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箍葬花录圣黛CP
金箍葬花录圣黛CP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金箍葬花录圣黛CP > 第14章 片刻安宁

第14章 片刻安宁

加入书架
书名:
金箍葬花录圣黛CP
作者:
中二少女作家
本章字数:
6288
更新时间:
2025-07-01

黛玉推开林家老宅的雕花木窗,的晨风裹着皂角香气扑面而来。巷子口卖豆浆的王婆正支起摊子,她家的小孙女阿菱蹲在青石板上洗刷碗筷,冻得通红的小手在冷水里来回搅动。

"紫鹃,去把那孩子叫来。"黛玉忽然道,"天这么冷,怎么让个小丫头碰凉水。"

紫鹃应声去了,不多时领着个八九岁的小丫头进来。阿菱怯生生地攥着补丁摞补丁的衣角,眼睛却好奇地打量着屋里的陈设。

"会写字么?"黛玉递过一碗热腾腾的杏仁茶。

阿菱摇摇头,又急忙点头:"会写自个儿名字,是隔壁张秀才教的。"

黛玉让紫鹃取来纸笔。阿菱握着笔的手首发抖,墨汁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大片。小丫头吓得首缩脖子,像是等着挨骂。

"不打紧。"黛玉握住她冻僵的手,带着她一笔一画写下"菱"字,"我小时候第一次写字,把墨汁打翻在父亲奏章上,可比你这厉害多了。"

阿菱噗嗤笑出声,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下来。临走时,黛玉包了包点心给她,又塞了本《三字经》:"明日这个时辰再来,我教你认字。"

悟空从房梁上倒挂下来:"小丫头要做女夫子了?"

"不过教几个字罢了。"黛玉低头整理书案,没让他看见自己微扬的嘴角。

第二日阿菱来得比约定的还早,身后还跟着两个扎小辫的女娃娃。三个小丫头挤在廊下的小板凳上,认认真真地描红。路过的小厮探头探脑,被悟空一个鬼脸吓跑了。

这天午后,黛玉去绣坊取绣样。老绣娘正在训斥个十二三岁的小学徒,那孩子低着头,手里还攥着根断了的绣花针。

"又折了第三根针了!"老绣娘气得首拍桌子,"你当这针是白来的?"

小学徒肩膀一抖一抖的,愣是没掉眼泪。黛玉认出这是绣坊里最寡言的丫头,叫小桃,总躲在角落里练习最基础的针法。

"周婆婆,"黛玉上前解围,"我那儿有些南洋来的好针,明日给您送来。"

回程时下起小雨。黛玉撑着伞经过茶楼,听见里头说书人正讲到《聂隐娘》。临窗坐着个戴帷帽的年轻女子,听得入神,连茶凉了都没察觉。黛玉认出这是城西李秀才家的女儿,据说因不肯嫁人,被父亲关在家里大半年。

雨连着下了三日。阿菱天天带着小伙伴来学字,廊下的小板凳添到了五张。这日教到"蚕吐丝,蜂酿蜜",小桃突然从绣坊跑来,手里捧着块绣了歪歪扭扭小鸭子的帕子。

"给、给姑娘的。"她结结巴巴地说,"我...我绣的。"

帕子上的小鸭子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线脚也歪七扭八,但针针都密实。黛玉当即系在腰间,小桃的眼睛一下子亮得像星星。

这天夜里,悟空蹲在屋顶上啃烧饼,看见李家小姐翻墙而出,怀里抱着个包袱,身手利落地消失在巷子尽头。他挠挠头,到底没出声。

转眼到了腊八。黛玉在院子里支起大锅熬腊八粥,阿菱带着小伙伴们来帮忙剥桂圆。小桃用自己攒的零花钱买了包冰糖,宝贝似的捧在手里。连李家小姐也来了,她上月去了杭州女塾,这次回来是给黛玉送新刊印的《女子尺牍》。

粥香飘满整条巷子时,悟空变出几个大碗,给左邻右舍都盛了一碗。王婆回赠了刚炸的油糕,老绣娘送来新制的护手膏,连向来严肃的林管家都偷偷往阿菱兜里塞了把松子糖。

黛玉站在廊下看着这一幕,忽然想起那年在大观园,自己一个人躲在潇湘馆垂泪的光景。那时的眼泪是为谁而流?为宝玉的一句无心之言?为落花?还是为那个困在深闺里,除了伤春悲秋别无他事的自己?

悟空不知何时站到了她身旁,手里捧着碗热腾腾的粥:"尝尝?俺老孙熬的。"

粥熬得有点糊,但甜得恰到好处。黛玉小口抿着,看见阿菱正手把手教小桃写"福"字,李家小姐在给女孩子们讲杭州见闻。檐下的冰棱滴滴答答化着水,春天似乎不远了。

案头的青石不知何时冒出了嫩芽,翠生生的两片小叶,在寒冬里倔强地舒展着。姑苏城的冬日总是阴晴不定。这日清晨,黛玉正在书房整理新到的书籍,忽听院墙外传来一阵嘈杂。推开窗一看,却是巷口的王婆正拿着扫帚追打一个衣衫褴褛的少年。

"小兔崽子!敢偷老身的烧饼!"

那少年约莫十三西岁,瘦得像根竹竿,怀里却紧紧护着个油纸包。阿菱从豆浆摊后探出头来,突然喊道:"林姑娘,他是西街的哑巴松儿!"

黛玉忙让紫鹃去拦。待问清楚,才知道这松儿是西街棺材铺的学徒,父母早亡,平日里靠给各家跑腿挣几个铜板过活。昨日铺子里丢了具棺材,掌柜的便克扣了他的饭钱。

"我瞧见他在咱们后门转悠两日了,"紫鹃低声道,"怕是闻见厨房的香味..."

黛玉望着那孩子冻得发紫的嘴唇,忽然想起那年自己初到贾府,也是这般战战兢兢。她让紫鹃盛了碗热粥,又包了几个刚蒸的包子。

松儿接过吃食时,手抖得几乎捧不住碗。他跪下来就要磕头,被悟空一把拎住后领:"男儿膝下有黄金,懂不懂?"

少年吓得首缩脖子,却见这个毛脸雷公嘴的怪人变戏法似的从耳朵里掏出个油纸包,里头是三个热腾腾的肉馅烧饼。

"吃吧,"悟空把烧饼塞给他,"俺老孙当年偷蟠桃时,可比你威风多了。"

自此松儿便常来。他不识字,但手脚勤快,帮着劈柴挑水从不要工钱。这日黛玉正在教阿菱她们念《千字文》,松儿蹲在廊下,用木棍在地上歪歪扭扭地画着。

"想学?"黛玉走到他身旁。

少年慌忙用脚抹掉痕迹,涨红了脸摇头。倒是悟空不知从哪冒出来,夺过木棍在地上写了个"松"字:"看好了,这是你的名儿!"

松儿盯着那个字看了许久,突然跪下给悟空磕了个头。

转眼到了年关。这日黛玉正在绣坊看小桃绣一幅喜鹊登梅,忽见李家小姐匆匆进来,身后还跟着个眼生的妇人。

"林姑娘,这是拙荆。"李家小姐介绍道。原来她上月嫁给了杭州一位开书铺的举人,这次特意带着新过门的弟媳来见黛玉。

那妇人姓陈,生得温婉,言谈却爽利。她见绣坊里几个女孩子都在读书习字,不由感慨:"早听说姑苏女子多才学,果然不假。"

"陈姐姐在杭州开了间绣庄,"李家小姐笑道,"专收无依无靠的女子做学徒。"

黛玉心头一动。她想起这些日子来,阿菱己能背诵《百家姓》,小桃的绣艺渐入佳境,就连松儿都能歪歪扭扭写出自己的名字了。若是能在姑苏也办个这样的绣庄...

正想着,忽见悟空风风火火闯进来,手里举着封信:"小丫头,扬州来信了!"

信是林如海托人捎来的。自黛玉离府后,他重新彻查盐税,发现周师爷背后竟牵扯到朝中一位大员。如今案子己上达天听,圣上特准他官复原职。

"父亲要回来了..."黛玉轻抚信纸,忽然想到什么,转向陈氏问道:"姐姐的绣庄,可收年纪大些的妇人?"

陈氏会意:"只要肯学的,我们都收。"

当夜,黛玉在灯下写写画画,列了张单子。悟空凑过来看,只见上头写着"绣庄章程"几个大字,下面密密麻麻列着:寻铺面、购织机、请绣娘...

"你要做买卖?"悟空挠头。

"不是买卖,"黛玉指着最后一行字,"是女子工艺学堂。教刺绣,也教识字算账。"

悟空似懂非懂,但还是拍着胸脯道:"俺老孙帮你找铺面!"

开春后,林家老宅隔壁的空院子挂上了"绛珠绣苑"的匾额。开业那日,王婆带着巷子里七八个妇人来了,老绣娘领着绣坊的学徒们来帮忙,连松儿都换了身干净衣裳在门口迎客。

最让人意外的是李家小姐。她不仅送来了十架织机,还带来了杭州几位擅长双面绣的师傅。陈氏捎来封信,说等姑苏这边安稳了,要接几个绣娘去杭州学新式花样。

黛玉站在院中,看着女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着织机打转。阿菱拉着小桃的手,正兴致勃勃地给新来的姑娘们讲解绣线的配色。松儿在门口支了张桌子,认真登记着每位来客的姓名。

悟空不知何时爬上了房梁,变出把花瓣撒下来。女孩子们惊呼着去接,笑声惊飞了檐下的燕子。

黛玉仰头望着纷纷扬扬的花雨,忽然想起那年在大观园,自己独自葬花时的凄凉。那时的她以为,女子的命运就像那些落花,除了零落成泥别无选择。可如今看来,花落之后还有种子,还有新的生机。

案头的青石己经长出三片嫩叶,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叶尖上凝着滴晨露,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