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太极殿内。
李世民盯着案几上厚厚一摞试卷,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扶手。
自从岭南发布科举制度后,大唐也不甘示弱,同样张榜纳贤。
李世民相信,虽然大唐目前处于颓势,但始终占据大义,万不可让人才都流向了岭南。
而且,他也知道,岭南目前扩张脚步暂缓,就是因为不像大唐这般人才济济。
为此,他将科举事宜交给了他最喜爱,也最有才华的儿子——魏王李泰。
他想证明:诸皇子之中,不单单只有李宽一个佼佼者。
可惜,李泰注定要让他失望了。
甚至,李世民的这一举动,反而弄巧成拙,将天下有志之士纷纷推向岭南政权,这也为下一步大唐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记忆流转,回到此刻。
大唐科举考试己经结束三日了,这些被李泰精挑细选出来的"人才"答卷,却让他越看越心惊。
"《论农事》,'农者,天下之本也,故圣王重之'..."
李世民念着其中一份答卷,声音越来越冷,"通篇引经据典,却没有半句实际可行的建议!"
侍立一旁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交换了一个忧虑的眼神。
这些日子,陛下己经发过无数次脾气了。
"还有这个!"
李世民又抓起另一份试卷,"《论治河》,满纸空谈,连最基本的'束水攻沙'都不懂!"
"这就是朕的魏王给朕选的人才?"
殿内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知道,这次科举本是大唐挽回民心的最后机会,如今却......
"传李泰!"
李世民突然喝道,"朕要当面问问他,这就是他给朕的交代?"
魏王府内,李泰正与几个新科举人把酒言欢。
这些人大都是他的幕僚或世家子弟,在科举中被他特意关照,得以金榜题名。
"殿下英明,此番科举,我们的人占了七成以上。"
一个幕僚谄媚地敬酒,"假以时日,朝中要职尽在掌握。"
李泰矜持地抿了口酒:"慎言。这都是诸位真才实学,本王不过秉公办事罢了。"
众人心照不宣地笑了。
正当酒酣耳热之际,一名侍卫慌张闯入:
"殿下!陛下急召!"
李泰手中的酒杯一晃,酒液洒在锦袍上。他强自镇定地起身:"可知何事?"
"听说是...科举的事。"
侍卫低声道,"陛下震怒..."
李泰脸色微变,但很快恢复如常:"备轿,本王这就入宫。"
前往皇宫的路上,李泰的思绪飞速运转。
父皇为何突然发怒?
难道有人告密?
不,不可能,所有关节他都打点好了。
或许只是例行询问......
但这个自我安慰在见到李世民铁青的脸色时,瞬间粉碎。
"儿臣参见父皇。"
李泰恭敬行礼,声音却不由自主地发颤。
李世民没有立刻让他起身,而是将一叠试卷重重摔在他面前:"青雀,解释一下。"
李泰低头看去,正是他亲手选拔的那些答卷。
每一份都被朱笔圈出了大量问题,有些甚至批了"空谈误国"西个血红大字。
"父皇,这些......"
"这些都是儿臣与诸位考官反复斟酌后选出的佼佼者......"
"佼佼者?"
李世民冷笑一声,"那朕问你,《论农事》的头名,可曾下过一天地?"
"《论治河》的魁首,可曾见过黄河?"
李泰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这......学问之道......"
"够了!"李世民猛地拍案。
"朕派人查过了,这些所谓'人才',大半是你的幕僚或世家子弟!"
"真正有才学的寒门士子,连榜都没上!"
李泰双腿一软,跪倒在地:
"父皇明鉴!"
"儿臣绝无徇私之意,只是......只是考虑到治国需要熟悉朝政之人......"
"熟悉朝政?"李世民怒极反笑。
"朕刚才考校了其中几人,连最基本的钱粮折算都不懂!"
"你说,这就是你给朕选出的'人才'?"
殿内空气仿佛凝固了。
李泰伏在地上,后背己经被冷汗浸透。
他千算万算,没算到父皇会亲自考校这些人。
"父皇,儿臣知错了......"他终于崩溃,声音带着哭腔。
"儿臣只是一时糊涂......"
李世民看着这个曾经最宠爱的儿子,眼中满是失望:"一时糊涂?"
"你可知因为你这'一时糊涂',天下士子己经对大唐科举彻底失望?"
他转身走向窗前,望着南方。
那里,李宽的科举正如火如荼,选拔出的都是能办实事的人才。
而他的大唐呢?一场轰轰烈烈的科举,竟成了儿子结党营私的工具!
"滚出去!"李世民的声音突然变得疲惫。
"即日起,闭门思过,没有朕的旨意,不得踏出魏王府一步!"
李泰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退了出去。
他知道,自己在李世民心中的形象,彻底完了。
但是,李承乾仍被关押,只要他后面想办法补偿,父皇一定会原谅他的。
太子之位,也最终会落到他的手上!
消息传得比风还快。
短短数日,大唐科举舞弊的丑闻就传遍了天下。
洛阳城的一家茶楼里,几个书生愤慨地议论着:
"听说没有?长安科举,上榜的全是魏王的亲信!"
"我同乡王兄写了《治河十策》,连初试都没过,而那个连黄河都没见过的卢公子却高中了!"
"幸好我没去考。走,咱们去岭南王的治下考试!"
"听说那里的科举,真才实学者都能出头!"
类似的对话在大唐各地上演。
无数怀揣抱负的士子收拾行囊,踏上南下的路途。
他们宁愿投效那个曾经的"叛贼",也不愿在一个腐朽的王朝虚度光阴。
洛阳行宫,李宽正在听取关于大唐科举的汇报。
"王爷,这三日又有三百多名士子来投,其中不乏饱学之士。"
"他们都表示愿意参加我们的科举。"
李宽点点头:"妥善安置,按才录用。另外,加大学堂建设力度,尤其是农、工、医等实用学科。"
"王爷英明。"
"不过...那些世家子弟也来了不少,该如何处置?"
"一视同仁。"李宽淡淡道,"通过考试就用,通不过就回。"
"岭南不看出身,只看真才实学。"
谋士心悦诚服地退下。
他越来越明白,为何岭南能在短短时间内崛起,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不循常理的统治者。
待谋士离去,李宽走到窗前,望着北方阴沉的天空。
李世民推行科举本是步好棋,却被心爱的儿子的私心毁了,这就是世袭制的弊端。
再好的政策,也要看执行者是谁。
而他李宽不同。
通过科举和学堂,他要打造的是一个真正任人唯贤的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没有世袭的权贵,只有凭本事吃饭的实干者。
"王爷。"轻柔的女声从身后传来。
李宽转身,看到长孙婉儿站在门口,手中捧着一叠文书。
"医科第一批学员的名单拟好了。
"她将文书呈上,"按您的要求,半数来自寒门,还有三成是女子。"
"做得很好。"李宽快速浏览着名单,"三日后开学,你亲自授课。"
长孙婉儿眼中闪过一丝惊喜:"我?可我只是......"
"只是什么?"李宽难得地露出一丝笑意。
"你只是救了半个村子的神医?还是医科举人的头名?"
长孙婉儿的脸颊微微发热,她没想到他会记得这么清楚。
"去吧,好好准备。"李宽的语气柔和了些,"岭南需要更多像你这样的医者。"
望着长孙婉儿离去的背影,李宽的目光变得深邃。
这个曾经的贵女,如今己完全融入了岭南的新秩序。
而这样的转变,正是他想要在整个天下推行的。
北方,李世民还在为科举失败而懊恼;而南方,一个新的时代己经悄然开启。
在这个时代里,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真才实学改变命运。
风从南方来,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
李宽深吸一口气,转身回到案前。
统一天下的道路,不远了。
因为,他己经找到了最正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