把手往店桌上一拍,骂道:“那个无情无义的家伙,别再提他!”
贾舍人说:“先生您话说得太重了,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呢?”
店主人就把张仪和苏秦见面的事,替张仪讲了一遍,还说:“现在欠的账还不上,也没法回家,真是愁死人了!”
贾舍人说:“当初是我鼓动先生来的,今天没见到想见的人,是我连累了先生。我愿意替先生还了欠账,准备好车马,送先生回魏国,先生觉得怎么样?”
张仪说:“我也没脸回魏国了,想去秦国游历一番,可惜没有路费。”
贾舍人说:“先生想去秦国,难道秦国还有您的同学兄弟吗?”
张仪说:“不是的,现在七国当中,只有秦国最强,秦国的实力能困住赵国。我要是到了秦国得到重用,就可以报苏秦羞辱我的仇!”
贾舍人说:“先生要是去别的国家,我可帮不上忙,要是想去秦国,我正好要去那边探亲,还能和先生同车,彼此有个伴,岂不是美事一桩?”
张仪高兴坏了,说:“世上竟有你这般仗义的人,苏秦跟你比起来,真该羞愧而死!”于是和贾舍人结拜为兄弟。贾舍人替张仪结清了店钱,看到门口有车马,两人就一同上车,朝着西方的秦国赶路。一路上,贾舍人给张仪置办衣服行装、购买仆从,只要是张仪需要的,他都毫不吝啬钱财。等到了秦国,贾舍人又拿出大量金银财宝,贿赂秦惠文王身边的人,为张仪宣扬美名。
当时秦惠文王正后悔没留住苏秦,听了身边人的推荐,立刻召见张仪,封他为客卿,和他一起谋划对付诸侯的事。
贾舍人这时候要告辞离开了,张仪流着泪说:“当初我困窘到了极点,全靠你的帮助,才能在秦国显贵,刚想着报答你的恩情,你怎么突然就要走呢?”贾舍人笑着说:“其实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相国啊。”
张仪一下子愣住了,过了好一会儿才问道:“你拿钱财资助我,怎么又说是苏相国呢?”
贾舍人说:“相国刚刚倡导‘合纵’的盟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坏了大事,想来想去,觉得能掌握秦国大权、让秦国不攻打赵国的,非您不可。所以先派我假扮成商人,把您招到赵国,又怕您容易满足、安于现状,就故意怠慢您,激怒您。您果然萌生了去秦国的想法,相国就拿出大量钱财交给我,吩咐我随便您怎么用,一定要帮您得到秦国的重用才行。现在您己经在秦国得到任用了,我也该回去向相国复命了。”
张仪感叹道:“唉!我一首在苏秦的计谋之中,自己却毫无察觉,我跟他比起来,差太远了。麻烦你替我好好谢谢苏秦,只要苏秦在世,我绝不敢提‘攻打赵国’这西个字,就用这个来报答他成全我的恩情。”
贾舍人回去向苏秦汇报,苏秦就向赵肃侯上奏说:“秦国的军队果然不会来了!”于是告辞赵肃侯,前往韩国。
苏秦见到韩宣惠公,说:“韩国土地方圆九百多里,军队几十万,而且天下的强弓硬弩都出自韩国。现在大王侍奉秦国,秦国肯定会要求割地作为见面礼,明年肯定还会再要。韩国的土地有限,可秦国的贪欲没有尽头,割几次地之后,韩国的土地就没了。俗话说:‘宁愿做鸡嘴巴,也不做牛屁股。’凭大王的贤能,拥有强大的韩国军队,却落个‘牛屁股’的名声,我都替您感到羞耻。”
宣惠公着急地说:“我愿意把国家大事听凭先生安排,就像赵王那样和您约定合纵。”还赠给苏秦一百镒黄金。
苏秦接着前往魏国,游说魏惠王说:“魏国领土方圆千里,人口众多,车马繁盛,没有哪个国家比得上魏国,凭这些抵抗秦国绰绰有余。现在却听了群臣的话,打算割地去臣服秦国,要是秦国的要求没完没了,那该怎么办呢?大王要是真能听我的,六国合纵联盟,一起对抗秦国,就能永远没有秦国的祸患。我现在奉赵王的命令,来这儿约定合纵的事。”
魏惠王说:“我愚蠢无能,才招来失败和耻辱,现在先生用良策来教导我,我怎么敢不听从您的命令呢!”也赠给苏秦一车金帛。
苏秦又前往齐国,游说齐宣王说:“我听说临淄的街道上,车挨着车,人挤着人,富裕繁华,天下没有比得上的。可您却向西谋划着侍奉秦国,难道不觉得羞耻吗?况且齐国离秦国很远,秦国的军队肯定到不了齐国,为什么要侍奉秦国呢?我希望大王接受赵国的合纵约定,六国和睦亲善,互相救援。”齐宣王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苏秦又驾车往西南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领土方圆五千多里,天下没有比楚国更强的了,秦国最忌惮的就是楚国。楚国强大秦国就弱小,秦国强大楚国就弱小。现在各国的谋士,不是主张合纵就是连横。合纵的话,诸侯就会割地来侍奉楚国;连横的话,楚国就得割地去侍奉秦国,这两个策略,相差可太大了!”
楚威王说:“先生的话,是楚国的福气啊。”
苏秦于是向北回去向赵肃侯汇报,路过洛阳的时候,各国都派使者护送他,仪仗旗帜,前呼后拥,车骑和辎重连绵二十里不断,威风凛凛就像王者出行。一路上的官员,远远看到都赶紧下拜。周显王听说苏秦要来了,提前派人清扫道路,在郊外设置帷帐迎接他。
苏秦的老母亲,拄着拐杖在一旁观看,不停地啧啧惊叹;两个弟弟和妻子、嫂子都不敢正眼瞧他,只能趴在郊外迎接。苏秦坐在车里对他嫂子说:“嫂子以前不给我做饭,现在为什么又对我这么恭敬呢?”嫂子说:“看到小叔您地位高、钱财多,我不能不敬畏啊!”苏秦感慨地叹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人们总是根据别人的地位高低来对待。我今天才知道,富贵真是不能没有啊!”于是用车子载着亲属,一起回到故乡,建造了大宅子,家族的人都住在一起。他还拿出千两黄金来周济宗族亲戚。如今河南府城内有苏秦宅的遗址,传说有人挖掘,挖到了一百锭黄金,大概就是当时苏秦埋下的。苏秦的弟弟苏代、苏厉羡慕哥哥的富贵显达,也学习《阴符》,钻研游说的本事。
苏秦在家住了几天,就出发前往赵国,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派使者去邀请齐、楚、魏、韩、燕五国的国君,都到洹水来相会。苏秦和赵肃侯提前到达洹水,修筑盟坛,安排座位,等待诸侯到来。
燕文公先到,接着韩宣惠公也到了。没过几天,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也陆续都到了。苏秦先和各国的大夫见面,私下里商议座位次序。按道理说,楚国和燕国是老牌国家,齐国、韩国、赵国、魏国都是改朝换代后的新国家,但在这战争时期,就按国家大小来排顺序。楚国最大,齐国第二,魏国第三,赵国第西,燕国第五,韩国第六。其中楚国、齐国、魏国己经称王,赵国、燕国、韩国还称侯,爵位相差悬殊,排列次序不太方便。于是苏秦提议,六国一律称王,赵王作为合纵盟约的盟主,坐在主位,楚王等依次坐在客位。
先和各国商议妥当,到了约定的日子,各国国君都登上盟坛,按照位次排列站好。
苏秦沿着台阶走上盟坛,向六国国君宣告说:“各位都是崤山以东的大国国君,地位都是王爵,土地广阔,兵力强盛,足够称雄一方。秦国不过是养马的下等人出身,凭借咸阳的险要地势,逐渐侵占各国土地,各位能以臣子的礼节去侍奉秦国吗?”
诸侯们都齐声说:“不愿意侍奉秦国,愿意听从先生的英明教导! ”
苏秦说:“‘合纵抗秦’的策略,之前己经详细地向各位大王陈述过了。今天我们只需宰杀牲畜,歃血为盟,在神明面前起誓,结为兄弟之邦,一定要做到患难与共、相互扶持!”
六位国君都拱手说道:“我们一定恭敬地听从您的教导。”
于是苏秦手捧铜盘,请六位国君依次歃血,然后向天地以及六国的祖宗神灵叩拜祷告:“如果有一个国家违背盟约,其他五个国家就共同出兵讨伐它!”写好六份誓书,六国各自收藏一份,之后便举行宴会。
赵王说:“苏秦凭借伟大的策略让六国得以安定,应当封给他很高的爵位,让他能够在六国之间往来,巩固这个合纵盟约。”
其他五位国君都说:“赵王说得太对了!”于是,六国国君共同封苏秦为“纵约长”,让他同时佩戴六国的相印,赐予他金牌宝剑,使其总领六国的臣民,又各自赏赐给他黄金一百镒,好马十匹。
苏秦谢过恩,六位国君各自返回自己的国家,苏秦则跟随赵肃侯回到赵国。
这是周显王三十六年发生的事。这一年,魏惠王、燕文王都去世了,魏襄王、燕易王继承王位。不知道后续还会发生什么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