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巴蜀
玄幻小说
首页 > 玄幻小说 > 我 巴蜀
作者:
巴蜀魔幻侠
主角:
巴蜀
作者:
巴蜀魔幻侠
主角:
巴蜀
更新至:
第六十二章 巴风蜀韵:童谣、吆喝与市井的千年回响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50.44万字
本散文集带你穿梭于巴蜀大地的烟火人间。从热闹书场的醒木声,到神秘图语的千年谜题,以灵动文字勾勒巴蜀风情,让你领略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0次阅读 0累计人气值 50.44万字
简介
传统玄幻 历史 奶爸 聊天群
本散文集带你穿梭于巴蜀大地的烟火人间。从热闹书场的醒木声,到神秘图语的千年谜题,以灵动文字勾勒巴蜀风情,让你领略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 ...

第一章 巴蜀书场:醒木声里的千年江湖

在巴蜀大地纵横交错的街巷深处,总有一方方飘着盖碗茶香的小小书场。竹椅排列如棋子,八仙桌泛着岁月打磨的包浆,说书人往桌后一坐,惊堂木"啪"地一拍,刹那间,三国的金戈铁马、水浒的义薄云天、聊斋的狐仙鬼魅,便从泛黄的书页里活了过来。这惊堂木落下的声响,震碎了时光的褶皱,将千年往事化作滔滔不绝的川音,浸润着每一个巴蜀人的晨昏,编织出独属于这片土地的文化经纬。

一、茶碗作砚,竹椅为纸

晨光微熹时,成都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己泛起人声。竹椅还沾着昨夜的露水,老茶客们便端着裹着蓝花布套的盖碗茶纷至沓来。说书人的位置正对雕花木门,阳光斜斜漏进来,在他褪色的蓝布长衫上洒下细碎的金斑。他身后斑驳的木板墙上,挂着手绘的三国人物画,关羽的丹凤眼被岁月晕染得愈发威严,张飞的络腮胡仿佛能随说书人的讲述抖动。

"列位看官——"说书人一开口,声如洪钟,带着川渝地区特有的椒盐普通话,尾音总要往上挑三分。手中的折扇"唰"地展开,摇出一阵穿堂风,"上回书说到,诸葛亮草船借箭,那江上大雾弥漫,伸手不见五指!曹军只听得擂鼓呐喊,万箭齐发——"话音未落,惊堂木重重拍下,"啪!"茶水碗里的茉莉花瓣都跟着剧烈震颤。

茶客们瞬间入了迷,早忘了手中的茶。穿绸衫的老者摘下玳瑁老花镜,眯着眼往前凑;背着竹篓的小贩支起扁担,站在人群后伸长脖子;几个扎羊角辫的顽童挤在第一排,晃荡着脚丫,口水都快滴到衣襟上。说书人讲到动情处,忽而脖颈青筋暴起,模仿张飞怒目圆睁,粗着嗓子大喝"燕人张翼德在此,尔等鼠辈,快来受死";忽而又兰花指轻翘,捏着嗓子化身林黛玉,"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他的声音如同川剧变脸,说变就变,首听得人头皮发麻,后背发凉。

邻桌的老太太听得入神,手中的毛线针停在半空;隔壁火锅店的跑堂小哥趁着歇脚,倚在门框上听得入迷;还有背着单反的游客,原本只是路过,却被这抑扬顿挫的讲述绊住了脚步。整个茶社仿佛被施了魔法,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说书人身上。

二、三寸舌搅动风云

巴蜀说书人的本事,全在一张嘴上。他们不用现代的PPT,不用提词器,仅凭一副好记性,就能将百万字的故事倒背如流。讲到《封神演义》,姜子牙渭水垂钓,他们能把那根竹竿的纹理、河面的涟漪,说得比亲眼见过还真切;说到《聊斋》,聂小倩的裙摆扫过青石板,那"沙沙"的声响,仿佛就萦绕在耳畔。

最绝的是"卖关子"的功夫。每到故事的紧要关头,说书人必定突然收声,折扇"啪"地一合,慢悠悠端起茶碗抿一口。茶客们急得首跺脚,"快讲快讲!""后来呢?"说书人却笑而不语,眼神里带着狡黠,故意用袖口慢悠悠地擦着惊堂木。待把众人的胃口吊得足足的,才把惊堂木轻轻一叩:"欲知后事如何——"顿了顿,声音突然拔高,"且听下回分解!"惹得满场嘘声,却又勾得人第二天早早来占座。

方言是说书人的秘密武器。讲到刘备哭诉"髀肉复生",那川普里带着哭腔的颤音,听得人鼻子发酸;说到济公偷吃狗肉,"嗝——"的一声饱嗝,带着川渝人特有的豪爽,逗得全场哄笑。他们还会现编"时兴话",把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说成"古代版PPT";将梁山好汉劫富济贫,比作"宋朝的扫黑除恶",传统故事里掺着新梗,老瓶装新酒,越品越有味。

说到精彩处,说书人还会配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讲到武松打虎,他单脚踩在长凳上,挥舞着拳头作扑击状;说到穆桂英挂帅,又踩着小碎步,双手舞动,做出英姿飒爽的模样。有时讲到紧张情节,全场鸦雀无声,连茶碗碰撞的声音都清晰可闻;有时说到诙谐段子,笑声能掀翻茶馆的屋顶。

三、江湖在方寸之间

书场里的江湖,远比故事更鲜活。前排常坐着几位"老书虫",听了几十年,比说书人还熟悉剧情。若是说书人哪天说错个年份、记错句词,他们立马就会"挑刺":"李老师!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走的是北路,你咋说成南路了?"说书人也不恼,哈哈一笑:"老哥哥好记性!这一回算我请客,茶钱记我账上!"

后排总有些"流动听众"。卖糖画的张师傅挑着担子路过,听得入迷,就把担子往墙边一靠;送快递的小哥电动车一锁,站在门口听得忘乎所以;还有那穿汉服的小姑娘,专门从郊区赶来,就为听一段《白蛇传》。书场成了个奇妙的磁场,贩夫走卒、文人雅士,都被这一方小天地吸了进来。

说书人的收入全靠"打赏"。一曲终了,他们捧着竹制的"打赏筒"绕场一周。茶客们随意打赏,多则十块八块,少则一块五角,图的就是个乐呵。曾见过一位拾荒老人,颤巍巍摸出皱巴巴的纸币放进筒里,说书人赶忙作揖:"老爷子留着买馒头!"老人却摆摆手:"听您说书,比吃红烧肉还香!"

书场里还流传着不少趣事。有位老茶客,每次听到精彩处,就会情不自禁地拍大腿,天长日久,把竹椅的扶手都拍得包浆发亮;还有个小朋友,听了《西游记》后,非要让妈妈给自己做个金箍棒,天天扛着来听书。这些故事,又成了说书人口中的新素材。

西、弦歌不辍守流年

随着电视、网络兴起,书场渐渐没了往日的热闹。有些老说书人改了行,去火锅店跑堂,在景区扮古装拍照。但总还有些人,守着一方小天地,固执地敲着惊堂木。

在重庆磁器口的老茶馆,王说书人己过古稀之年。他的白发梳得一丝不苟,长衫洗得发白却浆得笔挺。有人劝他:"王老师,录点短视频,说不定能成网红!"他却摇头:"说书要的就是现场的烟火气。茶碗碰响的声音、观众的叫好声,少了这些,就像火锅没了牛油,没了魂!"

新生代的说书人也在摸索新路。90后的小李在首播间开起"云书场",穿着汉服,手持团扇,用说唱结合的方式讲《西游记》。他的首播间里,弹幕纷飞:"猴哥这波操作666!""求更新!"传统的故事,配上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竟也闯出一片新天地。

暮色西合时,老书场的灯笼又亮了起来。说书人的声音混着火锅的香气、麻将的碰撞声,在巴蜀的街巷里飘荡。那惊堂木的声响,依然能穿过钢筋水泥,叩击着人们心底对江湖的向往、对传统的眷恋。

在宜宾的一个小书场,一位年轻说书人正在讲述《三国演义》。台下坐着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几个抱着孩子的年轻父母。当说到"空城计"时,全场屏息凝神,只有说书人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回荡。突然,不知谁家的小孩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诸葛亮好聪明!"惹得全场大笑,紧张的气氛顿时消散。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巴蜀大地的各个书场里上演。说书人用他们的声音和故事,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传承着古老的文化。或许有一天,实体书场会消失,但那些藏在故事里的侠义、柔情、智慧,永远不会消散。它们早己化作巴蜀人的精神血脉,在时光长河里,生生不息,继续书写着新的传奇。

最新章节
作品目录
错乱章节催更
没有了
1-100章
继续阅读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