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雨飘摇的北平
1947年的北平,秋意来得早,也来得沉。灰蒙蒙的天空下,连日来淅淅沥沥的秋雨,仿佛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层湿漉漉的旧棉布。城门洞、胡同口,到处弥漫着煤烟、湿土和某种难以言喻的、属于旧时代的腐朽气息。
林书远夹着一把半旧的油纸伞,踩着青石板路上深浅不一的水洼,快步走向燕京大学的西门。雨水顺着伞骨滑落,打湿了他深色布鞋的鞋尖。他今天特意起了个大早,不仅是为了躲避高峰时段拥挤的公交车,更是因为心里装着一件不甚愉快的事——昨晚,他在宿舍里又和同寝室的赵子昂吵了一架。
导火索是关于最近学校里沸沸扬扬的“反饥饿、反内战”学生运动。林书远觉得,学生应该有学生的本分,读书救国,眼下内战不休,物价飞涨,学生生活确实艰难,可以呼吁一下改善待遇,但若真要走上街头,与那些荷枪实弹的警察甚至军队对峙,未免太冒险,也偏离了读书人的初心。而赵子昂则血气方刚,认为这是青年人唯一能做的事情,坐以待毙不如奋起抗争,至少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当权者知道民怨沸腾。
“书远,等一下!”一个清脆的女声在身后响起。
林书远回头,看到苏婉撑着一把米白色的绢伞,正小跑着追上来。她穿着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布旗袍,额前几缕湿漉漉的头发贴在脸颊上,眼神明亮,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早啊,苏婉。”林书远侧身让开,接过她递过来的一封信,“这是给你的信?”
“嗯,谢谢。”苏婉接过信,瞥了一眼信封上的字,脸色微微变了变,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可能是老家寄来的。”
两人并肩走着,雨声淅沥,伞下空间狭小,空气却意外地安静。林书远看着苏婉低头看信的侧脸,心里忽然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苏婉是文学院的学生,比他低一级,却总是出现在各种学生活动的最前沿。她聪明、勇敢,说话首率,像一团火,总能点燃周围人的热情。而林书远,虽然也关心时局,但更多时候是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思考多于行动。
“昨晚和子昂又争论了?”苏婉忽然开口,将信塞进手提袋里。
林书远点点头:“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我总觉得,我们读书人,还是应该……”
“应该什么?”苏婉打断他,语气里带着一丝揶揄,“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远,你看看这北平,看看我们身边,还有多少人能安心读书?”
她抬起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我父亲在天津的商行被征用了,家里靠变卖家产勉强供我读书。你说,这世道,读书还有用吗?难道眼睁睁看着同胞饿死街头,看着山河破碎,我们却躲进象牙塔里当‘读书救国’的清流?”
林书远被她的话问住了,一时语塞。他知道苏婉的家庭背景,也知道她内心的苦闷和挣扎。他并非不关心国事,只是……只是他更害怕无谓的牺牲。他想起祖父临终前说的话:“稳着点,书远,别轻易出去惹祸。”
“我只是觉得,方法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
“那你说,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苏婉打断他,眼神锐利,“写文章?呼吁?那些当权者会听吗?他们只会觉得我们是麻烦,是刁民!我们发声,他们只会捂住耳朵,甚至用暴力来压制!”
她顿了顿,声音放低了一些,但依旧带着灼人的温度:“书远,有些时候,沉默就是默许,不反抗就是同流合污。我们这代人,难道真的要眼睁睁看着祖国沉沦下去吗?”
林书远看着苏婉眼中燃烧的火焰,那火焰既让他感到温暖,又让他感到一丝不安。他明白她的愤怒和绝望,但心底深处那份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读书人”身份的某种执念,依然让他犹豫不决。
“苏婉,我只是……”
“我知道你只是。”苏婉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轻轻叹了口气,“书远,也许你是对的,也许我们太冲动了。但至少,我们努力过,呐喊过。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她笑了笑,笑容里带着一丝苦涩:“走吧,快到学校了。今天下午,可能会有新的消息。”
两人走进燕京大学的校门,雨势稍歇,但天空依旧阴沉。校园里,几株银杏树在雨后显得格外苍翠,金黄的叶子在湿漉漉的空气中闪烁着微光,仿佛这片沉闷天地里唯一的亮色。
林书远望着远处图书馆的尖顶,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无论他愿不愿意,这风雨飘摇的北平,这激荡不安的时代,己经将他卷入了其中。而那来自西面八方的“呐喊”,似乎也正在越来越近地向他逼近。他不知道自己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但至少,他知道,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